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蕩行情就是上車機會?牛市共鳴仍在,A股迎來“后浪”主力軍,你還在等什么?點擊立即開戶,3分鐘極速響應,助你直通“牛市”!
相關閱讀:
來源:談股問君
原標題:【國君策略】靜待3500:券商為矛,低估值為盾
國泰君安策略團隊
李少君/陳顯順/程越楷
銀行理財“剛兌打破+收益率下行”,助推市場無風險利率下行。‘增量資金入場’是當前行情核心原因。伴隨風險偏好邊際抬升,靜待‘3500’,進擊券商和低估值有業績龍頭。
在《無風險利率下降是本輪行情的原因,突破3300,靜待3500》中我們提出,無風險利率的下行是7月初以來市場加速上行的主要因素。
從DDM模型出發,盈利當前一季度見底,二季度之后逐季修復成為市場一致預期,分子端不是這輪行情的主要原因;在分母端的無風險利率、風險評價、風險偏好三個指標中,風險評價和風險偏好邊際變化不大,當前邊際變化最大的是‘無風險利率’。
我們一直強調,無風險利率反映的是“人心”,從2012年以來無風險利率并非國債利率,而是理財市場收益率。
市場會有疑問,為何國債利率上行,無風險利率會下行?我們認為,從2012年以來,站在大眾角度,‘銀行理財是眾多個人投資者心中的無風險利率’,并非國債。當前,一方面是打破剛兌,銀行理財‘從“無風險”走向“有風險”’,大眾對于“無風險”資產的選擇向下順移(如從投資銀行理財轉向國債),這本質上帶來無風險利率下行;另一方面銀行理財收益率的下行,直接推動無風險利率下行。兩者邏輯均指向,當前無風險利率下行是市場重點。同樣的事情,發生在2014年,國債產品收益率上行但市場無風險利率大幅下行。
當前,無風險利率仍是主驅動,但風險偏好也出現邊際提升跡象。
1)從居民新增存款看,無風險利率下行的驅動力仍強。2020年上半年居民存款累計增加8.3萬億元,同比多增1.5萬億元。其中6月居民新增存款增長2.2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居民存款加速增加。‘居民手中充裕的資金、預期下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兩者共振使得資金進一步入市,權益市場的配置吸引力凸顯’。
2)從資金格局看,信用交易者成為本周增量資金中的主導力量,體現了‘風險偏好的邊際提升’。本周融資凈買入額達1179億元,為歷史新高;北上資金本周凈流入額282億元。
3)從資金的配置方向看,驗證風險偏好提升跡象。本周信用交易者與北上資金均主要買入高風險偏好行業,融資凈買入方面,非銀、計算機、電子、軍工等行業居前;北上資金凈買入方面,非銀、電子、電新、通信等行業居前。由此可見‘二類資金均明顯增配高風險偏好特征的行業’。
以史為鑒,大勢仍有空間,把握高勝率行業機會。
與歷史上的第三階段行情相比,本輪行情持續時間有望較長,而斜率相對平緩,‘原因有三’
(1)從資本市場改革看,本輪政策影響更具有長效機制。
(2)從流動性環境看,繼續大幅寬松的空間有限,但持續性較好。
(3)從投資者結構看,機構化加速有望適度修正A股“牛短熊長”的特征。從結構上看,歷史上階段行情勝率較高(漲幅靠前)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非銀金融、軍工、電子、建材。
無風險利率下行,后市如何看?靜待3500,券商與低估值龍頭進擊。
1)大勢研判:靜待3500。
2)市場節奏與結構研判:券商+低估值上攻,后續看好科技和消費的表現。
3)行業比較:先是券商+低估值領頭(以周期為主),科技+消費接力,沒有基本面支撐的小市值公司機會有限,銀行不是主打品種而是周期向消費和科技切換的過渡品種。
當前推薦:券商、地產、建筑、電子、家電。
1. 無風險利率下行仍是行情主邏輯
2. 風險偏好邊際抬升,助力沖擊3500
3. 以史為鑒,當前大勢仍有空間
4. 以史為鑒,把握高勝率行業的機會
5. 后市如何看?靜待3500
1. 無風險利率下行仍是行情主邏輯
在《無風險利率下降是本輪行情的原因,突破3300,靜待3500》中我們提到,無風險利率的下行是7月初以來市場加速上行的主要因素。從DDM模型出發,盈利當前一季度見底,二季度之后逐季修復成為市場一致預期,目前難以證偽或者證真,因此DDM模型的分子端不是這輪行情的主要原因;在分母端的無風險利率、風險評價、風險偏好三個指標中,僅無風險利率可以解釋市場的加速上漲。風險偏好方面,6月以來低風險股票漲幅領先趨勢明顯:6月Wind全A上漲天數占比80%,而上漲個股>下跌個股的交易日僅占40%,表明大多數交易日龍頭白馬上漲,大部分股票下跌,風險偏好未見提升。風險評價方面,隨著疫情的明朗和中美關系的緩和,風險評價略有下降。當前邊際變化最大的是無風險利率。
我們一直強調,無風險利率反映的是“人心”,從2012年以來無風險利率并非國債利率,而是理財市場收益率。何謂“無風險利率”?可以是國債收益率,可以是曾經的信托產品收益率,可以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可以是定期存款收益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于“無風險利率”的預期。從2012年以來,站在大眾市場的角度,銀行理財是眾多的個人投資者心中的無風險利率,并非國債。但是,一方面是打破剛兌,銀行理財從“無風險”走向“有風險”,大眾對于“無風險”資產的選擇向下順移(如從投資銀行理財轉向國債市場),這本質上會帶來無風險利率的下行;另一方面是銀行理財收益率的下行,直接推動無風險利率下行。因此,兩者邏輯均指向,當前無風險利率下行是市場重點。同樣的事情,發生在2014年,國債產品收益率上行但市場無風險利率大幅下行。
銀行理財預期收益率“破零”驅動股票市場無風險收益率下行。無風險收益率是投資股票機會成本的標桿,不同投資者心中的無風險利率并不相同。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理財收益率是其心中的無風險利率。個人投資者是2020年A股最重要的增量資金,從2020年上半年股票型及偏股型公募基金發行份額同比增長近280%,及2020年3月以來個人投資者開戶數回升至近1年高位均可體現。從邊際上看,增量資金的無風險利率決定市場的無風險利率。因此,銀行理財收益率“破零”導致個人投資者心中的無風險利率明顯下降,驅動A股無風險利率下行。
從本周債市表現看,無風險利率下行的邏輯仍未破壞。資管新規發布使2019年下半年以來新發行理財產品中凈值化產品的占比顯著提升,債券收益率上行使凈值化的理財產品出現虧損。本周國債收益率繼續上行,銀行理財投資收益持續下降,個人投資者心中的無風險利率則同步下行。反觀股市,上漲一方面吸引資金從債市流入股市,另一方面提高投資者對經濟復蘇信心,二者均有利于債券收益率進一步上行,從而進一步加強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的下行,推動大眾心中的無風險利率下行。
換一個角度,居民投資意愿有多強?從居民新增存款看,無風險利率下行的驅動力仍強。2020年上半年居民存款累計增加8.3萬億元,同比多增1.5萬億元。其中6月居民新增存款增長2.2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居民存款加速增加。居民手中充裕的資金、預期下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兩者共振使得資金進一步入市,權益市場的配置吸引力凸顯。
2. 風險偏好邊際抬升,助力沖擊3500
盡管隨著票息提升及未來國債收益率下行減緩,理財產品收益率終將回升,但理財收益率回升存在滯后性。在理財收益率回升前,股市的賺錢效應驅動風險偏好提升,有望接續無風險下行成為市場新的驅動力。
從行業表現看,本周高風險偏好行業漲幅領先,市場風險偏好明顯提升。本周的行業表現與上周相比出現顯著變化,上周低風險偏好屬性的行業領先,本周高風險偏好屬性的行業領先。本周軍工、計算機、有色、電子、電新、傳媒等行業表現居前。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當前軍工、有色行業的盈利穩定性已經顯著提升,但投資者仍將其視為高風險偏好行業。相應地,家電、銀行、公用事業、建材、煤炭等行業表現落后。而上周的行業格局截然相反,地產、煤炭、銀行、食品領先,傳媒、電子、通信、電新等落后。
從資金格局看,信用交易者成為本周增量資金中的主導力量,也體現了風險偏好顯著提升。本周融資凈買入額達1179億元,為歷史新高,超過了2015年牛市期間水平,且顯著高于282億元的本周北上資金的凈流入額。相比之下,2020年上半年融資凈買入1259億元,北上資金凈流入1182億元,股票及偏股型公募基金發行6702億份,融資買入的貢獻并不突出。因此,資金結構顯示本周市場風險偏好出現顯著提升。
從資金的配置方向看,本周信用交易者與北上資金均主要買入高風險偏好行業,體現資金主線意愿較強。本周中信一級行業的融資凈買入與北上資金凈流入額相關系數達0.77,顯示二類資金在配置方向上具有高度趨同性。融資凈買入方面,非銀、計算機、電子、軍工等行業居前;北上資金凈買入方面,非銀、電子、電新、通信等行業居前。可見二類資金均明顯增配高風險偏好特征的行業。
3. 以史為鑒,當前大勢仍有空間
復盤A股歷史,近期市場的加速上行為2019年1月啟動的大級別上行周期第三階段,因此未來仍有空間。歷史上A股有3輪大級別上升行情,也有若干反彈力度較強的中級行情。一旦市場滿足啟動大級別行情的條件,且行情級別已經超過中級反彈的閾值,則大概率將走完大級別行情。當前市場處于大級別行情第三階段,理由有三:
(1)從市場運行周期看,當前處于一輪大級別上行周期的概率較大。A股在1999-2001年,2005-2007年,2012-2015年經歷了3輪明顯的上行周期,每輪之間間隔6-7年,本輪上市周期始于2019年1月,從時間周期上看較為吻合。
(2)從市場運行的邏輯看,資本市場改革、流動性環境、基本面支持市場處于一輪大級別行情中。資本市場改革方面,當前處在注冊制改革全面推廣時期;流動性環境方面,當前全球流動性超常規寬松;基本面方面,當前經濟弱復蘇、產業升級、行業集中度提高三重共振。
(3)從行情性質上看,當前行情力度已經超過中級反彈的閾值,處于大級別上升行情的第三階段。從個人投資者參與市場的熱度、市場成交額、行情持續等指標看,本輪行情力度已經明顯超出如2003-2004年、2009年、2010年、2016-2017年的中級反彈行情。參照2005-2007年,2012-2015年的上行周期,大級別上升行情往往分為3個階段:預期出現拐點后的估值修復或結構性行情;力度較強的上升行情;場外資金大規模入市的泡沫化階段。本輪行情經歷了2019年1月-2019年4月的估值修復;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的龍頭白馬驅動的結構性行情;正處于2020年4月開始的第三階段。
與歷史上的第三階段行情相比,本輪行情持續時間有望較長,而斜率相對平緩,原因有三:
(1)從資本市場改革看,本輪政策影響更具有長效機制。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鎖一爬二”,前期大小非不能上市,后期大規模上市,因此造成市場從前期的資產荒迅速轉化為后期的解禁壓力巨大。2012年的并購浪潮也有前期EPS迅速提升,其后解禁壓力大的特征。而本次注冊制改革提高市場供給,將壓制市場向上斜率,但優質上市公司供給增加將提升市場活力,有助于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2)從流動性環境看,繼續大幅寬松的空間有限,但持續性較好。考慮到A股市場的體量已經較大且國家隊有大量籌碼,近期監管層對配資的態度嚴厲,金融供給側改革大方向仍在,市場對2015年股市波動有深刻反思,未來流動性預期不宜過高。同時,全球寬松難以完全退出,流動性友好的時間有望拉長。
(3)從投資者結構看,機構化加速有望適度修正A股“牛短熊長”的特征。2020年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發行份額同比增長近280%,顯示相當比例的個人投資者通過購買基金入場,因此市場上行第三階段個人投資者入場的邊際沖擊減弱。監管層著力培養長期資金,外資、養老金、銀行理財等機構資金有望持續流入。
4. 以史為鑒,把握高勝率行業的機會
從歷史上看,階段行情勝率較高的行業集中在:非銀金融、軍工、電子、建材。我們統計了市場中較有代表性的10次大盤階段性機會,定義行業漲跌幅排名前10為勝率較高。經統計,我們發現歷史上勝率較高的行業為非銀(50%)、軍工(40%)、電子(40%)、建材(40%)。
5. 后市如何看?靜待3500
大勢研判:卅卅紅春會有時,突破3300,靜待3500。我們認為,前期低估了全球流動性寬松帶來的資產價格溢價,在無風險利率下行、盈利和風險偏好穩中向好的階段,需對市場保持積極樂觀。我們在年初的時候提出,“卅卅紅春會有時”,當前市場有望突破3300,沖擊3500。相比年初的3300,我們認為有幾點不同:1)當前市場的核心驅動發生了變化,年初疫情沖擊下盈利下修是市場調整的關鍵;2)而本次重新上修至3300,關鍵在于無風險利率下行超額對沖盈利下行;3)后續市場跟蹤的關鍵在于風險偏好的影響,而這是3300之后的重要變量。
市場節奏與結構研判:券商+低估值上攻,后續看好科技和消費的表現。對于市場節奏,我們認為當前仍是基于“無風險利率下行”思路選擇結構,因此我們認為后市演繹有望從幾點展開:1)從節奏上,金融+低估值周期將繼續表現,帶動市場沖擊3300;2)從結構上,在金融+低估值周期之后,仍是科技和消費接力演繹,“東方亮完西方亮”;3)本輪行情不存在所謂風格切換,增量資金入場更多的是普漲格局,只是相對收益的問題。
行業比較:先是券商+低估值領頭(以周期為主),科技+消費接力,沒有基本面支撐的小市值公司機會有限,銀行不是主打品種而是周期向消費和科技切換的過渡品種。
券商:我們從5月份開始大力推薦券商,核心在于政策推動行業景氣+集中度雙提升。1)龍頭紅利:行業監管趨嚴,龍頭券商優勢更加明顯;2)改革加速:中小板注冊制、分拆上市、并購重組及再融資、新三板等改革提速;3)金融環境:低利率下資本市場有望持續活躍。
地產:低估值且盈利較為穩定的品種。1)目前來看,地產板塊的估值水平處于歷史低位(低于5%分位數),估值性價比較高;2)伴隨政策放松的預期,疊加利率中樞下行,地產板塊的盈利下修幅度將好于市場預期。
建筑:低估值+盈利修復。1)建筑板塊估值水平為所有行業最低,估值安全墊高;2)下半年基建增速加速回升,回調近尾聲反轉在即。伴隨特別國債、專項債和財政等密集落地,Q3-Q4政策效果將加速顯現,看好基建增速趨勢回升4個季度以上。
電子:疫情后景氣周期將回歸,國內產業鏈快速發展。1)全球周期:2019年全球半導體周期已觸底,5G周期中需求終將回歸;2)中國趨勢:國內IC等電子產業鏈迅速發展,材料+設備+制造全面進步;3)關注半導體:內資晶圓產線快速擴產,產業鏈景氣度有望維持數年,以及消費電子:無線耳機銷量快速增長,平板電腦和筆電需求穩健增長,手機期待換機潮。
家電:可選消費中值得期待的種子選手。1)當前仍處于消費復蘇的早期階段,由必選消費支出逐步向可選消費支出切換;2)商品房銷售逐漸回升,中汽協4月汽車銷售當月同比轉正,未來一季度或有望持續改善;3)整體而言估值水平低,盈利能力強,外資偏好品種。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逯文云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