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理財子公司自立門戶后為何不受“偏愛” 渠道費用、規模是硬傷
渠道部門是中收部門,從前因為總行戰略傾斜,會要求在APP和網銀頁面多多“照顧”本行資管部門的產品;當資管部變身理財子公司之后,“渠道為王”的地位凸顯,渠道部門對于理財子公司的產品、代銷他行理財產品、基...
都說理財子公司“背靠”母行吃飯,言下之意是理財子公司和母行天然是一家,前者為后者提供源源不斷的理財產品供客戶挑選,后者為前者提供海量客戶,以及APP、網上銀行的“廣告位”,本應該是“母子情深”的大好局面。
但事實也不完全如此。
深入思考來看,如果僅僅依賴母行渠道就可以“吃飽”,理財子公司還有什么動力去拓荒同業渠道,甚至在監管未有定論之時積極部署互聯網渠道?如果母行渠道部門對理財子公司照顧得“無微不至”,為何有些銀行的APP理財頁面推薦排在前列的卻是別家銀行的理財產品,或者一些基金公司的產品?
比如說,在零售大行招商銀行的APP理財頁面,現金類產品中排在推薦第一位的并非招銀理財產品,而是代銷的建信理財“建信寶”產品;混合類及其他產品一項,排在推薦第一位的是代銷的“交銀理財博享鑫榮三年封閉期5號”,也不是招銀理財相關產品。
其實,銀行渠道部門和理財子公司的關系十分微妙。渠道部門一般屬于個金部或科技部,都是總行部門;理財子公司雖然脫胎于母行資管部,但現在與其他子公司處于同樣等級地位,特別是部分銀行旗下還有基金公司,因此沒必要在渠道上厚此薄彼。
一位理財子公司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以前在母行資管部沒覺得,現在到了理財子公司,對比總行部門似乎覺得低半級。”
“親兄弟,明算賬”
一位上海地區銀行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渠道部門是中收部門,從前因為總行戰略傾斜,會要求在APP和網銀頁面多多“照顧”本行資管部門的產品;當資管部變身理財子公司之后,“渠道為王”的地位凸顯,渠道部門對于理財子公司的產品、代銷他行理財產品、基金公司產品都是一視同仁的態度。
對于渠道部門來說,現在的主要目標是做大中間收入,而理財子公司能提供給渠道部門的銷售費率實際上遠低于外部機構,比如基金公司的費率就更高。
“理財子公司能給出的代銷費用和基金公司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各家理財子公司產品的銷售費普遍在15BP-50BP,但基金公司能給到100BP,甚至更高。對于中收部門來說,哪塊‘肉’更肥,很明顯。”一位大行理財子公司人士稱。
一位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也表示,理財業務分離出來后有自己的KPI,包括規模和收入,但這與零售部門的KPI及訴求并不能有機統一起來。
從理財子公司角度來說,理財產品收益率下滑是不爭的事實,曾經動輒5%以上的收益率目前在中低風險產品中已非常罕見,更多的是“3”字打頭的產品,只有一年期或更長期限的一些產品能做到4%以上。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為客戶鎖住一定的收益率,不至于客戶“用腳投票”,能給到本行渠道部門的銷售費用自然十分有限。
相對于基金公司自有渠道,銀行渠道觸及的客戶更為廣泛,基金公司也沒有為客戶維持相對固定收益率的要求,所以愿意付出更高成本來獲得銀行渠道的青睞。包含認購費、申購費、銷售服務費的銷售總體費用,一般都付給了銀行等代銷渠道,有些小型基金公司還會讓渡一部分管理費和贖回費給銷售渠道。此外,基金公司不僅僅有銷售費,還有尾傭,即托管服務費,根據基金份額和市值持有時間來計算,這也是給到銀行等渠道的。
有些理財子公司的少量權益類產品,也能給到本行渠道相當于基金公司的銷售費,但卻仍然沒有獲得母行的更多關注。因為此時銀行的關注點在產品規模上,一般而言,理財子公司發行的FOF產品相比基金公司,的確沒那么有吸引力,募集一兩億的規模都比較困難,而基金公司只要打出明星基金經理的招牌,再加上公司本身的品牌效應,募集100億規模的產品也相對容易。所以,同樣的費率,看規模,誰的規模大,銀行渠道就青睞誰。
上述銀行高管舉例說明,銀行為何在基金公司面前沒有對自家理財子公司更“照顧”。他說:“基金公司和銀行的合作不僅僅是渠道這一點,而是全鏈條的,銀行必須全盤考慮。比如如果合作愉快,基金公司員工的工資可以由這家銀行代發,發放的工資可能轉化為本行理財的購買力,基金公司貨基產品也可以在這家銀行托管。假使托管年平均余額2000億元,一年托管費銀行就可以賺2億元,在銀行托管部算是大客戶了。金融市場部也可以委托基金公司管理資產,100億元資產委托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就足夠養活一個團隊。雙方有互利共贏的土壤。”
“合縱連橫”初期更重視規模
沒有自己的渠道,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硬傷”。
“中國的理財子公司是一個特殊存在,國外的匯豐、UBS財富管理業務之所以做得好,是因為資管業務創造的收入都有賴于全球客戶的強大基礎,所以產品才賣得好。而目前理財子公司不具備這種基礎。”上述銀行高管稱。
為了突破本行渠道的限制,很多理財子公司已經開始謀求“外援”,逐漸形成一種“合縱連橫”的新氣象。如上文所述,零售業務強的招行已經開始代銷興業、交行、中行、建行等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相應地,交行APP等渠道也在賣招銀理財的產品。
“對于零售部門來說,并不在乎賣的是自家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還是外部理財子公司的,而更追求的是規模快速增長。如果外部機構的產品更有吸引力,收益率更高,也會優先其他理財子公司。如果某家銀行APP只賣自家產品,那么客戶一對比后發現其他產品收益率更高,就可能流失,轉投別家。零售部門的任務是要把這些客戶留在本行,哪怕別家理財子公司給的銷售費是一樣的,但也要給客戶提供更多選擇。”上述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稱。
在費率上面,別家理財子公司給出的銷售費并沒有比自家理財子公司給的更高,基本是在0.3%-0.4%左右。
“這是因為其他銀行為了做大代銷理財子公司產品的規模,會考慮降低銷售費。這在合作初期比較明顯,后續會不會漲價很難講。”上述大行理財子公司人士稱。
成立之初,很多理財子公司也考慮過互聯網渠道,特別是流量巨大的互聯網巨頭,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從接近監管人士處了解到,互聯網渠道必須要經過銀保監會批準方可代銷銀行理財產品,目前這條路還沒打通。
(作者:周炎炎 編輯:馬春園)
責任編輯:戚琦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