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傾聽;您爆料,我報道!在這里,我們將回應你的訴求,正視你的無奈。新浪財經爆料線索征集啟動,歡迎廣大網友積極“傾訴與吐槽”!爆料聯系郵箱:finance_biz@sina.com
帶量采購對醫藥行業 是寒冬還是機遇?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作者:安康 賀勇
2018年12月6日,“4+7”城市藥品集中采購試點擬中選結果出爐,擬中選藥品價格降幅基本在50%以上,如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降價75%;北京嘉林的阿托伐他汀降價80%;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韋降價93%。帶量采購的力度遠超市場預期,業界驚呼制藥行業的寒冬將至。A股市場上,恒瑞醫藥、復星醫藥等醫藥公司股價均應聲大跌。那么,帶量采購給醫藥行業帶來的究竟是寒冬還是機遇?
一致性評價和帶量采購是醫改組合拳
先來了解一下國家出臺一致性評價和帶量采購政策的行業背景:國內化學藥市場魚龍混雜,仿制藥和原研藥、名牌藥和小廠藥、國產藥和進口藥,一樣的藥品,在成份含量、生物利用度、副作用方面有差別,臨床上有效性和安全性當然不同。而市面上大量同名不同效的仿制藥并存,在醫藥流通領域利益尋租盛行的情形下,一些療效打折扣的藥品也能占一席之地,如長生生物的問題疫苗居然賣成了行業龍頭,行業毒瘤的危害性可見一斑。因此一致性評價和帶量采購是政府對醫改打出的一記組合拳,先用一致性評價選出好藥,再通過帶量采購招標由政府和制藥廠家商定采購量和采購價,減少不正當競爭、去掉流通環節的營銷費用,把藥價降至合理并讓市場回到正軌。
從國家藥品集采擬中標結果來看,政府占據主導地位,藥品降價力度空前。有制藥行業資深人士感言:“過一致性評價是找死,不過是等死。”對一部分在資金、研發、成本管理等方面實力欠缺的藥企而言,寒冬真的來了。2018米內網醫藥經濟信息發布會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所長林建寧提到,控費和招采新政策正改變著市場格局和模式,仿制藥和原研藥同臺競爭,市場競爭逐漸向技術搶占市場轉變,醫保局正在研究一致性評價藥品替代細則,將會加速這一進程。
對醫藥行業將產生積極影響
筆者認為,改革總會觸動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先經歷一段陣痛期,而長遠來看,對醫藥行業將會產生積極影響:
1.改變長期保守詬病的原有醫藥銷售模式,砍掉利益尋租空間。原有醫藥銷售模式又被稱作帶金銷售,醫藥企業在醫藥產品推廣中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用于醫院和醫生公關,搶占市場份額,推高了企業的交易成本,降低了市場競爭的公平性。通過一致性評價和集采,實現藥廠向醫院終端的藥品直供,制藥企業省下大量營銷費用,同時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和醫保財政支付壓力。
2.鼓勵藥企研發創新。只有產品質量達標的藥企才能通過一致性評價,使藥企的競爭回歸產品品質本身。按照現行帶量采購政策,唯一中標的藥企或者多家一起中標但排在頭名的藥企能夠獲得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無疑研發能力強、生產效率高、成本控制較好的企業才能在帶量采購中勝出。利好生產首仿藥和原研藥的企業,能夠節約大量營銷支出,將精力集中到研發和生產上。同時帶量采購的中標協議有效期為1年,藥企不能一勞永逸,只有持續研發投入,保持產品的升級迭代,才能在今后的招標中占得先機。
3.制藥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目前很多藥品有多達幾十家藥企同時生產銷售,形成無序競爭。而剛過專利期的國外進口藥,也引來數十家藥企競相仿制,降低了效率,造成資源浪費。帶量采購政策使一款藥品的市場份額被中標的幾家藥企占有,迫使未中標藥企減少或停止該藥品的生產,把研發和生產重心投入到自身更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上去;在首仿藥研發上,藥企也得重新審視自己在競爭中的位次,沒有領先優勢也應主動放棄。今后的趨勢可能是:每個單品至多有3-5家以內的藥企同時生產;擁有市場占有率高的核心產品的藥企才能生存發展,很多實力不濟、創新乏力的藥企將被市場淘汰。
4.零售藥店將面臨洗牌。近幾年零售醫藥連鎖加速跑馬圈地,城市藥店的密集度持續提升。醫院終端藥品價格虛高為零售藥店提供了生存空間,足夠高的毛利率使藥店有底氣支付更多的人工工資和店面租金。中標藥品大幅降價,和中標藥品同類型的其他藥品在零售端價格也會下調,否則對消費者將失去吸引力,未來隨著帶量采購的藥品范圍不斷擴大,零售藥店的利潤空間將不斷被擠壓,醫藥連鎖機構可能會主動關店降低成本。在藥品供應鏈上渠道優勢明顯或者有老字號中藥品牌背書的醫藥連鎖會獲得更多市場份額。
尋找被錯殺的藥企“茅臺”
這次醫藥行業改革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筆者認為可能和幾年前國家降低三公經費使白酒行業股價普遍大跌如出一轍。一部分在研發、生產管理方面沒有優勢的化學制藥企業將被淘汰,其股價也將長期陷入低迷;競爭優勢明顯的龍頭藥企將會利用這次改革契機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在悲觀情緒引發的市場下跌中或被錯殺。
投資者通過深入研究找到醫藥行業的“茅臺”,然后耐心等待“黃金坑”的出現,而彼時龍頭藥企的業績有可能正遭遇短期下行,市場中充斥著更多負面消息,能否把握機遇,將是對投資者研判能力的考驗,更是對人性的考驗。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依然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