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任澤平
導讀
年初市場熱議平準基金入市,如今隨著一季報披露,匯金增持ETF的平準資金已確認超過3000億元。當前A股仍圍繞3000點波動,要不要明確出臺平準基金?力度該有多大?如何更好發揮“定海神針”作用?本文一探究竟。
核心觀點
平準工具是指政府為應對資產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系統性風險而建立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注入流動性恢復市場正常運行,發揮“定海神針”作用。
縱覽各經濟體過去30年經驗,平準工具可大致分為“金融保障型”和“股市平準型”。“金融保障型”平準基金主要救機構而非救市場,只要對金融體系構成威脅,政府或央行均可通過發放貸款、收購等方式為注入流動性,優點是機制靈活、作用廣泛,缺點是容易造成“大而不能倒”的預期,代表經濟體是美國、歐盟,典型案例是次貸危機時美國聯邦政府接管“兩房”,抑制危機蔓延。“股市平準型”平準基金主要救市場而非救機構,通過在資本市場購買股票、ETF等方式支撐股市信心,優點是提振資本市場預期,缺點是股市影響因素較為復雜,而且如何退出需要智慧,代表經濟體為日本、中國香港。
能否發揮平準工具“定海神針”的作用,關鍵有兩個考慮:
一是救市場和救機構孰優孰劣?1) 選擇股市平準型:救股市更能提振信心, 股價是關鍵標的,散戶更多更適合。2)選擇金融保障型:救機構更能提振信心,機構破產影響過大,市場成熟度高時大盤點位激勵受限。3)央行政策風格直接決定平準工具使用類別,經濟體的平準工具選擇往往幾十年不會變。4)平準工具需與實施地區資本市場特征和系統性風險特征高度匹配,并不存在哪一種類別更好的說法。二者也不是二選一的關系,配套使用可能更有效。
二是出臺明確機制是長期考慮下的優選。1)單獨立法使用平準工具是減輕政策后遺癥影響的良好舉措。2)成機制的平準工具在救市后更好退出。3)成機制的平準工具能有效防止腐敗、尋租問題。4)成機制的平準工具能通過建立合適的資助標準控制市場預期。5)需合理規劃透明度避免被市場套利。
我國的平準工具體系建設不照搬別國經驗,金融保障和股市平準雙軌并行模式高低結合、遠近兼顧,建設規劃合理縝密。其中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已成立運行,待《金融穩定法》確立后正式護航金融系統。股市平準型工具主要為平準資金入市發揮平準作用,在2015年、2023年均有使用經驗。
我們此前雖然有平準工具的實踐,未來仍需建立更具規模更成體系的股市平準型平準工具!一是護航資本市場,保障財富效應,居民才敢于投資和消費。2021年底中國基金投資者超過7.2億,2023年7月中國股民數量已超過2.2億。資本市場的漲跌牽動億萬百姓的錢袋子, 資本市場的理性穩定是居民積極投資的底氣。二是完善平準工具體系為資本市場建設后盾,穩定的資本市場生態是科創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優質土壤。截止3月,科創板上市公司達570家,平均每家募資15.96億元。穩定的資本市場吸引培育創新型企業上市發展,成熟的資本市場助力創新型企業提質增效。
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角度,成體系的股市平準型工具傳導信號更直接。目前我國平準資金的運營較為隱晦,除匯金、證金增持會引起市場解讀外,剩余資金僅在交易端發力,不能通過信息傳導撬動市場信心。有金融穩定法作基礎,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才能正常發揮作用。金融穩定法是防范金融風險的基本法,金融穩定法的正式確立將自上而下整合中國金融保障體系,也將正式喚醒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完善我國金融保障型平準工具的路徑。
長期來看,需凝聚共識,全力拼經濟,提振信心。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全力拼經濟,拉開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一鼓作氣。對照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阿根廷、馬來西亞等類似發展階段,他們所面臨的挑戰,發現經濟轉型還是有正反兩方面的規律和經驗教訓的,希望我們能作出正確的選擇,只要尊重經濟規律和常識,我們一定能作出正確的選擇。經濟史沒有新聞。中國經濟潛力大,只要全力拼經濟,前景光明。中國加油!
目錄
1 什么是平準工具?
2 平準工具使用歷史經驗
2.1 美國:堅持救機構,往往一擲千金臨時應急
2.2 歐盟:循序漸進建立機構保障機制
2.3 日本:救市場最早也最激進,堅持平準基金形式
2.4 中國香港:平準資金入市,強力打贏救港幣、救股市保衛戰
3 平準工具歷史經驗的思考
3.1 金融保障型和股市平準型怎么選?
3.2 是否需要先出臺明確的機制規則?
4 中國平準體系實踐與未來構想
4.1 中國平準體系實踐:金融保障與股市平準雙軌并行
4.2 為什么這樣構建平準工具體系?
4.3 展望:有序推進中國平準工具體系建設
正文
平準工具的建設和使用是守護資本市場有效運行的關鍵。“平準基金”概念往往在市場波濤洶涌的時候被廣泛討論,它已經成為政府對市場托底的一種象征。2023年市場面對非理性震蕩,“平準力量”果斷出手幫助市場回歸正常軌道。新任證監會主席吳清主席也在2024兩會經濟主題記者會壓軸表示:“一旦市場嚴重脫離基本面,出現非理性劇烈震蕩、流動性枯竭、市場恐慌、信心嚴重缺失等極端情形,該出手就果斷出手,糾正市場失靈。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還將健全完善相關機制,堅決防范發生系統性風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歷史經驗是寶貴的參考資料。但平準工具一般在市場沖擊中針對性的啟用,受地區制度和事件風格影響,差異化較大。市場對平準工具的準確定義難以統一,分析口徑寬窄不一。本文對近30年世界各經濟體平準工具的使用進行梳理,根據作用機制分為“金融保障型”“股市平準型”兩個大類,探究選擇不同類別工具的原因,總結使用經驗,探討我國平準工具建設方向。
1 什么是平準工具?
平準工具是指政府為應對市場資產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系統性風險而建立的政策性金融工具,一般通過注入流動性來幫助市場恢復正常運行。結合過去30年平準工具的使用經驗可以將其大致分為“金融保障型”和“股市平準型”。“金融保障型”側重對金融機構進行托底,通過保障貸款等方式發力。“股市平準型”側重對股市點位進行托底,通過注資入市等方式發力。
平準在當今更側重于支撐市場。“平準”一詞源自《史記·平準書》,指古代官府平抑物價的措施。意在通過逆向操作熨平非理性波動,既在市場價格上漲時賣出,在市場價格下跌時買入。但其作為“平準基金”在金融市場的實際應用主要為:在市場發生非理性暴跌誘發系統性風險時應急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幫助市場恢復正常運行。價高賣出的平抑作用在實際運用中并無體現,政府更追求平準工具在使用后的平穩退出,以防“官股”“官方資產”干擾市場自行運行機制。
本文將“平準工具”用作統稱來避免混淆。目前市場習慣用“平準基金”來代指所有發揮平準作用的資金、政策和調控手段。但“平準基金”同時也特指“股市平準基金”:政府以法定方式建立的,通過逆向操作熨平股市非理性波動的基金。為避免混淆分析對象,本文用“平準工具”統稱全世界各國政府為發揮平準作用而推出的政策手段及工具。“平準基金”在分析中僅代表“股市平準基金”,是平準工具的類別之一。
2 平準工具使用歷史經驗
梳理近30年全球各國平準工具的使用經驗共21例,其中“金融保障型”9例,“股市平準型”13例,類別差異顯著、地區特征突出。現將最具代表性經濟體的案例總結分析如下:
2.1 美國:堅持救機構,往往一擲千金臨時應急
美國是平準基金發源地,堅持救機構而非救市場,主要使用臨時平準工具,并未建立長期平準制度。平準基金最初的形式是早在美聯儲尚未成立的1907年,摩根等幾家大銀行為應對擠兌潮自行建立“基金”來給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提供資金。守護機構的傳統隨著1913年美聯儲成立延續在后來每一次金融危機的應對中。
1987年“黑色星期一”市場踩踏源自雷同的量化交易策略和投資組合保險。二者都會引發拋售惡性循環,市場流動性枯竭從而摧毀市場信心。僅10月19日一天,道瓊斯指數就下跌508點,創1914年來最大單日跌幅。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應對股市崩盤并沒有試圖扭轉股價下跌或設定一個特定的股價目標。美聯儲專注于緩沖股市崩潰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美聯儲第二天即宣布無限流動性支持經濟和金融系統穩定運行,具體操作為貼現窗口出借現金以保證金融機構流動性。并向大金融機構施壓引導機構相互幫助,為陷入困境的機構提供信用貸款。金融機構獲得了流動性和信心,打破下跌的循環機制,市場很快恢復正常運行。
1998年LTCM危機源自LTCM對沖基金高杠桿策略在“俄羅斯違約”事件中崩潰。LTCM在多數華爾街大金融機構借款,如果破產清算將對金融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美聯儲不得不勸導14家華爾街大公司對LTCM進行接管。成功防范市場崩潰的同時也引起了很多對于“大而不倒”公平性的討論。
2008年次貸危機源自金融周期頂部房地產泡沫破裂,美國經濟快速下滑。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被收購、美國國際集團(AIG)瀕臨倒閉等事件重創市場信心。美聯儲動用一系列措施:1)為AIG提供850億特別貸款。2)實施7000億美元的資本收購計劃,通過購買銀行等金融機構優先股成功穩定住銀行業崩壞趨勢。3)美聯儲 提供2000億美元的融資,籌建7000億不良資產救助計劃重用于組金融機構。但次貸危機破壞力巨大,后續美國施行QE才使經濟扭轉態勢。
2019年疫情爆發引發市場下跌,同質化交易、保證金及贖回壓力加劇資產拋售,市場恐慌性追逐流動性。美股暴跌,10天內4次熔斷,恐慌指數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最高點。面對流動性危機,美國依舊使用1987年相同的應對方式,只不過力度更大更全面。美聯儲并未投資入市支撐股價,而是相繼啟動CPFF、MMLF、PDCF、PMCCF、SMCCF、TALF等工具,向銀行、一級交易商、貨幣市場基金、企業、居民、海外央行等各個部門直接注入流動性。財政部啟用外匯穩定基金5000億元來支持貸款、貸款擔保和受影響的投資業務。
2.2 歐盟:循序漸進建立機構保障機制
歐盟的平準工具較為成熟,從應急基金到長期機制,從國家層面到機構層面,循序漸進的構建了完備的平準工具體系,也幫助歐盟成功渡過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之后的歐債危機。
金融穩定基金(EFSF)源自2010年為應對歐債危機,歐盟聯合IMF出臺的7500億歐元救助計劃。計劃為期三年,包括4400億的金融穩定基金、歐盟委員會籌集的600億和IMF提供的2500億。EFSF實繳資本只有1844億,但后續引入杠桿化使得規模通過4-5倍杠桿拓升至1萬億,并引入特別目的投資工具(SPIV)通過發債來籌資。EFSF主要通過提供緊急貸款、在必要時干預債市一級市場、通過SPIV直接在二級市場購買國家主權債券等方式來救助歐元區成員國。
歐洲穩定機制(ESM)是2013年EFSF到期后對EFSF的替代。原始股本由歐元區17個成員國按比較認購7000億歐元提供,其中800億需實繳,6200億為成員國承諾擔保隨時支付。ESM通過三種方式救助歐元區成員國:1)為受援國直接提供救助貸款。2)預防危機形成從而為受援國提供貸款和金融機構資本重組提供貸款。3)在二級市場直接購買國債來保障受援國債市流動性。
歐洲央行單一處置機制(SRM)為補充歐盟平準工具在銀行層面的缺失而建立。負責對象包括跨國銀行集團、重要的銀行、金融控股公司等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由單一處置委員會(SRB)負責管理,單一處置基金(SRF)負責執行。基金并未規定目標規模,但不低于所有成員國銀行存款的1%約550億歐元,并通過事前、事后繳納、替代融資借款、自愿繳納等方式獲取可用資金,同時ESM可為SRF提供最高680億的貸款。主要用于為銀行資管提供貸款和擔保、購買銀行資產、向股東和債權人支付賠償。
2.3 日本:救市場最早也最激進,堅持平準基金形式
日本的平準工具主要介入股市,通過購買股指成分股、普通股、ETF等方式越來越直接的入市。日本早在二戰時期就有成立 日本協同證券公司穩定股價的舉措,之后多次啟動平準基金平緩股市下行趨勢,在不斷的試錯中找尋平準基金的發力尺度。
1964-1965年美國境內籌資加稅政策沖擊日股暴跌23.47%,日本兩次設立平準基金共計出資5000億日元以上未能扭轉態勢,平準基金救市失敗。直到日本政府推出降稅政策、發行赤字公債,大力帶動實體經濟消費之后日本股市才走出低谷。
1995年日本經濟增速轉負疊加阪神大地震給日本股市帶來強烈沖擊,日本政府組織成立“股市安定基金”,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業,共計投入兩萬億日元,約占當時市值的1%。平準基金入市疊加日本GDP企穩回升,日本股市底部震蕩后大幅回升,于當年年底反超下跌前水平。
2010年后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日本央行直接下場,通過信托直接購買ETF。疫情期間日本也通過提高央行每年購買ETF的額度來刺激市場,截至2023年底,日本央行持有37萬億日元的ETF,占東證總市值約4.3%,巨大的體量確實有效支撐了日本股市,但如何退出、退出影響飽受爭議。
2.4 中國香港:平準資金入市,強力打贏救港幣、救股市保衛戰
中國香港的平準工具使用為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抵抗外部做空。香港實行聯匯制度,1998年美元加息和香港股市泡沫破裂的雙重壓力下,港股成為國際游資做空套利的目標。國際炒家做空策略的關鍵是迫使港股下跌通過沽空股指期貨獲利,于是港股恒生指數的點位成為對抗做空勢力的關鍵戰場。1998年8月,國際游資通過拋售外匯、港股等手段發起進攻,港府展現出強硬的護盤決心,始終守住7000點大關。8月14日香港金管局首次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期市,大量收進藍籌股票和期票,與做空勢力展開拉鋸戰。香港政府共計動用150多億美元,約占外匯基金的13%,約占港股總市值的3.6%。8月底,做空勢力限于期貨結算日的到來被迫高價平倉,損失慘重退出香港市場。本次將外匯基金用作平準基金救市的操作已成為平準基金幫助市場抵抗外部性干擾的典型案例。
3 平準工具歷史經驗的思考
縱觀以上平準工具使用經典案例,不難發現各案例差異的關鍵在于兩個問題:1.平準工具注入流動性通過救助金融機構還是進入股市注資?2.平準工具是否先出臺明確的機制規則作為基礎?
3.1 金融保障型和股市平準型怎么選?
選擇金融保障型還是股市平準型?核心關鍵是救機構和救市場哪一個更能提振市場信心,另外還應結合考慮資金效率、投資者結構等因素:
1) 選擇股市平準型:救股市更能提振信心, 股價是關鍵標的,散戶更多更適合。日本、韓國等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的風險爆發多由貨幣、資產價格等渠道由美國傳導至本國,信心、崩塌最先體現在股市點位、資產價格上面。抬升股價點位比為金融機構作擔保能更直接的支撐市場信心,所以日本和韓國不約而同的使用平準基金進入股市支撐股價,收效甚好;股價若為危機關鍵標的,則救股市即為必選。1998年香港保衛戰中,港股股價是國際做空勢力回收現金流的重要標的,保持股價高于看跌期權平倉線成為擊敗空頭的“將軍”致勝棋。平準基金入市守住7500點平倉線成為“勝負手”直接鎖定勝局; 散戶更多的資本市場中股市平準型工具更有效。散戶相較于機構投資者和外資投資,更易受情緒引導。散戶投資者占比高的資本市場更易因市場恐慌情緒蔓延出現股市踩踏,也更易受股市平準型平準工具入市抬高點位的激勵。
2) 選擇金融保障型:救機構更能提振信心,機構破產影響過大,市場成熟度高時大盤點位激勵受限。美國作為次貸危機爆發源頭,其市場崩潰源于信貸泡沫破裂后,債務風險爆發導致金融機構率先受到沖擊,銀行倒閉、雷曼兄弟破產等事件引起市場恐慌。救機構明顯比救股價更提振信心,于是美國推出金融保障型系列措施,成功穩住態勢;若機構破產影響過大,則救機構即為必選。1998年LTCM危機就因為LTCM的業務已深深嵌套進華爾街所有公司的資產鏈條內,拯救LTCM軟著陸便成為美聯儲的唯一選擇;機構投資者和外資占比較高的資本市場中金融保障型更有效。機構占比較高時,市場踩踏更多源于交易機制重疊,而非市場恐慌情緒。此時保證機構現金流充裕來避開機構的套現離場策略比通過股市點位抬高機構信心更直接更有效。
央行政策風格直接決定平準工具使用類別,經濟體的平準工具選擇往往幾十年不會變。“黑色星期一”是典型股市踩踏誘發恐慌的股市流動性危機,為股市直接注入流動性顯得非常合理。雖然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一直主張通過貨幣政策對抗股市價值的不合理波動。但面對股市流動性危機,他依舊選擇按照美聯儲應對危機的標準操作流程行動:專注于緩沖金融系統崩潰帶來的負面影響,先為機構充當最后貸款人,再迫使金融機構拋棄競爭轉為互相資助。這樣教科書式的救機構流程貫穿在美聯儲每一次應對危機的對策中。
平準工具需與實施地區資本市場特征和系統性風險特征高度匹配,并不存在哪一種類別更好的說法。二者也不是二選一的關系,配套使用可能更有效。投資者信心的崩塌往往既源于資產價格暴跌也源于金融系統癱瘓,同時使用兩種類別工具能雙渠道托底市場,有效穩定市場信心。日本政府早期1965年僅通過平準基金救市效果不佳,疊加一系列政策,利率渠道,信貸渠道多管齊下才成功扭轉危機。韓國在平準基金的使用中也越發注重一攬子政策的配合,2022年面對疫情危機同時動用了平準基金和金融保障工具,有力支撐經濟復蘇。
3.2 是否需要先出臺明確的機制規則?
成機制的平準工具可以減輕政策后遺癥影響。直接介入市場只能是應急之策,在長期會帶來市場對于公平性的爭議。美國《聯邦儲備法》第13條第3款是美聯儲應對危機操作的根基,它允許美聯儲在“異常和緊急情況下”向銀行系統外的機構放貸。該法條以“美聯儲為機構充當最后貸款人”的形式貫穿了美國所有經濟危機的應對措施。1987年“黑色星期一”開始,市場對于該行為是否公平的討論不絕于耳,“大而不倒”一詞廣為流傳。后形成“反美聯儲風潮”政治反彈。《多德·弗蘭克法案》迫于壓力問世,法案明確規定如何有序處置陷入危機的系統重要性機構。引導成立有序清算基金(OLF)來負責金融機構清算,應對道德風險的同時也提高了金融保障平準動作的效率。
成機制的平準工具在救市后更好退出。香港在1998年使用平準基金后成立盈富基金來處理官股官資的退出問題,通過將官股打包成基金后市場化的方式順暢的實現了平準資金的平穩退出,相較于韓國的主動拋售和日本的長期持有,香港的平準資金退市方式既實現平滑退出也保護了資本市場的有效性。
成機制的平準工具能有效防止腐敗、尋租問題。將平準工具的使用及管理規定成文能明晰監管途徑、確立監管要求。有效避免腐敗滋生和尋租問題的出現,保證平準資金有效發揮作用。
成機制的平準工具能通過建立合適的資助標準控制市場預期。不透明的平準機制誘導企業產生“一定會被救助”的預期,拉高市場風險偏好導致風險積壓。平準工具可以設置合理的救助要求、救助標準來保證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德國金融市場穩定基金(FMS)明確規定:只有在金融危機期間因流動性資金不足而處于危險狀態的金融企業才能得到幫助。自身經營不善而處于危險狀態的金融企業不在基金的幫助范圍之內。
同時平準基金機制應合理規劃入市標準、時點、金額等信息的透明度。嚴防市場套利行為,維護市場定價有效性。
4 中國平準體系實踐與未來構想
4.1 中國平準體系實踐:金融保障與股市平準雙軌并行
新時代要求下,兩類平準工具雙軌并行建設。目前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已初步建成。股市平準類別上,我國在2015年、2024年也有使用股市平準型工具的經驗。
1) 金融保障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
金融穩定保障基金是我國金融穩定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22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建設金融穩定保障基金以來,通過兩年的立法準備和籌資準備已成功建成并初具規模。
其主要定位是為重要系統性金融風險處置提供托底儲備,側重處置重大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保障體系中的“最后防線”。其資金組成為向金融機構、金融基礎設施等主體籌集的資金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必要時,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等公共資金可用于為金融穩定保障基金提供流動性支持。
2) 股市平準型:平準資金的運行
我國平準資金使用案例為2015年、2023年應對股市震蕩。
2015年案例:2015年6月股市大幅波動,7月5日中央匯金宣布購入藍籌ETF,同日證金公司臨危受命被賦予平準基金的職責,并獲得央行流動性支持,直接或間接投資于二級市場,由此構成股市平準型平準工具,為股市提供流動性。據測算,2015 年證金公司獲得包括央行在內機構提供的 2.5-3 萬億元資金支持,約占當時市值的3%-6%。
2023年案例:股市大幅震蕩下中央匯金宣布增持ETF,證監會表態支持。并未進入證金公司統籌流動性入市階段。跟據基金年報測算,預估匯金增持達到3000億元以上,主要增持寬基ETF。市場反應強烈,上證指數兩日內回升4.7%,兩周后重返3000點。
2015年案例中入市的資金一部分在幾年內通過項目結項的方式有序退出市場,另一部分依照市場分析,一直以平準資金的形式作為長期平準工具在股市中發揮平準作用。粗略估算目前市場平準資金至少有32962.52億元,約占A股總流通市值的5.144%。在市場低迷時增持,高漲時減持,逆向操作發揮平準作用降低市場波動。
4.2 為什么這樣構建平準工具體系?
平準工具作為資本市場和金融系統的“定海神針”,其體系建設不能簡單照搬已有經驗,應結合我國發展現狀合理規劃。我國目前資本市場依舊以散戶投資者為主導,市場自由度和市場競爭機制仍在有序建設中。新“國九條”引領的新一輪資本市場改革下,嚴監管、防風險、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是改革的重要導向。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發揮存款保險制度和行業保障基金的作用,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風險隱患,有效應對外部沖擊,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現有模式雙軌并行、高低結合、遠近兼顧,建設規劃合理縝密。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在深層、長期角度保障金融系統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平準資金在表層、短期角度守護托底市場,提振市場信心。
兩類平準工具仍有不足,期待平準體系進一步完善。一是完善《金融穩定法》,釋放金融穩定保障基金整體效能。二是建立明確機制的平準基金,規模可以為2-3萬億,提升現有平準資金的使用效率,提振市場信心。
發展高科技企業離不開資本市場支持。國九條下發后陸續出臺《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科創屬性評價指引(修改)》等建設資本市場以保障支持科創企業發展的系列政策。截止3月,科創板上市公司達570家,平均每家募資15.96億元。穩定的資本市場吸引培育創新型企業上市發展,成熟的資本市場助力創新型企業提質增效。
4.3 展望:有序推進中國平準工具體系建設
中國平準工具體系建設序幕漸起,后續仍需推進金融穩定法建設,建立更具規模更成體系的股市平準型平準工具。匯金出手增持、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建成、金融穩定法穩步推進、金融部門維護金融穩定態度堅決,是金融工作“穩市場,穩信心”的落地表現,后續推進值得期待!
一是護航資本市場,保障財富效應,居民才敢于投資和消費。根據最新數據,2021年底中國基金投資者超過7.2億,2023年7月中國股民數量已超過2.2億。資本市場的漲跌牽動億萬百姓的錢袋子, 資本市場的理性穩定是居民積極投資的底氣,成體系的股市平準型工具將為居民信心加碼。
二是完善平準工具體系為資本市場建設后盾,穩定的資本市場生態是科創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優質土壤。國九條下發后陸續出臺《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科創屬性評價指引(修改)》等建設資本市場以保障支持科創企業發展的系列政策。截止3月,科創板上市公司達570家,平均每家募資15.96億元。穩定的資本市場吸引培育創新型企業上市發展,成熟的資本市場助力創新型企業提質增效。
三是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角度,成體系的股市平準型工具傳導信號更直接。目前我國平準資金的運營較為隱晦,除匯金、證金增持會引起市場解讀外,剩余資金僅在交易端發力,不能通過信息傳導撬動市場信心。
四是有金融穩定法作基礎,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才能正常發揮作用。金融穩定法是防范金融風險的基本法,是金融穩定體系的基石,歐洲、德國、美國的金融穩定保障體系都是在FMStG、ESM條約、《多德·弗蘭克法案》等基礎法規的引領下搭建的。金融穩定法的正式確立將自上而下整合中國金融保障體系,也將正式喚醒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完善我國金融保障型平準工具的路徑。
五是長期來看,需凝聚共識,全力拼經濟,提振信心。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全力拼經濟,拉開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一鼓作氣。對照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阿根廷、馬來西亞等類似發展階段,他們所面臨的挑戰,發現經濟轉型還是有正反兩方面的規律和經驗教訓的,希望我們能作出正確的選擇,只要尊重經濟規律和常識,我們一定能作出正確的選擇。經濟史沒有新聞。中國經濟潛力大,只要全力拼經濟,前景光明。中國加油!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