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忠
10月1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釋放積極信號,增量財政政策受到市場關注。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袁海霞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財政政策在持續發力中,近期地方債一改此前整體偏慢的節奏,發行明顯提速。同時,未來財政增量政策也值得期待。
地方債發行提速
“8月以來,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明顯提速。”袁海霞向記者表示。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末,新增專項債累計已發行35993億元,完成年內發行進度的92.3%;新增一般債累計已發行6165億元,完成年內發行進度的85.6%。8月和9月為新增專項債的發行高峰,發行金額分別為7965億元和10279億元。專項債“應發盡發”的態勢仍將延續,此前市場對專項債發行節奏的擔憂已明顯弱化。
袁海霞表示,這改變了此前地方債發行偏慢的節奏。以前盡管新增限額雖維持高位,但地方債發行使用進度整體偏慢。與此同時,使用效率也有待提升。
數據顯示,2024年地方債新增限額為4.62萬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限額3.9萬億元、為歷年下達限額的最高水平。
“如今隨著地方債快速發行,財政政策正處于發力的階段。”袁海霞表示。
財政增量政策的突破方向
12日,財政部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釋放了積極信號。
袁海霞表示,此次發布會提到了四條“有針對性的增量政策舉措”,其中前兩條是增量政策,包括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大行核心一級資本,而后兩條是對存量政策做結構性調整。整體來看,此次增量政策的重點在于補充和支撐地方財力,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為地方騰出更多精力和財力空間來促發展、保民生,在“強政策”合力下預計經濟基本面有望企穩。
“本輪最受關注的增量政策或者說超預期的政策是一次性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用于地方化債。”袁海霞認為,此次發債規模可能在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后披露,但置換額度可能超過前一輪1.5萬億元特殊再融資債規模,有助于緩釋短期流動性風險、優化地方債務結構,緩解化債帶來的“收縮效應”。
對于房地產問題,袁海霞表示,本輪財政部提出疊加運用專項債、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工具,體現了財政發力配合穩地產的決心和意圖,擴大專項債用途、重新允許專項債用于土儲、允許專項債收購存量房等政策是對現階段專項債資金運用的新探索,對于調節土地市場、房地產市場供需關系、減輕地方政府和房企現金流壓力、優化保障房供給等均有較大意義。
除短期增量措施外,財政部還明確提出“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袁海霞表示,預計后續或通過進一步加大政府部門尤其是中央加杠桿力度支持實體經濟修復。
據中誠信國際研究院測算,目前我國中央政府債務在政府顯性債務規模中占比40%左右,如果考慮到融資平臺等包含在內的政府性債務,中央政府債務占比不到三分之一,中央政府杠桿率較低且明顯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
“在寬貨幣背景下,如今財政政策作用突出。”袁海霞表示,當前,中央政府加杠桿可以提振社會信心、擴大有效需求,同時有利于優化政府債務結構、整體宏觀債務成本也會趨于最小化。
據中誠信國際研究院測算,若2025年預算赤字率上升至3.8%,或增加政府部門杠桿率約1.5個百分點,疊加本輪擬增發的大規模債務置換額度、特別國債額度,以及明年常規新增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額度,明年底我國政府部門杠桿率或增加6至7個百分點至67.4%左右,但仍低于全球主要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水平,風險整體可控。
更需要同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袁海霞建議,延續并優化減稅降費政策,提高施策精準性及效率。
在當前經營主體承壓、消費者信心不足的情況下,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仍然是推動宏觀經濟復蘇的重要抓手,可繼續推進落實;繼續減輕科技創新、制造業等重要領域、重要環節企業的稅負,并研究提高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結構性調降個稅稅率等舉措,降低企業及居民部門負擔,激發各方活力。
從長期視角看,袁海霞還認為,財政的長期改革需同步推進,已確定的財稅體制改革措施需加快出臺。當下宏觀經濟面臨的情況更趨復雜,既有經濟結構性調整所面臨的壓力,也有化債等帶來的問題與約束,這不僅需要短期措施發力,更需要同步推進長期改革,目前已初步明確的財稅體制改革相關措施可加快出臺。
“一是需進一步理順央地關系,繼續深化央地事權責任改革,緩解地方財政收支矛盾。二是加快地方稅建設,強化地方財力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優化共享稅地方分享比例,推進消費稅征收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培育地方專享主體稅種,同時探索適度下放稅權的可行性,增加地方自主財力,并持續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完善與新業態、新動能相適應的稅收制度。三是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袁海霞表示。
責任編輯:尉旖涵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