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萬軍‘中國農業銀行行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3年第21期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正式進入黨的決議,被確立為國家戰略。2015年,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普惠金融概念,該規劃成為首個國家級普惠金融發展規劃。十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多層次、廣覆蓋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不斷提升,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農業銀行作為發展普惠金融的國家隊和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的主力軍,一直緊跟時代發展大潮,始終堅持服務“三農”,深耕普惠金融領域,與廣大小微企業共同成長,努力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道路,踐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責任擔當。
深刻把握中國式普惠金融的價值內涵
普惠金融的內涵和價值理念與中國共產黨的宗旨、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高度契合,發展普惠金融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很強的政治性、人民性。做好普惠金融工作,要堅持人民至上、普惠為民,有效提升民生領域服務水平,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為實現共同富裕貢獻更多的金融力量。
首先,發展普惠金融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強調“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普惠金融專注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弱勢群體,旨在為廣大小微企業和人民群眾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務。做好普惠金融工作,有助于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公正金融服務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既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重要體現,也是讓金融領域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體現。
其次,發展普惠金融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我國GDP、稅收、專利發明、就業等方面占有很高的比重,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創業致富的重要群體,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堅力量。發展普惠金融,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各類金融服務,支持其干事創業,幫助穩定就業與服務民生,助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推動廣大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再次,發展普惠金融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普惠金融重點服務于小微市場主體,通過金融支持幫助其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提升經濟實力和水平,能夠有效擴大內需、暢通供給渠道、打通“毛細血管”。發展普惠金融,拓寬小微市場主體融資渠道,有利于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促進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進步。
最后,發展普惠金融是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服務“三農”和鄉村振興是普惠金融的應有之義,開展普惠金融服務是幫助脫貧人群增收的關鍵舉措。普惠金融不僅保障了人民享受基本金融服務的權益,也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發展普惠金融,能夠通過支持縣域小微企業、農民合作社、小農經濟主體等群體發展,有效激發農村經濟活力。隨著普惠金融服務在農村地區的延伸,農民征信體系逐步建立,農村金融基礎環境不斷改善,這些反過來又可以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努力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之路
農業銀行持續深耕“三農”,天然擁有普惠金融基因。作為國內最早對普惠金融實施專業化管理、數字化經營的商業銀行之一,農業銀行積極開展組織體系、制度體系、產品體系、營銷體系和服務體系創新,依靠科技賦能和加快數字化轉型,秉承與生俱來的普惠和“三農”底色,依托多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城鄉融合、數字賦能、專營專管、線上線下協同的國有大行普惠金融發展模式。
堅守金融為民,持續加大“三農”普惠金融供給
農業銀行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發展,將“三農”普惠戰略列為三大戰略之首,建立橫跨城鄉、獨具特色的“三農金融事業部+普惠金融事業部”雙輪驅動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將更多金融活水引向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助力鄉村振興。農業銀行充分發揮支農傳統優勢,堅持把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為首要任務,實施金融服務種業振興行動,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和水利工程建設,助力守好糧食安全底線。聚焦鄉村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農文旅融合發展等重點領域,全力支持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和村級綜合服務水平提升等工程建設,推動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截至2023年6月末,農業銀行縣域貸款增量突破1萬億元,糧食重點領域貸款、鄉村產業貸款、鄉村建設貸款增速均高于全行和縣域貸款平均增速。
堅持扶小助微。農業銀行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長期深耕厚植細育“三農”普惠沃土,持續加大普惠貸款投放力度,普惠貸款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服務覆蓋面有效擴大。截至2023年6月末,農業銀行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超3.2萬億元,是2018年的近5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超2.2萬億元,近五年平均增速超40%;信貸支持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等普惠小微群體超320萬戶,近三年累計為36萬戶小微企業提供首貸服務;近五成普惠貸款投向農村、七成信貸客戶源自縣域,切實做到惠農、扶小、助微。
推動惠農利農。農業銀行積極落實中央“把普惠金融發展重點放在鄉村”的要求,主動下沉服務重心,不斷提升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水平。優先在縣域鄉鎮增設或遷建網點,目前全行縣域網點達1.26萬個,是全國唯一一家在全部縣域都有網點的商業銀行。持續深入開展“惠農通”工程,讓農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務。突出做好普惠農戶、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各類主體信貸服務,為廣大農村居民發展生產、增收致富提供全面金融支持。截至2023年6月末,農戶貸款余額達1.04萬億元,是2013年末的7倍。
強化科技賦能,深入推進“三農”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
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普惠金融注入新的發展動能,使小微企業融資這一世界難題在中國取得了重大突破。農業銀行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對業務模式進行深度重構和全面再造,推動普惠金融向線上化、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形成了線上線下協同發力的新型數字化普惠金融發展模式。
豐富數字化產品體系。深度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對小微市場主體進行多維度、多場景精準畫像,重構批量獲客、自動審批、自主用信、集中風控的小微線上信貸模式,持續推出并不斷豐富信用類、增信類、產業鏈類三大數字化產品體系——“小微e貸”,創新推出自助可循環的農戶線上貸款“惠農e貸”,滿足多場景融資需求。目前農業銀行近八成的普惠貸款來自線上產品,“小微e貸”累計投放超3.2萬億元、累計貸款客戶超200萬戶,“惠農e貸”貸款余額突破1萬億元、服務農戶近600萬戶,線上產品為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擴展金融服務渠道。拓展覆蓋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等渠道的全天候、智能化線上服務,打造線上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平臺“普惠e站”,將開戶預填、授信測額、貸款申請、合同簽訂、綜合服務等功能向線上遷移,為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流程金融服務。研發數字鄉村云平臺,搭建農村“三資”管理、智慧畜牧、鄉鎮治理等涉農場景。推出手機銀行鄉村版,加載涉農特色金融產品,縣域手機銀行注冊客戶達1.7億戶、月活客戶超8600萬戶。打造小微金融專業支行、普惠金融專營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專業化、精細化服務。不斷加大“惠農通”服務點建設力度,目前鄉鎮覆蓋率已超90%。
構建智能化風控體系。建設覆蓋風險識別、限額管理、風險預警、催收和核銷全流程的風控體系,將數字化風控嵌入貸前、貸中、貸后各個環節,實時監測普惠金融業務運營情況,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提前精準預警、及時處置。2020年,農業銀行成立數字化風控中心,進一步提升了普惠信貸風險管理的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近年來,累計集中處理1000多萬條任務線索,大幅提升了風險識別、預警、處置能力,為普惠金融的穩健發展筑牢了底線。
深化改革推動,持續完善“三農”普惠金融發展長效機制
農業銀行持續優化完善普惠金融發展的“五專機制”,從信貸政策、資本管理、資源配置、激勵約束、盡職免責方面傾斜資源,不斷完善“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構建了一整套有別于大中型客戶的差異化政策制度、業務流程與經營模式,有效激發了普惠金融發展內生動力。
建立差異化的政策制度體系。按照零售化、數字化、線上化思路,建立差異化的“三農”和普惠信貸政策制度體系,按年制定“三農”和普惠信貸政策指引,出臺了二十余項“三農”信貸政策和一批區域信貸政策。制定專門的小微信貸業務和互聯網小額貸款管理辦法,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對小微企業進行“云評分”,創新線上化的貸后管理辦法。實施差異化的信貸授權管理,設立“三農”和普惠產品創新基地,鼓勵開展區域性特色產品創新。
完善差異化的資源保障機制。對“三農”和普惠金融業務實施專項考核,提升考核權重,引導分支行因地制宜做好“三農”普惠金融服務。優化經濟資本管理,充分運用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等政策措施落實對普惠小微、普惠涉農領域的信貸支持。單列“三農”和普惠信貸計劃,足額保障“三農”和小微企業信貸需求。將固定資產、財務費用、薪酬補貼等向“三農”和普惠金融業務傾斜,激發基層經營動力。
打造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不斷加快系統專業人才培養,單獨制定服務小微群體的客戶經理管理辦法,針對相關從業人員實行資格認證,組建內訓師隊伍,豐富培訓方式,分層分類培養客戶經理、產品經理等服務小微群體的專業化人才。實施縣域英才工程,加大鄉村振興幫扶干部選派力度,為服務“三農”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堅持多方聯動,協同推進“三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十年來,各類新主體、新產業、新業態、新要素不斷涌現,各類市場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多元。農業銀行立足服務鄉村振興領軍銀行定位,依托大型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集團化運作優勢,持續豐富“三農”普惠金融服務,努力滿足“三農”普惠主體多層次、多樣化金融需求。
深入推進銀政合作。先后與農業農村部、科技部、文旅部、全國工商聯等,圍繞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科技、鄉村旅游等領域開展專項合作。與農業農村部合作,開展信貸直通車活動,支持農業經營主體超70萬個。深化政府增信模式,與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合作推出“國擔e貸”,與國家農擔公司合作推出“農擔貸”,緩解普惠小微群體融資擔保困難。
積極開展行司聯動。通過設立產業基金、開展債券承銷和理財融資等多元化方式加大“支農支小”投入。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承銷鄉村振興主題債券和地方專項債,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先后在江蘇、海南等地參與設立多只鄉村振興基金,將現代農業、綠色產業等鄉村振興重點領域作為主要投資方向。圍繞“專精特新”小微企業金融需求,推廣“商行+投行”“融資+融智”等金融服務。
持續加強銀企互動。與國資委轄屬涉農央企開展共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助力央企投身鄉村振興領域;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型農產品專業市場等合作,構建“公司+農戶”“專業市場+商戶”等服務模式。依托大型核心企業,構建“融資融信+賬款管理+支付結算”的綜合化金融服務體系,為產業鏈供應鏈上小微企業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累計信貸支持企業10萬戶。
普惠金融發展方向及思考
經歷十年發展,中國普惠金融繪就了一幅從生根發芽、到茁壯成長、再到飛速發展的歷史畫卷,普惠金融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在新形勢下仍面臨諸多挑戰,與人民群眾的期待和需求仍存在差距。發展普惠金融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合作,金融機構更要堅守初心、堅定信心,一以貫之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一是堅持人民至上,不斷拓展普惠金融服務廣度和深度。目前金融機構普惠金融服務的重點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群體,農村地區、偏遠地區、欠發達地區的金融服務仍然不足,老年人、殘疾人、新市民、初創企業、困難學生、低收入人群等的金融服務仍然存在薄弱環節。金融機構要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金融資源向更廣泛的普惠群體傾斜,將產品服務向更多的弱勢領域延伸,不斷拓展普惠金融服務廣度和深度,使更多的普惠群體能夠獲得公平、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務,讓金融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二是堅持數字化道路,推進線上線下協同發展。數字技術的發展有效解決了銀企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突破了傳統小微業務發展的瓶頸。實踐證明,數字化轉型發展是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必由之路,普惠金融的發展必須堅持走數字化道路,不斷加大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創新應用,持續豐富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體系,有效提升場景金融服務能力,進一步降低普惠金融業務成本,增強商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應該看到,線上化并不是普惠金融的全部,完全依靠線上化手段也存在局限性,應注意發揮傳統線下方式在客戶維護、情況核實、貸后管理和綜合金融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不斷優化線下業務流程,提高業務辦理效率,為不易獲得線上服務的人群提供優質的線下服務,有效擴大服務覆蓋面,推進線上線下協同健康發展。
三是堅持均衡有序,建設普惠金融供給體系。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競爭有序的普惠金融供給格局。大型銀行應切實擔負普惠金融“國家隊”責任,積極探索實踐,率先引領發展,鼓勵向外輸出相關經驗和技術成果,為普惠金融總體健康發展貢獻力量。股份制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可加大業務創新力度,均衡機構網點布局,打造差別化、專屬化的產品和服務體系,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地方法人銀行可向基層聚焦,堅持服務當地、服務社區、服務村鎮,回歸普惠金融業務本源。大力發展新型普惠金融組織和市場參與主體,引導新型資本進入普惠金融領域,形成多樣化的普惠金融組織體系,滿足不同市場主體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四是堅持系統觀念,聚焦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普惠金融內涵豐富、外延較廣,與科創金融、綠色金融、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相互滲透,彼此影響。這些都屬于重大國家戰略領域,關系國計民生,關乎民族發展,通過與這些領域的融合發展和相互促進,普惠金融可以不斷提升發展效率。例如,聚焦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需求,為科創企業提供針對性支持;將普惠金融與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結合起來,大力支持小微企業綠色升級改造、農業普惠主體綠色發展等,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大力發展數字供應鏈金融,有效整合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等信息,為供應鏈上下游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五是堅持統籌協調,強化普惠金融政策環境支撐。充分發揮政府在制度設計、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引導作用,繼續強化普惠金融領域政策支持。持續推進信用信息體系建設,加強各類平臺信息整合和互聯互通,推進數據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加快數據使用配套技術標準與規范建設,健全數據共享機制。進一步完善擔保增信分險機制,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發揮更大作用。實施普惠金融業務創新方面的差異化監管,對創新發展中出現的失誤給予一定容錯糾錯機會,保護干事創業熱情。強化數字金融監管,針對數字金融風險特點,加快健全有效的基礎監管制度,為數字普惠金融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本文作者介紹:權威、專業、理性、前沿,宣傳金融政策、分析金融運行、報道金融實踐)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