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 服務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 服務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2024年09月23日 07:39 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黃鈺霖

  75年波瀾壯闊,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始終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大到深中通道“超級工程”、國產大飛機規模化“騰飛”,小到居民購房買車、柴米油鹽……金融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持續發揮重要作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深刻影響著大眾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是‘國之大者’,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活力和潛力得到極大釋放,迎來大發展大繁榮。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金融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進程。

  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金融的力量跨越地域界限,成為連接城鄉、區域、產業的橋梁,金融機構踐行協調發展理念,以實際行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助力產業結構持續升級,提升實體經濟發展質效。

  成為世界金融大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踏上壯闊征程,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逐步形成一整套覆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期貨等領域,種類齊全、競爭充分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金融監管和調控體系日益完善,金融機構實力大大增強,已成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國。

  作為金融穩定的“壓艙石”,銀行業歷經諸多歷史性轉折。1994年,國有銀行迎來商業化轉型浪潮,2003年正式啟動股份制改革和公開上市,實現市場化轉型質的飛躍;2013年利率市場化改革大幕拉開,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顯著提升;2017年以來,銀行業堅決清理整頓風險地帶,金融生態逐步好轉。如今,銀行業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服務質效顯著提升,成為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

  1984年,我國第一只股票公開發行。此后,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滬深證券交易所相繼開業……中國資本市場在摸索中不斷向前,開啟風云激蕩的新征程。如今,隨著資本市場新“國九條”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確立建設國際一流投資銀行等目標,中國證券行業錨定了新的發展方向。

  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保險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2001年中國加入WTO,開啟了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新階段,2006年、2014年保險業兩個“國十條”印發,對促進行業平穩健康發展發揮了顯著作用。2017年,中國首度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如今,保險業第三個“國十條”印發,為未來一段時期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1993年,鄭州商品交易所成功推出期貨交易,結束了新中國沒有糧食遠期價格的歷史,中國期貨市場由此發端。經歷了初期的探索起步,再到后期的規范發展,此后三十余年,中國期貨市場規模不斷壯大、功能持續完善,逐步發展成為全球重要期貨和衍生品市場。

  再如,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邁入21世紀后不斷發展壯大。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私募股權活躍機構數量和市場規模增長了數百倍,成為資本市場一支重要的投資力量。在支持創業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積極踐行

  協調發展理念

  新時代新征程中,作為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機構不僅承載著資金融通的重任,更是推動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力量。

  助力西部大開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近年來,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持續貫徹落實協調發展理念,以實際行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產業、經濟協調發展。

  以郵儲銀行為例,近年來該行將“服務鄉村振興主力軍”作為自身目標,為此設立“鄉村振興金融部”的專業化為農服務組織架構,加大“三農”領域的貸款投放。再如,在促進重點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光大銀行成立“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六個戰略工作小組,引導信貸資源與各地區優勢產業相匹配。

  作為連接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橋梁,證券公司也通過發揮價值發現、資源配置等功能,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中金公司黨委委員、投資銀行業務負責人王曙光認為,券商投行可通過協助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優質資源引入投資者、深化業務合作、打造生態圈,從而帶動產業鏈整合升級、促進區域經濟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同時,投行可發揮并購重組主渠道作用,支持行業領軍上市公司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鏈貫通融合和經濟轉型升級。

  除股權融資外,證券公司還通過發行承銷各類債券促進經濟協調發展。今年上半年,券商發行承銷的鄉村振興債券和低碳轉型債券規模分別為174億元和113.62億元,越來越多的中小券商積極參與其中。

  在保險業,無論是充分發揮保險功能價值、助力災后復產、提高社會抗風險能力,還是保險資金投入重點區域協同發展,保險機構均發揮著主責主業優勢,貢獻獨特價值。

  中國人壽集團有關人士表示,截至2023年末,中國人壽直接投資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存量規模超1萬億元,為京津冀地區提供各類財產保險保障接近100萬億元。中國平安相關人士介紹,今年上半年,該集團通過“三村工程”提供鄉村產業幫扶資金170.24億元。

  服務實體經濟始終是中國期貨市場的初心和使命。中信期貨有限公司董事長竇長宏認為,期貨市場作為金融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實體經濟天然血脈相連,立足于發現價格、管理風險、配置資源的功能,期貨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獨特而積極的作用。

  從風險管理子公司啟動試點,為期貨服務實體產業打開新窗口,推動期現貨市場協調發展,再到“保險+期貨”業務的應運而生,期貨業始終不忘服務“三農”,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共有76家期貨公司通過“保險+期貨”支農模式為大豆、玉米、生豬等21個涉農品種提供了風險管理服務,累計承保貨值2055.37億元,涉及現貨數量共計3896.97萬噸,惠及農戶740.04萬戶次,涉農企業4295家次。

  在貫徹協調發展理念的實踐中,金融機構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創新金融服務、強化風險管理、促進區域與城鄉均衡,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彰顯金融業的責任與擔當。

  服務實體經濟

  提質增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明確了金融支持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和實現路徑,為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架構逐步形成,各金融機構持續為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金融支持,助力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展現出應有的使命擔當。

  央行數據顯示,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貸款余額從2014年的81.43萬億元,攀升至2024年6月的250.85萬億元;截至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32.38萬億元,最近5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24.77%;今年上半年,綠色貸款余額、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涉農貸款余額分別同比增長28.5%、17.5%、21.9%、12.1%。

  為促進產業經濟協調發展,國內銀行業逐步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為各類創新主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助力產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股權融資方面,截至今年9月,歷年來證券公司幫助實體經濟共實現股權融資20.42萬億元,尤其是自2015年以來,股權融資年均規模連續多年保持萬億元級別。王曙光認為,投行業務應引導更多資源流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私募基金作為“專業資本的引擎”,以專業投資引導資本流向,協調“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數據顯示,2022—2023年,超過九成的科創板上市企業曾獲私募股權基金支持。創業投資不僅是早期企業、中小企業最重要的資金來源,還吸引帶動更多資金接續投入。

  星石投資有關負責人認為,私募基金應堅持長期投資理念,響應國家培育耐心資本的號召,引導資金流向最具潛力和最迫切需求的領域,特別是那些具有良好增長前景和創新能力的公司。私募基金不僅能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長期的資金支持,還能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并通過促進資本的有效配置來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證券時報記者沈寧、許孝如、馬靜、劉敬元、楊卓卿對本文亦有貢獻)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10-08 托普云農 301556 --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
  • 09-25 強邦新材 001279 --
  • 09-19 長聯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銅冠礦建 920019 4.33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