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券商中國
近日,繼中央匯金出手增持四大行、央企領銜數波回購增持潮之后,“平準基金”在業內的討論度再次升溫。
10月20日,國信證券非銀分析師孔祥發布研報《平準基金啟示錄》稱,平準基金是股市困境時期扭困的重要工具,往往在核心指數持續下跌達35%時啟動。國金證券張弛策略團隊則在10月16日的策略報告標題中直言“東風何在?呼吁平準基金加快落地”。
除了上述研報之外,近期包括東吳證券、華鑫證券、中信證券等多家券商研究所研究團隊,均發布報告對“平準基金”在海外實踐的歷史進行回顧與梳理,探討其可行性與帶來的借鑒,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亦在9月份以來兩度公開表示贊成推出平準基金。
券商分析師積極建言獻策
東吳證券宏觀陶川團隊認為,從海外和歷史的經驗看,提振股市信心、推動股市發揮經濟“晴雨表”的作用,平準基金不失為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政策手段。
華鑫證券分析師楊芹芹在研報中表示,平準基金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政府、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上市公司等。入市買入資產主要包括大盤藍籌股、債券和ETF等。一般而言,平準基金的存續期間都超過了一年,通常會在股市處于上漲行情、基金獲得一定盈利的情況下退市,以避免損害股市的穩定性。
對于平準基金的適合規模,中信證券研究分析稱,結合市場實踐,平準基金的規模多在總市值的3%~6%之間。券商中國記者按此推算,截至2023年10月20日收盤,A股總市值為76.67萬億元,如果真的設立平準基金,規模預計在2.3萬億元~4.6萬億元。
東吳證券還總結了三大海外經驗:第一,相較于常態化的“平準基金”,相機抉擇式的資金干預效果會更好;第二,“平準基金”入市需要“門檻”和“擇時”,股票跌幅大、市場陷入非理性的資金外流惡性循環、其他常規政策效果有限以及交易量低迷是出手的重要條件;第三,平準基金依舊只是過渡手段,務必速戰速決,甚至不惜規模,一旦戰線拉長,政策效果和信譽都會大打折扣。
國金證券策略首席張弛亦在研報中呼吁“平準基金加快落地”。張弛分析,三季度以來國內經濟已經逐步顯現出筑底跡象,且復蘇動力亦在逐步增強,A股表現仍舊彷徨不前。回顧歷史,從“政策底”到“估值底”到“盈利底”到最終“市場底”的確認,往往對應兩個核心要素:一是“寬貨幣”到“寬信用”必然是傳導通暢,將有利于釋放增量流動性,對“估值回升”形成支撐;二是國內經濟筑底回升,往往伴隨著房地產投資明顯回暖。
張弛稱,本輪A股“市場底”雖現,但未見明顯反彈。展望后市,9月居民中長期信貸改善將有利于抑制房地產風險加劇,緩解投資者對國內經濟潛在風險的擔憂,進而強化基本面復蘇的可持續性邏輯;然而“M1%-短融%”(M1增速-短融增速,代表市場的流動性剩余)未見明顯改善,意味著估值擴張動力依然不足。為此,國金證券呼吁“平準基金”加快成立,為市場注入增量流動性,方可促使A股市場表現回歸更為理性的基本面邏輯。
以海外實踐為鑒
根據國信證券研報的梳理,從海外實踐來看,東亞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經濟體使用過平準基金,而在歐美等更為成熟的資本市場則較多表現為一攬子救市手段的“類平準基金”。從效果來看,短期內,平準基金的入市效果主要取決于資金規模和估值水平,長期不改變市場運行節奏。
國信證券特別指出,平準基金的設立有其合理性,但應避免投資過程中的潛在道德風險。結合境外尤其是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地區經驗,需要審慎設計平準基金的募資、入市與退出機制。比如為規避救市潛在的道德風險,當前買入寬基ETF優于選擇個股,同時恢復市場正常融資功能,如逐步恢復IPO節奏,估值修復后恢復正常套保和減持,實現交易與融資活躍。比如參考2015年救市經驗,探討各券商和證金公司出資買入的股票委托給專業機構管理,引導市場預期后,允許其擇機賣出。
東吳證券宏觀陶川團隊整理分析了歷史上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美國的“平準基金”入(股)市的經驗。
以日本為例,東吳證券研究指出,日本股市的干預基金特點相對鮮明,其設立時間較早、下場救市次數也較多,且存在央行直接注資舉措。日本分別在1963年、1995年、2010年3個時期啟動平準基金或更直接的方法救市。其中,1995年6月日本政府組織銀行業成立股市安定基金,投入資金約2萬億日元,刺激之后日經225指數年內基本抹平跌幅。
再來看韓國,韓國股市歷史上四次危機均有平準基金護市。韓國平準基金設立后曾多次抑制股市的劇烈下跌,應對相對迅速,救市資金入市后生效也相對較快。最近的一次是2022年新冠疫情疊加美聯儲加息,韓國股市持續走低,截至9月防控放開時 KOSPI指數年內已累計下跌25%,韓國金融部門10月出臺了一攬子救市對策,包括購買公司債券和商業票據,并重啟股票市場穩定基金,韓國股市于當月企穩。
中信證券也根據海外實踐總結出三點結論:第一,大規模平準基金常在應對危機和惡意做空時推出,小規模平準基金運用得當也能取得較好效果;第二,在經濟增速筑底期和復蘇期推出的平準基金效果往往較好;第三,平準基金的推出如果搭配一攬子貨幣財政政策,則有助于促進經濟現實和市場預期的良性循環,達成更好的效果。
李迅雷談穩預期:除了平準基金,也需要財政發力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亦贊成推出平準基金。早在今年9月5日,李迅雷就在其公眾號上發布《政策工具箱里究竟還有哪些工具》一文,其中提到“可以考慮設立市場平準基金,先從外匯儲備資產中拿出一部分配置港股做起,再逐步把增持擴大到A股市場”。
李迅雷指出,當市場出現過度恐慌或非理性下跌的時候,平準基金可以起到市場穩定器的作用,也有利于引導市場進行價值投資。平準基金最成功的例子當屬香港特區政府1998年動用外匯基金,對國際金融炒家展開一場成功的阻擊戰。到2001年為止的32個月中,香港特區政府當時動用的平準基金已經盡數回籠,同時還賺回1100多億。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李迅雷參加新經濟學家智庫組織的研討會中圍繞“活躍資本市場的標與本”進行研討,亦談及他對平準基金的看法。
李迅雷表示,對于平準基金,“我完全贊成,即一定要帶動市場人氣,有利于提高我們的預期,吸引外資進入,因為A股市場的股息率水平也不低了,平均股息率是2.5%左右”。但李迅雷認為,平準基金只是治標。
李迅雷談到,當前面臨的問題在于,一是房地產處于下行周期中,二是出口這個引擎開始減速。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隨著經濟周期的下行,結構性的矛盾的不斷地顯現出來,因此李迅雷建議優先發展服務業,因為服務業能夠解決更多的就業。
李迅雷還表示,除了資本市場需要有平準基金之外,財政還要發力,財政上面需要國家來引領投資的,拉動投資增長,這能夠讓大家預期趨穩。
“回顧歷史,有個特點就是當PPI為負的時候,民間投資通常是負增長的,所以當前應該讓PPI起來。PPI起來的核心是在于要增加需求,增加需求的話,就要增加消費,要增加居民收入,所以財政要發力,不僅是要支持投資,還要支持消費,一定要把影響經濟和人們信心的核心因素給抓住。”李迅雷談到。
談及資本市場的“本”,李迅雷認為,現代化產業體系都是鏈長制,產業鏈、供應鏈要健全,而且基本是央企來當鏈長,因此重頭應該要提高央企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競爭力提高了,估值就能上去,指數也能上去,因為大市值央企對指數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責編:林根
校對:王蔚
責任編輯:馮體煒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