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消息,在第五屆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期間,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發布了《2024中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年度報告》和《中國先進生物燃料發展展望》兩份報告。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垃圾發電截止到去年年底裝機容量是2577萬千瓦,農林生物質發電是1688萬千瓦,到2030年整個先進生物質燃料產量大概在2400萬噸左右,到2050年能達到接近3.4億噸,到2050年減排量能達到將近6.4億噸。
報告預計,到2030年生物天然氣產量能達到30億方,需求達到100億方,求大于供,到2050年生物天然氣有一部分可能會出口;燃料乙醇預計到2030年產量達到390萬噸,基本上和需求持平;生物柴油到2030年產量可以達到500萬噸,但很大一部分會出口,國內需求量大概是150萬噸左右。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兼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秘書長張大勇表示,中國跟全球生物質能各個領域主要的差別,在生物質發電方面,全球裝機容量大概在1.5億千瓦,中國是4400萬千瓦,占到29%,生物質天然氣中國的占比比較低,燃料乙醇占比也比較低。
“發電發展比較快,因為之前有電價補貼,但在非電領域都是落后于世界的,至少跟發達國家相比是落后的,并且差距還挺大。”張大勇談到,生物質發電主要有兩大塊:垃圾、農林。
他介紹,“國內的農林生物質發電增速最快在2019年,因為當時補貼要退坡,所以快馬加鞭上了一批項目,增長率最高時能達到38.6%,但從2019年開始增速基本就降下來了,雖然總量每年在提升,但發展速度大大降低。垃圾發電拐點出現在2021年,那一年增長率達到39%,有596萬千瓦,也趕上了政策,如央地分擔等,從那以后增速也開始回落。”
張大勇表示,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很大挑戰,首先就是原有商業模式不能夠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特別是補貼退坡以后,垃圾發電,包括農林生物質發電未來的盈利模式會有怎樣的提升,或者有沒有新的增長點,要認真研究。此外,提到生物質能,更多是說能源產品的價格,但生態環境價值、綠色價值往往被忽略,要引起行業重視,包括下一步如何實現生物質能綠色發展。
他還談到,因為產業規模不夠大,創新能力較弱,社會資本不愿進入,一些體制機制政策,包括產業體系都不太健全等問題。
《中國先進生物燃料發展展望》還談到,可再生甲醇到2030年國內產量能達到600萬噸。張大勇呼吁,要客觀理性看待海運市場脫碳對綠色燃料的需求,別盲目上項目。“現在搞甲醇太火爆了,一弄備案就是幾十萬噸、百萬噸,即使有那么多的風電、光伏,二氧化碳從哪來,如果是工業尾氣里的二氧化碳,全生命周期甲醇的碳排放達不到歐盟的要求,人家不認是綠色甲醇,在國內消納不了,很容易倒掛。”
張大勇表示,先進燃料發展還有一些政策壁壘。比如制氫、制醇、制氨都要進入化工園區,但很多存量項目都在化工園區之外,特別是分布式項目,很難進入化工園區。呼吁有關部門把政策壁壘分開,這些項目可以不進園區,但要按化工項目去監管。
他還指出,產業發展中要逐步通過試點示范項目健全產業體系,特別是一些標準、規范等,比如,把目前矛盾比較突出的綠色燃料認證問題解決,“到底是不是綠色甲醇,有一把尺子,一個標準去衡量”。(新浪財經 劉麗麗)
責任編輯:江鈺涵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