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在12月27日舉辦的“第三屆新時代資本論壇”上,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表示,這是一個新的時代,我們更多要從長期性眼光去看待當前的經濟問題,要推動深化改革創造新紅利,要把握經濟增長不平衡性和新經濟的軟性特征,要掌握軟價值創造和軟價值實現的新規律。這樣才能順應經濟結構轉型的趨勢,創造更多的價值。
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一年前幾乎是同樣的時間,還是這個會場,我曾在這里做了一個演講,題目好像是“再造新紅利”。當時我說一兩年之內,我們的經濟增速就跌破6%的風險;五年之內,有可能有挑戰5%的風險;如果不能深化供給側改革再造新紅利,十年之內能穩定在4%這樣的水平,就不錯了。沒想到短短的一年時間,就在不久前,要不要保6%,就已經成為學界熱議的一個話題。
到底要不要保6%,觀點有兩派:一派認為應該保6%,一派認為應該順其自然。
保六派的第一類理由,認為現在潛在經濟增長沒有那么快的下滑到6%以下,原來都是8%、9%這么高的增速,怎么突然一兩年之內就到了6%以下?如果潛在經濟增速還在7%、8%,而經濟跌到6%邊緣的原因,是因為類似于去產能這樣的政策在執行當中走偏而干擾了經濟運行,去杠桿也在執行當中有走偏,變成了對民企的結構性去杠桿,或其他人為的、外部沖擊的原因,造成了經濟增速跌到了潛在增速以下,在這種條件下保6%是有價值的。保6派的第二類理由,是出于社會穩定的原因,認為如果2020年不保6%,可能會有大規模的失業。
反對保6派認為經濟的潛在增度其實已經在6%以下,所以人為刺激保6沒有什么實質意義。反對保6派的另一理由是,認為政府要保6%就必須得采取更多的量化寬松或者財政刺激措施,而這些都會有負作用。
到底應不應該保6%?關鍵取決于以下幾個判斷:1)當前的經濟下行到底是周期性的問題,還是長期性的問題;2)到底是總量的問題,還是經濟結構的問題;3)到底需要逆周期調控政策,還是要更多地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的問題。
下面重點通過幾個方面來討論。首先來看一下外需,美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只有11.2%,美國制造業產品的逆差不是因為中國造成的,是因為他自己的經濟結構造成的。美國十年的經濟增長只是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的增長,80%的人口并沒有參與到增長中。如果既不能改變美國的產業結構,也不能改變其經濟增長結構,可能他還會繼續煽動民粹主義,說中國人搶走了他們的工作。如果這些根本的矛盾不能改變,短暫的協議后還會有反復。雖然世界經濟的紅利有所減少,增加了一些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但長期以來形成的分工體系和世界經濟一體化,也是割不斷的。雖然全球供應鏈穩定性受到了一些沖擊,但也許還會為國產替代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機會。
這個背景下,我們認為未來十年的時間,外需作用逐漸減少可能會一直保持這樣的趨勢,大約到2030年左右,中國將實現一個經常項目相的國際收支平衡,也就是說制成品貿易順差減少到零。
外需減少的同時,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也下滑,其背后是兩大長期不可逆轉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四次傳統工業革命的進程已經基本上結束了,現在中國經濟進入到了快速工業化的后期。第二,中國快速城鎮化的階段也差不多結束了,現在城鎮化已經達到了60%,還有10%的空間。如果中國的快速工業化階段結束了,快速城鎮化階段也結束了,那么與制造業投資、基本建設投資、房地產投資三大投資增速相關的產業都必須面對更多的長期轉型挑戰。
當然中國的消費還是一枝獨秀,消費按照不同的匯率計算,可能會在未來一兩年之內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這是未來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主要力量。從剛才三大需求來看,中國經濟這一輪下滑,更多的是長期性的原因,而不是段周期的波動。
從供給側來看,五大紅利都在遞減,一類是要素紅利,包括人口紅利,土地紅利,資本要素,這三大要素的紅利都在遞減。其次,后發技術紅利,作為經濟增長根本驅動力也在遞減,今后更多要靠自主創新。第三,改革的紅利也在遞減,中國經濟粗線條的產權改革和市場化改革已然完成,后面還可以進一步深化要素市場改革,進一步深化各方面經濟體制改革,還需要肯硬骨頭,但即便改革的力度加大,相關的紅利也在邊際遞減。
中國這一輪經濟下行,是改革開放以來較長的一輪經濟下行,大概從2007年一季度可以算,到現在差不多13年了。這么長的一輪經濟下行,即便在300年的全球市場經濟歷史上也是很少見的。1929年大躍進美國有那么一輪的經濟下行,因為有二戰;90年代日本也經歷過一次十年以上的經濟下行周期。除此之外,一般的經濟下行周期就是三五年。這次一個下行周期就是十幾年的時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周期性的問題,更多的是長期性的問題;不僅僅是總量問題,更多的是結構性的問題;未必是靠逆周期的刺激政策能夠解決的,更多要靠深化改革來恢復中長期的發展動力。
在這種情況下要不要很悲觀?我個人也不很悲觀,因為每一輪傳統經濟、傳統產業受到嚴峻挑戰的時候,往往也是一些新產業的爆發點,各方面的力量都會努力找到新的出路。
1997年、1998年那個時候中國經濟形勢比較嚴峻,但那個時候也是新浪、百度、京東、阿里巴巴、騰訊等新經濟巨頭的創立之年。
2007、2008年又是全球經濟最困難的一年,那個時候是蘋果手機創立的元年,也是3G、4G技術改變這個世界的元年。
2018年、2019年,雖然有更多的傳統產業受到挑戰,但同時也有更多的新產業正在進入產業的爆發期。這個時候無論是我們做企業,做投資,都要關注兩條線,一個是新供給,一個是新需求。
沿著新供給這一條線,要關注5G、人工智能、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腦科學等。
沿著新需求路線,則要關注知識教育產業,文化娛樂產業,信息傳媒產業,金融科技產業,新零售和健康養老這些高端服務業。
后面說的新需求產業,它有一個特點,就是不以消耗自然資源為前提條件,創造的是軟財富,滿足的是人們的精神需要。
當前的產業結構,中國的制造業已經降低到占GDP的比重是29.4%,將來這個比重還會降到28%、27%,甚至更低。制造業是強國的基礎,非常重要,但是產業結構的演化并不意味著制造業占經濟比重會提高,美國GDP占比制造業只有11.2%,英國只有8%,德國和日本稍微高一點20%,中國的產業結構目前大體相當于美國1970年代的水平。
中國是全球制造業強國,但是未來在制造業領域,越來越多的價值應該是軟價值。所謂軟價值就是在商品當中的研發、創意、品牌的價值,那些低端的、消耗自然資源,污染環境、賣加工費、賣硬件的產品,未來在經濟當中的比重會越來越低,而軟價值的比重會越來越高。
軟價值創造的三要素是有效研創、流量和體驗。
如何提高有效研創,是所有的企業家和投資者都要思考的問題。無論是互聯網信息技術公司,還是生物創新制藥公司,他們的核心價值都不是他們的硬資產,而是他們的有效研創。對于傳統制造業而言,100%的投入應該都是有效投入;對于軟產業而言,90%的研發投入可能都是無效的,我們能不能接受研發和創意過程中的無效投入嗎?又如何提高有效投入?這就需要我們從觀念上,從人才結構上,從公司的組織架構上,從產品開發戰略上,從激勵機制考核辦法上,要重新的構建適合軟價值創造的新公司管理機制。
其次,是重視流量的價值。怎么樣去創造流量,怎么樣去導入流量,如何導出流量?這兩天中國資本市場漲得最快的股票是叫網紅經濟的股票,實際上這是股市在挖掘“流量”的價值。
接下來用不了多久,我相信資本市場還會重點去追捧“體驗”經濟的價值。比如,大眾點評原本只是一個讓客戶發布體驗感受的公司,它先有了體驗的敬愛之,然后才有流量;有了流量以后,才有產品——如今大眾點評市值已經6000億。如何創造體驗的軟價值?
軟價值的創造有不同的路徑,軟價值的實現規律同硬產品、硬價值也不一樣的。首先,軟價值往往是非對稱實現,陽光免費、星光收費,無論在支付軟件,還是搜索引擎幾乎都是這樣的價值實現路徑。其次,軟價值的實現是分段的實現,先有公眾價值,后有盈利模式。第三,軟價值的實現必須通過資本市場,特斯拉的市值已經達到了700億美元,但是它每年的汽車銷量只有幾十萬輛;而通用汽車每年賣一千萬輛,市值只有400多億美元;最后,軟價值的實現路徑事彎曲的,如果哈里波特只是一本書,它價值10億美元,一旦拍成電影就值幾百億美元,而變成主題公園和衍生小商品之后總價值2000億美元。
總之,這是一個新的時代,我們更多要從長期性眼光去看待當前的經濟問題,要推動深化改革創造新紅利,要把握經濟增長不平衡性和新經濟的軟性特征,要掌握軟價值創造和軟價值實現的新規律。這樣才能順應經濟結構轉型的趨勢,創造更多的價值。
謝謝!
責任編輯:王涵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