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的下一個二十年,將圍繞著養老、科創、智能投資等展開,對此,“養老與基金高峰論壇”4月23日啟幕,多位行業大咖齊聚共議未來,思辨如何更好的建設第三支柱養老金、夯實資產管理、支持科技創新!【詳情】
牛市修整期哪些行業最抗跌【天風策略】
原創 分析師徐彪
劉晨明 李如娟 許向真
摘要
核心結論:
1、盈利預期修復之后到盈利拐點出現之前(預計Q3末),本質還是考察信用和貨幣擴張的節奏對估值的影響。
2、SHIBOR 3個月出現明顯反彈,4-5月信用和貨幣收緊,市場進入震蕩調整階段。預計下一次信用和貨幣重新加碼的預期,將在6月后期形成,屆時市場有望再上臺階。
3、以06-07年、09年、14-15年三輪牛市的6次中途修整期為例,基本都持續1個月左右,同時上證綜指下跌10%左右。
4、牛市修整期的大類板塊表現有如下特點:
第一,前期漲幅較大的板塊,在修整期,都會面臨更大的調整壓力。
第二,金融和消費板塊,在修整期,比較抗跌,大多數情況下,跌幅較小。
第三,但也有例外情況,比如第三輪和第六輪修整期之前金融板塊大幅上漲,遠遠跑贏其它板塊,因此在后續修正期中,調整壓力也非常大。
5、因此,4月下旬到5月的修整期,重點看好金融(比如銀行)+消費(比如醫藥)。
6、6月流動性預期改善,成長歸來,全面國產化替代、提高科研轉化是“后貿易戰”時代的確定性趨勢。
1、盈利預期修復之后,本質還是考察信用和貨幣擴張的節奏對估值的影響
在前期報告中,我們曾經提到,信用擴張初期,盈利難以很快反彈,信用擴張領先盈利改善6-12個月不等,但在此階段,市場一般都能出現估值修復,賺估值提升的錢。
另一方面,我們也曾展開分析,在近期6年“量”的因素(實際GDP)波動不斷收窄的情況下,工業企業盈利幾乎與“價”的因素(PPI)處于同步狀態,預計PPI將在三季度末二次探底,屆時會見到工業企業盈利真正的底部。
因此,在盈利沒那么差的預期已經修復,但盈利拐點還要等上半年的情況下,這一區間本質還是考察信用和貨幣擴張的節奏對估值的影響。
從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到4月政治局會議的表態(關于政治局會議內容的詳細解讀,請參考我們周五的報告《政治局會議點評:淡化寬松,且看改革》),再到近期貨幣政策操作,都有淡化寬松的態度。預計二季度信用和貨幣擴張的節奏將顯著放緩,A股估值也可能承壓。事實上,從SHIBOR 3個月近期的反彈中,也能明確看到微觀層面的變化。
但是,由于政策的態度是以“托底”為主,一旦經濟有跌破6.3%的跡象(完成2020年小康和翻倍任務的關鍵底線),信用和貨幣的再次擴張也存在必要性。我們認為下一次信用和貨幣重新加碼的預期,將在6月后期形成,屆時重點看好成長主線:
其一,通脹對貨幣政策的制約主要是在二季度,從基數角度來看,進入Q3通脹情況在較大程度緩解。
其二,6月美聯儲議息會議紀要將更加明確寬松的態度。
其三,經濟內生恢復的動力不足,同時外圍經濟回落的風險也在積累,在“托底”經濟的思維下,信用和貨幣具有再次加碼的必要性。
2、牛市修整期哪些行業最抗跌
從2000年以來的五輪信用擴張周期可以看到,一旦形成擴張的趨勢,雖然中途會有波折,但至少會持續一年以上,這是趨勢和周期的力量。
因此,在新一輪的信用周期、企業部門流動性(M1)周期、以及對應的股市周期已經啟動的情況下,短期來看,如果市場在4月下旬到5月進入牛市修整期,行業選擇上,哪些更抗跌?
我們以06-07年、09年、14-15年三輪牛市的6次中途修整期為例,看能否得出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此前六輪牛市修整期時間大多持續時間在1個月左右,上證綜指跌幅在10%左右。
第一,前期漲幅較大的板塊,在修整期,都會面臨更大的調整壓力。
第二,金融和消費板塊,在修整期,比較抗跌,大多數情況下,跌幅較小。
第三,但也有例外情況,比如第三輪和第六輪修整期之前金融板塊大幅上漲,遠遠跑贏其它板塊,因此在后續修正期中,調整壓力也非常大。
回到當前情況,在4月下旬到5月的牛市修整期,金融(重點看好銀行)+消費(重點看好醫藥)依然可能作為避風港。
原因有三:
其一,從估值角度,在年初的估值修復中,銀行(+24%)和醫藥(+35%)都不同程度跑輸滬深300(36%)。后期如果市場調整,風險相對較小。
其二,從基本面角度,經濟下行幅度沒有此前預期那么悲觀,使得銀行的基本面預期也有修復的空間;另外,醫藥板塊去年一季度基數很高,預計今年Q2醫藥板塊業績在同比和環比層面較Q1都應當有所改善。
其三,從資金面角度,MSCI將在6月1日完成指數跟蹤的變更,納入比例從5%提升到10%,從去年經驗來看,主動型外資將在5月開始增加配置,被動型外資將在5月最后幾天完成換倉以保證對指數跟蹤的準確度。因此,5月市場的增量資金也更偏好于金融+消費。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王涵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