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鄉村振興 銀行的掣肘在哪

發力鄉村振興 銀行的掣肘在哪
2022年02月25日 21:05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侯瀟怡

  2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即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在聚焦“三農”問題的同時,《意見》首次將“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單列。

  這一“強化”的一大背景是,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鄉鎮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已達95.65%,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99.20%,遠超世界平均水平。從涉農貸款規模來看,截至2021年9月,全國涉農貸款余額42.64萬億元,同比增長10.1%。

  可以說,我國銀行業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已取得較為顯著的成績,但服務鄉村振興依然需要繼續拓寬深度和廣度。

  此次中央一號文件也從政策支持、農村金融機構、信用體系建設、信貸產品、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等方面,系統、全面地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措施,并提出“完善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統計制度,開展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比,這是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專門提到針對鄉村振興對金融機構進行考核評估。而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則更早于2021年中,聯合發布了《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辦法》。

  銀行也已有發力。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021年以來,多家區域農商行成立專門的鄉村振興事業部,通過專設團隊和機構以實現對鄉村振興業務的系統戰略規劃、制度設計和產品開發落實。在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中,四大行均已成立鄉村振興金融部(鄉村振興辦公室),股份行中,光大銀行也于去年末掛牌成立鄉村振興金融部。

  僅從機構設置層面,即可見銀行對鄉村振興業務推進力度可見一斑,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中也發現現實的掣肘猶存。

  下沉有空間

  一位大行華北二級分行信貸業務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分行業務執行層面看,鄉村振興業務主要分為兩個板塊,一是對公條線針對大型項目和企業,這部分業務和風控邏輯相對傳統,主要還是依靠征信、流水、抵押等來緩釋風險。另一個板塊則歸屬普惠,針對農民和中小企業,這部分該地區主要與省農擔合作解決增信問題。

  “據該地省農擔介紹,其2021年涉農擔保貸款不良率在3.7%左右,相對處于較低可控水平。”該人士具體表示:“在傳統銀行的業務邏輯中,涉農貸款的風險還是較高,銀行放貸意愿相對較低,因此需要引入擔保機構合作。從流程上看,通常為銀行主動找項目和客戶,接下來引入省農擔進行擔保,然后進行放款。這一流程目前已經很順暢,但從客戶群體來看,能夠獲得省農擔擔保的企業和農民都是較為優質的客戶,銀行已經提前進行一道把關,因此對于那些真正缺乏征信也缺少資金的非傳統優質客戶來說,傳統銀行的信貸覆蓋度其實還有欠缺。”

  該人士還告訴記者,鄉村振興是趨勢與方向,但在業務層面如何細化和創新,以及銀行內部如何制定規模指標,目前還沒有具體落地舉措。如雖然總行已成立了鄉村振興金融部,但到分行層面,其實是普惠金融事業部同時掛鄉村振興金融部牌子,在不少區域也是同一套團隊,其在業務管理、策略制定層面還待進一步細化。

  “因為涉農業務存在風險,對于鄉村振興業務不少基層行還是存在‘新瓶裝舊酒’的情況,存在將一些老客戶的相關業務歸入鄉村振興類別下,比如一家木材加工企業,只要不刷漆就可以算作涉農,就可以將其推薦給農擔進行擔保,如果是刷漆則需要歸入加工業。但這種統計類目的調整對深化金融服務下沉并無直接促進作用。”他指出。

  此外,從普通農戶和涉農中小企業能獲得的貸款期限看,一年期的短期貸款為主流,但這與農民的正常生產生活需求并不完全匹配。

  一位東部種子培育中小企業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種子的培育到量產的周期通常超過一年,有時需要2-3年才能實現批量的回報。而銀行普遍能夠為其提供的貸款為一年期的經營貸款,會導致其還款壓力巨大,少數銀行為其提供了無還本續貸服務才得以解決其燃眉之急。“對農業企業來說,中長期貸款才更符合其生產經營規律,但目前能夠提供相關金融產品的銀行很少。”他指出。

  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關注到,在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及的“支持各類金融機構探索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中長期信貸模式”,這一思路已連續2年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有所體現。

  增信之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中獲悉,正如2022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舉措中,也明確提出了 “深入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可謂是進一步保障金融供給、提高服務質量的關鍵癥結所在。

  一位大行西南二級分行信貸業務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全國性商業銀行涉農業務下沉之困,歸根結底還是農村、農民的增信問題沒有解決,很難突破傳統金融的業務和風控邏輯。

  而解決增信的關鍵,多位銀行信貸人士告訴記者,數據是關鍵。

  “曾經各地大規模鋪開的的農戶聯保模式就是試圖解決農村的增信問題,但實踐證明不少地區壞賬率較高,現在在很多地方已經不是主流甚至被淘汰。信用貸款是監管鼓勵,也是銀行目前較為主流的貸款模式。雖為信用貸款,看起來比擔保貸款或者抵押貸款門檻低,但從貸款的普及面來看,能夠獲得大型銀行低息信用貸款的農戶尚屬少數,因為大多數農戶和涉農小微企業的信用是不合格的。”前述人士指出。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金融服務助推鄉村振興,國有銀行和區域性銀行是主力,但國有銀行中除了幾家業務下沉、開展普惠業務較早的銀行,其他幾家在農村數據方面的劣勢很明顯,這使得想要快速下沉開展相關業務缺少抓手。

  此外,該人士表示,對比幾家互聯網頭部企業,他們依靠電商積累的信用數據,在不同于傳統銀行金融風控的邏輯下,也通過開展的相關金融業務對涉農的商戶和農民有比較好的覆蓋,從而進一步積累更多信用數據。相對互聯網公司,部分大行的下沉數據十分匱乏。

  那銀行為何仍要突破自身短板實現金融服務的下沉呢?該人士進一步指出,雖然互聯網金融有一定優勢,但目前我國農村對金融科技產品的接受度和辨別度仍不夠高,不少農村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偏老齡化,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一方面不擅長或不接受使用金融科技產品,另一方面,對于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金融科技產品缺乏辨別,不少金融欺詐事件在農村地區發生,因此,傳統金融服務還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中獲悉,行業內部對于如何對農村增信從而實現業務下沉有很多探討。一種思路是互聯網頭部機構、大型商業銀行、農信社等基層金融機構能否實現數據、資源的互通,大型商業銀行發揮資金和產品、業務的優勢,而互聯網機構、農信社提供數據或風控輔助。但從實踐看,這種模式實現的難度比較大,一是機構都很珍惜客戶數據,很難對外開放;二是這種模式肯定存在分潤,機構之間業務互相重合,存在競爭,很難形成合力。

  某中部地區村鎮銀行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是一個中長期系統工程,解決農村增信問題也不能一蹴而就。通過金融扶持農村的優質產業,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自然企業、農民的信用水平隨之提高。銀行其實需要放開一部分依賴抵押、增信的傳統邏輯,真正了解地方的產業和企業,從源頭帶動鄉村振興。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琳琳

銀行 意見
人氣榜
跟牛人買牛股 入群討論
今日熱度
問股榜
立即問股
今日診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3-02 青木股份 301110 --
  • 03-01 萬控智造 603070 --
  • 02-28 浙江恒威 301222 33.98
  • 02-28 賽倫生物 688163 33.03
  • 02-28 路斯股份 832419 7.2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