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莎 北京報道 近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2024年12月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數據顯示,當月農產品價格指數為92.9,環比下降1.2%,同比下降15.2%,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白糖等大部分監測農產品價格環比均出現下降。
記者梳理該機構發布的各月數據發現,2024年農產品價格指數以降為主,1月為105.2,到12月下跌約11.7%。對比近4年數據,到2024年底,農產品價格指數已跌至低位。
另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流通領域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數據,2024年多數農產品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包括稻米、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豆粕、花生等。
在受訪專家看來,2024年大宗農產品價格整體下降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國際來看,全球主要農產品供應較為充足,疊加經濟增速放緩對需求有所影響,供需關系整體寬松,帶降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而這也對我國農產品價格帶來一定影響。從國內看,我國糧食、畜產品、水產品、瓜果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產量整體增長,而人口總量有所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居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緩,供給增幅超過需求增長,拖累國內大宗農產品價格。
從全球來看,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韓楊撰文指出,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2024年全球谷物產量28.41億噸,消費量28.59億噸。加上庫存量8.74億噸,谷物供給總量37.2億噸。谷物庫存消費比預計為30.1%,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但仍高于國際警戒線17%的水平。
南京財經大學糧食經濟研究院院長趙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全球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導致需求不足,供需關系寬松影響農產品價格。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進一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一方面,受技術進步和轉基因技術發展等因素影響,全球主要農產品,包括谷物、油脂油料等都處于增產通道。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導致全球農產品需求增速有所減緩。受這兩個因素共同影響,全球大宗農產品供需相對寬松,價格下降。
趙霞表示,進口將我國大宗農產品價格影響,比如進口大豆等糧食的低價優勢對國內同類農產品價格形成壓制,進一步增加了市場供應,加大國內同類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
著眼國內,胡冰川表示,在供給端,我國糧食、畜產品、水產品、瓜果蔬菜等整體產量在增長。
以糧食為例,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14130億斤,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創歷史新高。其中谷物產量13046億斤,比2023年增加217億斤,增長1.7%。
而在需求端,胡冰川指出,我國面臨人口總量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的現實情況,疊加居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緩,農產品消費需求趨于飽和。供需兩方面因素對國內大宗農產品價格形成拖累。
從具體品類看,胡冰川表示,影響整體大宗農產品價格的主要品類是種植類農產品。我國水稻和小麥有最低收購價,不會對大宗農產品價格形成明顯拖累,大宗農產品價格主要受玉米和大豆影響。玉米和大豆是主要的飼料糧,玉米價格和進口大豆價格下降,會產生連鎖反應,帶降下游養殖業的農產品價格。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2024年1月上旬到12月下旬,在監測的主要用于加工的農產品中,豆粕價格降幅最大,下降約24.2%;其次是大豆,下降17.1%;玉米則下降16.4%。
整體來看,趙霞認為,2024年我國重點大宗農產品市場總體呈現供應充足、需求增長緩慢的特點。從供應來看,國內糧食生產形勢良好,主要糧食作物產量增加,供應充足。從畜產品市場來看,畜產品市場因消費飽和而價格持續低迷,行業正在經歷生產調整階段。
1月14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5年1月上旬流通領域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變動情況。數據顯示,1月上旬稻米、大豆、豆粕、花生價格均有所上漲,其中大豆和豆粕價格環比上漲0.4%。
展望2025年,趙霞預計,影響我國大宗農產品價格的因素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從外部環境來看,全球經濟有望實現有限復蘇,但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從國內來看,我國貨幣政策將從“穩健”轉向“適度寬松”,這將對國內大宗商品價格提供一定支撐。此外,雖然全球農產品仍處于增產通道,但國內部分農產品,特別是畜產品經歷了產能調整后,可能會獲得一些技術性支撐。
對于2025年我國大宗農產品價格走勢,趙霞認為,接下來大宗農產品價格走勢可能會出現分化,部分品種價格有望獲得支撐,但整體價格下行壓力仍然存在。具體來看,糧食價格可能以穩為主,其中小麥和稻米可能小幅下行,但最低收購價的調整將構筑價格底部支撐,玉米價格可能呈現先跌后漲的走勢,大豆價格仍有下降空間。畜產品價格有望獲得技術性支撐,存在一定反彈機會。
責任編輯:張靖笛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