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2022年末債券市場波動以及今年6月末存款沖量等因素影響,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出現下滑,銀行理財失去了資管行業管理規模的“頭把交椅”。當前,銀行理財的規模變化備受關注。
上市銀行三季報的披露,讓部分銀行理財的季度數據及產品策略浮出水面。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多家銀行理財規模回升趨勢顯著,“穩”字當頭是不少銀行及理財公司產品策略的主要方向。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在四季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理財產品規模持續恢復
“截至11月3日,銀行理財存量規模延續10月的整體回升趨勢,較上周增長1619億元至27.44萬億元,為今年以來最高水平,表明當前理財規模持續恢復。其中,理財公司的理財規模環比增長1312億元至23.33萬億元。”廣發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劉郁分析稱。
從銀行披露的三季報數據來看,多家銀行理財規模較上半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例如,招銀理財的理財產品余額由6月末的2.53萬億元增加到2.58萬億元;平安理財的理財產品余額由6月末的8835.54億元增加到9679.54億元;南銀理財的理財產品規模由6月末的近3500億元增至超3700億元;杭銀理財的理財產品余額由3354.79億元增加到3579.73億元。
據中信證券估算,截至2023年三季末,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25.9萬億元,季度環比提升約2.1%;其中,理財公司理財產品規模約21.4萬億元,市場份額占比達82.5%。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黃德杰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去年理財產品“破凈潮”導致個人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今年一季度尚未完全恢復,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繼續收縮。二季度以來存續規模已有所回暖。
資金面階段性改善
盡管與半年報相比,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實現增長,但若將數據與2022年同期相比,則仍有一定差距。以招銀理財為例,2022年三季末,招銀理財管理的理財產品余額為2.96萬億元。在三季報中,談及資產管理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同比下降8.14%的原因時,招商銀行指出,主要是招銀理財產品管理規模同比下降。
這并非個例,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多家銀行三季報顯示,受到資本市場波動的持續性影響,理財產品規模及管理費率較去年同期下降,導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出現下降。以興業銀行為例,該行在三季報中解釋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下降30.36%,這主要是由于老理財產品規模壓降及資本市場波動影響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同比下降。
多位業內人士預計,四季度的理財產品規模有望保持穩步增長。提及原因,興銀理財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海外市場方面,美聯儲暫停加息,美債收益率大幅回落,有利于全球流動性。國內方面,隨著宏觀政策陸續落地,前期債市面臨的利空暫時出盡,地方特殊再融資債和特別國債發行沖擊壓力最大的階段已經過去,央行有望增加貨幣投放,資金面階段性改善有望帶動中短端利率下行。”
產品傾向“低波穩健”
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全市場共存續理財產品36122款,環比增加1191款。從投資性質來看,固收類產品最多,共有32757款,環比增加1326款;混合類產品次之,共有2135款,環比減少149款;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相對較少,合計僅有512款。
盡管銀行理財規模回升態勢明顯,但銀行理財的產品策略似乎仍受“破凈”余波影響,“穩”是不少機構的首選。以平安理財為例,該公司表示,2023年三季度以來,隨著理財市場逐步回暖,平安理財通過深耕渠道、加強與同業代銷合作、堅持穩健的投資策略、進一步豐富產品品類、持續強化風險管理體系等舉措,推進產品規模穩健增長。
某城商行理財公司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年以來居民風險偏好較低,較容易接受的就是低風險貨幣基金或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因此,底層掛鉤多只貨幣基金或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活錢理財”類產品成為不少銀行及理財公司競逐的賽道。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黃德杰表示,投資者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根據自身年齡、風險偏好、收入水平、資金流動性安排等方面做好理財規劃,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的理財產品。若追求收益穩定,就應該堅持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理性面對短期市場波動。同時,要做好適度分散投資,構建適宜的投資組合,避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責任編輯:韋子蓉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