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瑞東 王佳雯?劉星辰 查惠俐?周欣平
事件: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核心觀點:
7月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旨在統籌推進改革和發展,以下四點值得關注:
第一,將改革擺在經濟工作的首位,提出要及時推出一批條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舉措。具體涉及國企民企關系、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等,注重公平競爭,旨在擴大民間投資的積極性。
第二,堅定不移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宏觀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在加快落實好現有政策的基礎上,及早儲備并適時推出一批增量政策,年內財政仍有擴張的可能。
第三,擴內需方面,以提振居民消費為重點,后續或有進一步財政支持;積極支持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預計收儲范圍和執行層面或進一步強化。
第四,供給側方面,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提及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以增強創新發展動能、加強核心技術攻關;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暢通落后低效產能退出渠道,優化產業供給。
風險提示:政策落地節奏不及預期,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發生重大變化。
一、政策定調:統籌推進改革和發展
7月政治局會議提出“下半年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很重”,要“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既強調了改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同時又釋放了明確的穩增長政策信號。
會議指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延續回升向好態勢”,“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相比于今年4月政治局會議“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增多,動能持續增強”的表述,7月政治局會議對于經濟定調偏向謹慎。
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速實現5%的增長,主要受出口和服務消費提振,但受國內需求不足等影響,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出現環比放緩,房地產投資、社零、基建投資構成主要拖累,顯示企業、居民、地方政府相關主體信心仍待提振。
鑒于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出口前景面臨貿易政策調整的不確定性,為“堅定不移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本次會議提出,“宏觀政策要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加強逆周期調節”,在加快落實好現有政策的基礎上,“及早儲備并適時推出一批增量政策舉措”。
與以往不同的是,會議將改革擺在經濟工作的首位,提出“要以改革為動力促進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針對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經濟運行的矛盾和風險,要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改革謀發展,破除機制體制障礙,培育新發展動能。
二、以改革謀發展,注重公平競爭
改革方面,會議延續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表述,注重改革落地,提出“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及時推出一批條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舉措”。
具體方向上,注重公平競爭,旨在提升市場主體信心,擴大民間投資的積極性。
一是,“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即統籌國企和民企關系,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破除市場準入壁壘,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二是,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重點提及產權保護、市場準入、破產退出三個方面。在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方向上,強調要“防止和糾正一些地方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強調通過制度建設保障各經營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
三是,弘揚企業家精神,在改革創新和公平競爭中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本次會議提出,“在改革創新和公平競爭中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其中改革創新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影響力的途徑,公平競爭則為能培育出世界一流企業創造良好的土壤。
三、宏觀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
宏觀政策定調更加積極,既著眼當下又對后續謀篇布局。首先,總體定調更加積極,“宏觀政策要持續用力、更加給力”,“要加強逆周期調節,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其次,既著眼當下又對后續謀篇布局,“加快全面落實已確定的政策舉措”,同時“及早儲備并適時推出一批增量政策舉措”。
財政政策方面,“要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進度,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更大力度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要完善和落實地方一攬子化債方案,創造條件加快化解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風險。”
總體判斷,政策重點在于提升財政對重點領域支持的質量與效能。儲備政策方面,年內財政仍有擴張的可能,中期來看主要側重于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提升財政對重點領域支持的質量與效能。2024年1-7月份,財政擴張主要的資金支持來自于:①2023年10月公告發行的1萬億元增發國債;②2024年3月份,政府工作報告批準地方發行3.9萬億元地方新增專項債;③2024年5月份,財政部公告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具體發行計劃。
從進度來看,①根據7月11日,國家發改委披露的數據,去年1萬億元增發國債已經安排到1.5萬個項目上并且全部進入開工建設階段。②截至7月29日,地方新增專項債累計發行約1.78萬億元,進度推進至45.6%。③截至7月29日,2024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累計發行4180億元,按發行計劃執行。
以上財政政策的推出與落地,是支撐上半年基建投資的主要動能,2024年1-6月份狹義與廣義口徑基建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分別為5.4%和7.7%。從三大政策進度來看,下半年仍需要在地方“化債”與“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并適度提升發展的目標權重。
一方面,進一步推動地方化解存量債務,明確化債時間表。區域間政策分層,對部分重點省份給予更多資源傾斜,推動建設項目落地;
另一方面,中央適度增加事權支出,引導對重點領域的支持。比如,7月24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措施》提到“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其中1500億元直接安排給地方。此外,對于汽車報廢更新、家電產品以舊換新等領域,央地支出比例為9:1。
年內來看,財政政策仍有擴張的可能。2023年9-10月,地方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償還隱性債務,增發1萬億元特別國債并轉移支付給地方,考慮到債券發行到項目落地開工時滯,提前儲備政策兼顧了跨周期調控。7月的政治局會議也定調“及早儲備并適時推出一批增量政策舉措”,因此今年四季度前后依然有擴張性財政政策落地的可能。
中期目標為落實三中全會精神,繼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基調,統籌財稅與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具體改革方向包括:①明確政府的責任和市場的邊界;②完善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和支出責任劃分;③預算體制改革,包括預算管理、零基預算改革、健全地方債務風險監測體系;④健全地方稅體系,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
貨幣政策方面,對內,“要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對外,“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總體判斷,政治局會議中對貨幣政策的措辭增量并不多,核心仍在于兼顧對內和對外平衡。此外,中期目標為培育新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
順應經濟結構升級,兼顧逆周期調控。回顧2024年1-7月份貨幣政策的調控節奏:1-2月份偏快,落地了降準和降息操作。3-6月份相對審慎,因國內經濟增長強勁,且匯率壓力相對較大,期間對債券市場預期管理加強。7月份落地了新一輪全面降息,以應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并且美元走弱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大體上,上半年貨幣政策調控主要體現了三大特征:其一,順應經濟結構升級,淡化了信貸增長的“規模情節”,引導市場理性看待M2與社融增速;其二,在必要的時候加強逆周期調控,比如年初和7月份分別落地貨幣寬松操作,并且7月份的全面降息力度較強;其三,兼顧對外平衡,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但優先級依然落在支持經濟增長。
培育新的貨幣政策調控體系。后續來看,一方面,貨幣政策將維持合理充裕、靈活適度的總體基調。通過精準的逆回購和MLF招標操作,維持銀行間流動性充裕,支持政府債務擴張,同時擴張結構性貨幣工具,加大對住房市場、設備更新等領域的定向支持。
另一方面,推進完善新的貨幣政策調控體系。我們認為,新的調控體系的特征為:
①短端政策“錨”為7天逆回購利率,通過引導短端利率繼而影響利率曲線,實現從短端向長端,從貨幣市場向信貸市場的傳導。
②淡化MLF的作用,階段性由于MLF存量較高,依然發揮其在1年期限上對銀行類機構負債成本引導的作用,淡化其作為政策利率的指示作用。操作時間窗口擴大至每月15-25日,通過招標的形式靈活調整市場供需。
③完善利率走廊機制,合理調整走廊上下限邊界,實現對資金利率的引導。
④推出二級市場買賣國債工具,完善對利率特定期限的影響,維持合適的曲線形態,統籌兼顧多政策目標的實現。
四、擴內需:以提振消費為重點
會議提出,“要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經濟政策的著力點要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要進一步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擴大有效投資”。
消費方面,今年二季度居民收入增速明顯減弱,可選消費普遍承壓。二季度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降至4.5%,一季度為6.2%,其中工資性收入同比增速降至4.4%,一季度為6.8%,財產凈收入同比增速降至0.9%,一季度為3.1%。居民收入增速下滑顯示出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大、企業經營效益承壓、財富效應下降的多重影響,而居民消費能力下降又會進一步削弱政府稅收、企業利潤和資產價格,資產-收入-支出負向循環鏈條亟需打破,需要政府發揮更大的穩增長效用。
因此,7月政治局會議提出“要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經濟政策的著力點要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具體舉措上:
一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強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意愿。結合前述“更大力度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和三中全會改革表述,預計可能在發放消費補貼、增加地方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力度。
7月24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其中,1500億元用于支持地方消費品以舊換新,涉及汽車、家電、電動自行車、家居等領域,在支持范圍和補貼力度上均有所擴大。
二是,把服務消費作為消費擴容升級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養老、育幼、家政等消費。今年以來服務消費表現穩健,政策端通過擴大消費供給,增加消費場景,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訴求,更好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房地產政策方面,提出“堅持消化存量和優化增量相結合,積極支持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進一步做好保交房工作”,整體上延續4月政治局會議的定調。
近期在“517”新政支撐下,6月房地產銷售數據改善,但7月以來高頻數據顯示,銷售端修復速度明顯放緩,顯示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的基本面并未扭轉,市場信心尚未恢復。
本次會議提出“積極支持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有助于進一步調整市場供需關系,盡早穩定房地產價格。
預計后續政策重點,一是擴大實施范圍,給予更多資金支持。“517”新政提出“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支持地方國企以合理價格征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6月20日,住建部提出,推動縣級以上城市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收購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將更多低能級市縣的存量房被納入收儲存量住房政策范圍。隨著更多城市納入收儲范圍,預計資金支持力度也會進一步加大。
二是,強化落地效果。近期多地出臺“收儲”實施細則,但普遍反映在收購定價、按需定購等方面仍然存在執行的難點,預計后續將在執行層面進一步優化。
五、新質生產力: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會議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大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后低效產能退出渠道”。
相較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系統性部署,本次會議進一步提出更多具體的改革方向:
一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提及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
瞪羚企業是指高成長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代表創新發展活力;獨角獸企業則具備核心技術或顛覆式商業模式,往往是一個細分領域的龍頭。會議提出“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是配合國家增強創新發展動能、加強核心技術攻關的目標方向。此外,會議提出“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預計將圍繞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方向。
二是,供給側方面,提出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暢通落后低效產能退出渠道。
方向上,本次會議再次強調要“因地制宜”,各地需充分結合比較優勢,以防止在現代化產業升級中形成供給過剩和重復建設,本次會議具體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后低效產能退出渠道”。
六、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強調制度型開放和放寬市場準入,有助于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引進先進的生產要素。
此次政治局會議在三方面進行具體部署:
一是,外商投資負面清單進一步縮減,制造業外資準入措施“清零”,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擴大外商投資,既能為制造業發展提供資金來源,也有助于制造業企業擴大全球市場。
年初至今,我國已多次強調推動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清零。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提到,“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6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深化重點領域對外開放,落實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本次政治局會議延續這一表述。
服務業方面,要求推出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舉措。在6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推出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措施后,相關政策已在陸續落地。7月11日,國務院同意在沈陽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漢市、廣州市、成都市等6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在出境旅游業務、娛樂場所經營活動、演出經紀機構、互聯網虛擬專用網業務等領域,放寬外資投資限制。截止目前,我國已有11個省市被納入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除上述6個省會城市外,試點地區還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海南省。
二是,積極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一方面,強化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中堅地位,另一方面順應全球綠色經濟發展的浪潮。
2023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便已經提出拓展中間品貿易,一方面,中間品市場規模大,中間品作為鏈接產業上下游的紐帶,占全球貨物貿易比重過半,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23年我國進出口中間品占比為61.1%,另一方面,中間品能起到穩定市場和鞏固地位的作用,如果中間品供給發生中斷或停滯,會給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造成嚴重沖擊,加快發展中間品貿易能夠拓寬銷售渠道,進而開發一些非傳統的、有市場的國家,擴大出口目的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保障,展望未來,綠色貿易發展潛力巨大。全球對綠色技術和綠色低碳產品的需求將加速擴張,發展綠色貿易既是增強我國出口競爭力的途徑,也是提升綠色產業鏈、實現“雙碳”目標的要求,展現中國的大國擔當。
三是,再次重申要扎實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今年上半年,我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計進出口10.03萬億元,同比增長7.2%。面對全球供應鏈脫鉤斷鏈的風險,要積極推進出口結構調整、加強出海策略,“一帶一路”始終是我國暢通國內外循環的重要平臺。
七、風險提示
政策落地節奏不及預期,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發生重大變化。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