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自今年5月以來,德國聯邦統計局就一直沒有更新德國零售和批發銷售等相關數據。
在德國這個以準時和可靠而聞名的國家,現在人們抱怨火車晚點、官僚主義明顯以及員工普遍短缺,就連出了名的勤奮的統計人員也讓人越來越覺得“不靠譜”了。
1948年成立的德國聯邦統計局(Destatis)是全球統計專業的標桿之一。但近4個月以來,德國聯邦統計局在一次數據更新中出錯后,暫停了發布一系列關鍵經濟指標。而正在德國努力促進經濟增長之際,民眾和經濟學家在進行判斷時,卻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撐。
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克雷默(J?rg Kr?mer)評價道:“過去,生活中有些方面是可以信賴的,官方統計數據的及時公布就是其中之一,但現在不是了。”
第一財經采訪的多位德國專家和商業人士都對目前德國執政聯盟的執政能力不看好,認為其經濟前景面臨挑戰。
同濟大學德國問題研究所/歐盟研究所所長、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德國經濟的確是遇到了一些困難,而且一些固有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其中包括德國國內很多州基礎設施落后,新技術投資不夠,此外官僚主義程序復雜等。
一位在德國漢堡進行商業經營多年的人士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很懷念此前德國經濟繁榮時期的情景,但已經今不如昔了。
為何德國聯邦統計局出岔子
2023年,在德國聯邦統計局成立75周年的慶典上,該局新任局長布蘭德(Ruth Brand)曾在發言中稱:“在危機重重的時期,官方統計數據價值尤為明顯。我們的數據是現實的最佳近似值,是以知識為基礎進行討論的重要依據,也是打擊虛假信息的有效工具。”
發言擲地有聲。然而不到一年,自今年5月以來,德國聯邦統計局就一直沒有更新德國零售和批發銷售數據,以及服務業、酒店業、汽車經銷商和汽車修理廠收入等相關數據。
這些指標按月公布,并根據季節性變化進行調整,是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評估歐盟這一最大經濟體的消費需求至關重要。
歷史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私人消費占德國產出的52.7%,零售銷售占私人消費的 28%,但比去年同期萎縮了3.4%。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GDP總體下降了0.3%。
德國聯邦統計局表示,造成數據中斷的原因是信息技術(IT)問題,以及歐盟為提高準確性而對商業統計方法進行的復雜調整。
自歐盟于2019年發布指令以來,德國聯邦統計局一直在開展該項目,但是,一系列的故障、數據問題和信息技術延遲意味著該統計局已經有四個月無法發布零售銷售和其他服務數據。
一個關鍵的因素是,同時經營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公司的收入現在將以不同的方式報告。在過去,所有收入都被視為服務業或制造業,取決于哪部分更大一些。
德國聯邦統計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一變化將大大改進經濟數據的報告工作,但自5月以來,復雜的變化和數據故障使其無法使用舊方法發布報告。
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克勒(Robin Winkler)對此表示:“幾個月來,我們一直在盲目飛行,無法較好了解服務業的情況。”
花旗銀行歐元區經濟學家克舒爾茨(Christian Schulz)說:“我們實際上根本沒有關于德國私人消費的及時的硬數據。”
其原因在于,在經濟學家看來,消費者調查被認為是一個不太可靠的指標,而季度 GDP數據中的消費數據則要延遲兩個月。
沮喪的經濟學家們在與德國政府的非正式討論中提出了他們的抱怨,但德國對聯邦統計局的監督分散在其多個部委之中。
零售銷售數據的缺乏也使德國聯邦統計局對第二季度GDP的計算變得復雜,這迫使統計人員使用零售集團的預售稅數據而不是零售銷售數據來估算私人消費。
自8月下旬以來,德國方面已開始使用新方法重新發布各種數據系列,但迄今為止只公布了5月和6月零售銷售的原始數據。季節性調整后的數據仍未公布,而季節性調整后的數據是進行有意義的趨勢比較所必需的。
摩根大通歐元區經濟研究主管福澤西(Greg Fuzesi)說,數據中斷“顯然無助于了解消費者需求”。他還表示,零售銷售數據歷來容易出現大幅修正。“長期以來,這一直是一個難以駕馭的挑戰。”他稱。
據熟悉其計劃的人士透露,德國聯邦統計局的目標是在9月底或下月初恢復正常報告。該局表示,用戶的抱怨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們正在“盡一切可能盡快恢復我們的標準報告周期”。
德國勞動力市場今不如昔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在春季出現小幅增長后,德國二季度GDP環比下降0.1%。
固定資產投資不足和外貿走弱是造成二季度德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同時期德國消費則微增0.1%。目前一些經濟學家甚至預計第三季度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有統計學家表示,二季度德國經濟萎縮的原因之一是設備投資不足,同時消費者也沒有信心消費。
第一財經采訪的專家認為,德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挑戰主要來源于人口老齡化、能源價格削弱國家競爭力和缺乏投資等三方面,此外也有專家認為,德國在經濟轉型方面動能不足。
德國智庫伊弗經濟研究所(ifo Institute)所長富伊斯特(Clemens Fuest)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德國將無法保持經濟綠色轉型的速度,因為民眾不愿意承擔這一負擔。
“而轉型放緩的經濟影響將取決于放緩的方式。轉型放緩加上對未來轉型政策的更多確定性可能會對經濟產生積極影響。但是,如果未來投資條件和去碳化步驟的不確定性增加,可能會進一步減緩當前的投資。”他稱。
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斯泰爾特在最近一次采訪中也指出,近幾十年以來,德國沒有努力實現產業多元化,也沒有重視新產業發展,其經濟仍由舊時代所擁有的產業主導,譬如汽車制造、機械工程和化學工業等。
有貢前述在德國漢堡進行商業經營多年的人士則對第一財經記者也表示,目前歐洲經濟衰退,德國消費乏力,經濟缺乏動能,譬如她最近就看到漢堡一棟曾經非常繁榮的百貨大樓已經被拆除。據她了解,在里面代理一線名牌箱包的朋友已經申報破產了。
不僅如此,德國強有力的員工保護規則正在掩蓋德國高薪制造業工作市場令人擔憂的變化。
德國聯邦勞工局的數據顯示,德國失業率在2019年春季創下4.9%的歷史新低后,目前已升至6%。雖然這一數字仍低于歐元區的平均水平,也不到21世紀初失業率的一半,但經濟學家和律師認為,勞動力市場的狀況比數字所顯示的更糟糕。他們警告說,這些數字掩蓋了高技能、高收入制造業工作的減少,隨著工業巨頭努力應對能源價格高企、出口乏力和技術變革,未來還會有更多麻煩。
例如,此前大眾汽車公司宣布計劃放棄在2029年之前不裁員的承諾,并考慮關閉其在德國的工廠。德國汽車行業的就業人數在2018年達到頂峰,去年下降了6.5%,降至78萬人。隨著外國電動汽車品牌的競爭對大眾、梅賽德斯-奔馳和BMWYY>寶馬構成挑戰,該行業的就業人數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德國汽車制造商的本土供應商網絡受到重創。咨詢公司霍瓦特(Horváth)今年8月對50家供應商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0%的供應商計劃在未來五年內裁減德國員工。
年收入達414億歐元的德國第三大供應商大陸集團已決定退出汽車零部件業務,專注于輪胎業務。在準備分拆傳感器和制動系統部門的同時,該公司正在裁員數千人。
在其他行業,根據媒體的計算,思愛普(SAP)、美諾(Miele)和拜耳等大公司今年已宣布裁員55000多人,但其中一些是在德國以外的地區。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和巴斯夫(BASF)等其他工業巨頭正在與工會談判,準備裁員,但裁員數量仍未披露。
鄭春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歐洲,德國的工業有一定的空心化威脅,在成本高企的情況下,德國制造型企業可能會把生產基地向美國等地遷移。
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富而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西塔德(Ulrich Sittard)為德國一些大公司提供裁員咨詢。他說,過去兩年來,他的裁員相關工作增加了一倍。“我的看法是,德國藍籌股企業的裁員率已經上升到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
藍籌股公司指的是有穩定的經營業績和較高的現金股利支付能力的公司,在德國代表性企業一般為德意志銀行、西門子和巴斯夫等。
(記者高雅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李桐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