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低配權益資產局面待解 “內外兼修”或為破局關鍵

銀行理財低配權益資產局面待解 “內外兼修”或為破局關鍵
2023年08月29日 01:08 證券日報

  綜合受訪人士觀點來看,可從兩方面著手推動破局:一是給予更多政策層面支持;二是相關機構要優化自身經營,提升投研能力

  8月24日,中國證監會在召開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和部分大型銀行保險機構主要負責人座談會時提出,“養老金、保險資金和銀行理財資金等中長期資金加快發展權益投資正當其時”。此前,證監會有關負責人亦提到,“引導和支持銀行理財資金積極入市”。

  監管層連續“喊話”銀行理財資金入市的背后是,銀行理財資金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處于近4年的低位。目前,銀行理財資金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較低。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末,銀行理財資金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規模為0.9萬億元,配置比例僅3.25%。從趨勢看,2019年末至2022年末,銀行理財資金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占比分別為7.56%、4.75%、3.27%、3.14%,呈連年下降之勢。

  《證券日報》記者在與從業者交流中了解到,當下銀行理財資金配置權益類資產也存在一些難點,包括投資者風險偏好較低、銀行理財機構權益投資能力偏弱等。受訪人士認為,推動銀行理財資金入市,一方面需要監管部門給予更多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銀行理財機構也需優化經營模式,加快提升權益投資能力。

  增配權益資產實現雙贏

  權益類資產較低的配置比例,既不利于資本市場發展,也不利于銀行理財機構自身發展,而增配權益類資產可實現“雙贏”。

  從權益市場的角度看,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理財資金加大權益類資產投資力度,能為A股市場帶來增量資金,優化投資者結構,促進市場規范發展。此外,銀行理財機構投資行為通常較為穩健,其提升權益資產配置比例,或進一步提升A股市場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從銀行理財機構的角度看,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低利率環境背景下,投資風險偏好趨于保守,銀行理財機構的經營策略有兩種選擇:一是迎合投資者,加大低風險低波動產品的銷售,但這樣業務空間會收窄;二是引導投資者,適度加大權益投資比例,提升收益率彈性,推動公司實現差異化競爭。從當前看,適度布局權益類資產對銀行理財機構來說是個好機會。

  實際上,部分投資能力較強的銀行理財機構已開始加大權益類資產投資力度,配置比例甚至遠超行業平均水平。例如,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貝萊德建信理財對權益類資產的持倉規模為21.89億元,配置比例達16.89%,而2022年末該比例更是高達27.63%。

  此外,從部分中資銀行理財子公司來看,截至今年6月末,蘇銀理財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達6.69%;農銀理財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占比達6.58%。截至2022年末,華夏理財存續理財產品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也高達6.49%。

  與此相反的是,不少銀行理財機構的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從而拉低了行業整體配置水平。如,截至今年6月末,某理財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僅為0.64%。此外,不少未披露今年半年報的銀行理財機構去年末的配置比例低于1%。

  雖然銀行理財機構對權益類資產的定義和統計口徑有細微差異,但整體看,只有少數機構“高配”權益類資產。

  仍有難題待解

  從整體來看,銀行理財整體對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較低,與相關機構的“基因”、投資者風險偏好等諸多因素有關。

  一家股份制銀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高管表示,2018年資管新規頒布至今已有5年,但客戶對于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慣性思維認知與理財產品凈值上下波動之間的矛盾,客戶多元化需求與理財產品同質化供給的矛盾,成為行業面臨的雙重挑戰。

  南銀理財市場研究部總經理王強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理財增配權益資產的難點之一便是(風險偏好較低)客戶與權益市場高波動之間的差異。在經歷了2022年兩輪“集體破凈”后,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低風險銀行理財的投資者數量占比超過50%,較去年同期增加逾10個百分點,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進一步降低。

  上述情況在理財公司的調研中得到進一步佐證。根據某理財公司2022年覆蓋全國范圍針對銀行理財客戶和理財經理的調研來看,當前,理財客戶多數是商業銀行的存款轉移客戶,整體表現為風險厭惡型,有42.55%的投資者表示當投資虧損時會贖回產品,有33.63%的投資者表示當產品收益波動加大時會贖回產品。

  某商業銀行相關業務人士在與記者交流中也談到,“基于我們的觀察,近年來客戶更加注重產品風險,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收益。這也帶來了客戶需求的變化:從非常關注收益到對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三者兼顧。”

  除了風險偏好外,銀行理財資金自身對權益投資也存在短板。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理財長期深耕債券市場,對權益類資產配置研究相對較弱,布局權益類產品可能會出現凈值波動加劇的情況。在風險管理方面,權益市場存在較大波動性和不確定性,而銀行理財產品通常面向風險偏好較低的客戶,需要在追求較高收益的同時,有效控制投資風險。

  尤其是,去年銀行理財市場在出現兩次破凈后,權益市場的高波動性放大了銀行理財資金配置權益類資產的難度。

  有受訪機構坦言:“去年兩輪集體破凈讓我們意識到,理財客戶存款化和低風險偏好特征短期難以改變,需要產品管理人根據自身對市場的研判,擇時發行差異化的權益類產品,今年我們加強低波量化產品開發,努力提高特色產品供給,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正是由于上述諸多變化,銀行理財資金近4年的資產配置出現了一系列明顯的趨勢化特征:2019年末至2022年末,債券配置占比從59.72%持續下降至50.4%;現金及銀行存款從2020年末(2019年末數據缺失)的9.05%大幅升至17.5%;非標投資從15.63%猛降至6.48%;權益類資產從7.56%持續降至3.14%。

  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資金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略有回升,但增幅微弱,僅上漲0.11個百分點至3.25%。與此同時,為防范集中贖回引發流動性風險,銀行理財機構對現金及銀行存款配置比例大幅升至23.7%。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銀行理財資金增配權益資產要面臨市場波動引發集中贖回的壓力。

  業界呼吁“內外兼修”

  雖然銀行理財資金入市面臨諸多難題,但這些難題并非沒有化解之道。

  綜合受訪人士觀點來看,可從兩方面著手推動破局:一是給予更多政策層面支持;二是相關機構要優化自身經營,提升投研能力,加大長期封閉型產品的發行等。

  對于支持政策,王強松表示,首先,建議監管部門適當放寬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發行限制,促進長期資金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為我國資本市場帶來新的增量資金。其次,進一步推動豐富銀行理財市場的投資者類型,提高機構投資者占比,這有助于銀行理財機構通過更穩定的負債資金提升權益市場的長期投資能力。再者,給予更多理財公司在衍生品市場的準入資格,降低產品凈值波動,提升銀行理財投資權益市場比重。

  招銀理財總裁吳澗兵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建議,逐步放開R4以上客群的面簽要求,給予權益類產品更便利的購買條件,從而促進銀行理財機構做好權益投資。

  除了政策支持之外,銀行理財機構也需要持續優化經營模式,提升投研能力。王強松表示,權益投資不能簡單“壓賽道、等風來”,而是要加強行業和個股研究,用優質標的穿越周期。

  普益標準研究員霍怡靜則建議,銀行理財機構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多維度提升權益投資能力:一是參考對標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等資管機構的考核機制,吸引優秀人才;二是豐富權益投資策略,提升獲取超額回報的能力;三是運用金融科技等手段做好權益產品投研支持及風險控制;四是平衡投資者與“+權益”產品之間的風險和收益期望,做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資產 理財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9-04 盛科通信 688702 --
  • 09-04 斯菱股份 301550 --
  • 08-30 熱威股份 603075 23.1
  • 08-30 力王股份 831627 6
  • 08-29 福賽科技 301529 36.6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