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上海證券報
近日,ST中珠實控人因“涉嫌挪用資金罪”被捕。事實上,自實控人許德來入主后,ST中珠頻繁變更主業,涉及醫療、地產等行業,儼然已成為另類的“轉型專業戶”。
ST中珠并非孤例。上海證券報記者統計發現,近兩年來已有蘇寧環球、ST金圓、鴻博股份等40家上市公司至少宣布過兩次以上的轉型計劃,但結果卻呈現“越轉越差”“多轉必差”的經營窘境。
詳細來看,在財務特征上,這批公司易陷入業績低迷的窘境,并已有多家退市;在資本運作上,它們常愛“蹭熱點”式轉型,并伴隨著大股東的減持套現;在公司治理上,它們往往存在大股東違法違規行為,如信息披露、違規擔保、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等。
“‘轉型專業戶’越轉越差一部分是能力問題,但更大一部分是動機問題。尤其有些買殼者將上市公司玩弄于股掌之上,將‘轉型’當作一種套利模式。”一位私募基金負責人告訴記者。
8月27日,監管部門發布“減持新規”,從破發、破凈、分紅等多個維度對上市公司股東、實控人減持進行了嚴格限制。
“這次政策的變化是個重要信號,將對遏制頻繁轉型現象起到重大作用。”上述人士分析稱,一方面,細化強化退市制度,讓頻繁轉型失敗的公司退出市場;另一方面,按最新減持規則,大股東通過頻繁轉型以撬動股價并套現的模式將難以實行。
A股“轉型專業戶”的好日子,似乎快到頭了。
“資本玩偶”的落幕
在窗明幾凈的咖啡館里,一名已退休的資深投行人士王華(化名)向記者講述了一家公司頻繁轉型并最終落幕的故事。
“數年前,Y公司登陸資本市場,我作為投行全程參與了上市進程。”王華若有所思地說,“但當年Y公司所處的基礎化工是強周期性行業,并不景氣。”
“Y公司上市之后三四年,業績就大幅下滑,并出現了巨額虧損。當時,Y公司的老板對我講,他已經60多歲了,女兒也不愿意接班,所以希望盡快將公司出手,讓我物色合適的接盤人。”王華稱。
隨即,實力雄厚的X先生看上了Y公司,X先生是當年國內房地產業的大佬。
“可是,在與X先生接觸以后,我發現他的公司文化不是太好。”王華告訴記者,“所以,我就和Y公司老板說,最好再等一等,和X先生交易有風險。”
王華透露,Y公司老板希望盡早脫身,又覺得X先生是國內的知名人物,應該不會出什么問題,所以就簽了借殼協議。
“對此,我也不好說什么了,只是通過相關的借殼談判,努力為Y公司老板爭取利益。”王華說,“但是,簽了協議以后,就出了好多問題。”
X先生支付了第一筆資金以后,通過尋找Y公司的相關問題,進行壓價,完全不按照合同協議書支付剩余款項。甚至,X先生通過非常手段,迫使Y公司老板接受其提出的霸王條款。
“當然,經過多方周折后,Y公司終被X先生買下。”王華輕啜一口咖啡,嘆了口氣,“X先生買下Y公司后,便將其作為資本套利工具。雖然其本人旗下有很多好資產,并屢屢制定轉型戰略,釋放即將資產注入的煙霧彈,但至今從未注入過上市公司。”
而且,X先生收購Y公司以后,我國化工行業景氣開始回升。但是,X先生也不努力做好公司的化工業務。
另一方面,Y公司近來還多次籌劃跨界并購。然而,公司盈利能力得到短暫恢復后,便再度陷入虧損狀態,其籌劃的并購事項大多無疾而終。
“事實上,無論資產注入抑或跨界并購,都只是X先生為了拉高股價以減持套現的手段。”對此,王華感慨道,“出來混遲早要還的!X先生如今已因涉嫌操縱股價而被捕入獄。”
“多轉必差”的宿命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已有40家公司明確宣布兩次以上的業務轉型。梳理后可見一個規律:轉型次數越多,失敗概率越高。
正如王華看了名單以后連連直呼:“坦率地說,這些都叫垃圾股。”
根據近三年年報及2023年半年報相關統計數據,這些上市公司歸母凈利潤的合計值分別為-32.26億元、-147.18億元、-248.99億元和-16.25億元。
再以2022年數據為例,有30家公司的歸母凈利潤虧損,占比近八成。
此外,在頻繁轉型的40家公司中,8家公司已退市。如首批登陸創業板28家公司之一的寶德股份,在經歷多次轉型失敗之后,于2022年退市。
詳細來看,寶德股份的主營石油鉆采自動化盈利能力不強,上市后不久凈利潤增速開始下滑,直至出現虧損,由此公司謀求轉型。
2014年,寶德股份收購華陸環保60%股權,新增環保工程設計與施工等業務。2015年,公司又以6.75億元的價格收購慶匯租賃90%股權,轉變為自動化、環保、融資租賃三主業格局。
但從2018年業績承諾期結束后,收購來的資產慶匯租賃出現業績虧損又嚴重拖累了寶德股份,當年凈利潤虧損高達5.76億元。然而,公司在轉型的路上并未止步,在2020年后又將注意力轉向了酒類經營。
在經過三番五次的跨界轉型后,寶德股份終因觸及退市新規而在2022年6月結束了A股生涯。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多家“轉型專業戶”的實控人因涉嫌操縱證券市場罪被逮捕。
由壹橋股份改名而來的晨鑫科技,也經歷了多次重組轉型,最終卻深陷泥淖而退市。此前2018年3月,晨鑫科技公告稱,實控人劉德群、原董事長劉曉慶、原高管林春霖因涉嫌操縱證券市場、內幕交易被常州市公安局直屬分局依法刑事拘留。
“疏、堵”結合的改革
客觀而言,“轉型專業戶”此前在A股市場長期存在。
曾做過投行高管、現已是投資行業大佬的高明(化名)認為,受我國產業周期波動較快等多種因素影響,一部分上市公司處于行業下行周期,原來的主業失去競爭力而尋求轉型,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
但很多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盲目“追逐市場熱點”的共性,“為轉而轉”現象非常明顯。
“A股每隔三年左右就會出現一個炒作新熱點,從‘五朵金花’、互聯網、游戲、房地產到新能源、半導體、人工智能等。當新的熱點出現,就有一批公司往這個方向轉型。”高明說,“還是缺乏長期經營思維,短期利益驅動太多所致。”
更有一批公司及其背后實控人,籌劃轉型動機不良。此前,A股退市制度不夠完善,且信息披露要求不夠充分。這些公司便反復釋放轉型信號,實際沒有任何經營舉措,而是利用資本運作以套利。
“A股公司頻繁轉型的原因較為復雜,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中,大部分轉型公司的動機和努力應該肯定。”高禾投資管理合伙人劉盛宇對記者分析,許多公司主業傳統、競爭激烈,稍有不慎就會出現業績下滑。尤其當今A股市場退市壓力較大,公司急于通過轉型來拓展新的業務,做出新的成績,以達到維持上市地位的目的。
“企業或行業都有生命周期,從幼兒期到成長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公司確實經過非常充分的論證、優秀的管理,通過轉型獲得成長。”劉盛宇說。
數據還顯示,大部分頻繁轉型的公司市值較小、業務簡單,存在“船小好掉頭”的情況。
劉盛宇建議,解決“轉型專業戶”問題需要“疏”“堵”結合。
“疏”是要有效地引導中小市值企業,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而非一些短期的偽市值管理;“堵”是要進一步強化細化退市制度,倒逼優勝劣汰。
此外,也應該看到,A股散戶化、熱衷炒作的交易風氣與特征,間接構成了“轉型專業戶”的生長“土壤”。
“監管層也要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教育,逐步扭轉中小投資者盲目跟風的炒作習慣。同時也要加強投資者保護,加大財務造假等行為的懲處力度,強化民事責任追究,讓其‘賠得傾家蕩產’。”高明說。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