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發行斷檔提前終止 結構性存款整改“周年考”
來源:北京商報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馬嫡
10月18日,“結構性存款新規”迎來一周年,12個月過渡期已至,銀行結構性存款發行及整改情況如何備受市場關注。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發現,結構性存款產品設計逐步規范;在規模壓降要求下,部分銀行出現了結構性存款發行“斷檔”情形。但照此前的監管要求年底前仍需繼續壓降超過2萬億元。對此業內人士指出,想要達成這一目標存在難度,未來結構性存款大概率將是“量價”齊跌的格局。
部分銀行產品發行“斷檔”
北京商報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發現,當前銀行結構性存款多為不定期發行,同時產品“斷檔”現象增多。
一家國有銀行的理財經理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該行無結構性存款產品在售,之前發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到期收益較低,也不推薦客戶購買。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也告訴記者,該行沒有結構性存款產品在售,同時,該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一款保本保息的大額定期存單產品作為替代推薦。
此外,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發行渠道也受到了限制。在一家城商行的網點,一位理財經理在向記者介紹該行唯一一款在售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時表示,“現在我行的結構性存款不會像原來一樣每期都有、且支持在手機銀行購買,現在僅能在營業網點購買”。
金融監管研究院副院長周毅欽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由于前期在產品設計上存在“假結構”的嫌疑,因此不少銀行根據屬地監管的要求,對產品進行了重新的布局和調整,如果仍沒有達到監管整改要求的,自然要面臨“斷檔”的窘境。
不過,在北京商報記者走訪過程中,也遇到了多家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銷售火爆的情況。“結構性產品的發行和運作對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構表現分化比較明顯,管理能力較強的機構產品發行和運作較為火爆,部分機構則出現‘斷檔’情況。”對于上述冰火兩重天的發行銷售情況,一位國有大行內部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如是說。
“口頭”許諾高收益情況仍存
區別于銀行其他存款,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在收益方面,北京商報記者走訪銀行網點時發現,目前部分商業銀行在產品推介方面還存在著變相許諾保本保息的問題。例如一家城商行的理財經理向記者推薦的某款R1風險的3個月期掛鉤Libor結構性存款,預期年化收益率1.4%-3.5%。他表示,這類產品一般都能達到最高收益率,沒有拿到過最低收益率。
根據該產品說明書,從產品結構上看,目標區間資產利率范圍為-2.35%(含)至3.1%(含)。該存款掛鉤Libor價格水平為3個月Libor美元利率價格。從收益區間來看,產品存續期內該價格水平始終在目標區間內,則存款人預期到期收益率可達到最高3.5%;始終在目標區間外,則預期到期收益率為1.4%。
北京商報記者查詢Wind數據發現,3個月Libor美元利率自2008年11月后再未突破3%,且未有低于0的價格水平出現。對此上述國有大行內部人士表示,這種產品從結構上看查不出來實質的違規,但存在變相剛性兌付的嫌疑。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對北京商報記者指出,根據監管要求,銀行要嚴格區分結構性存款和其他存款,銀行工作人員可以向投資者介紹產品的歷史收益情況,但不得明示或暗示產品能達到高收益。“部分銀行在產品收益結構設計方面仍然存在不合規的地方,部分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仍然能以極高概率獲取較高的收益率。”
規模壓降達標難度大
結構性存款曾一度被視為保本理財產品的替代品,成為各大商業銀行的攬儲利器,然而近年間部分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快速發展中出現的產品運作管理不規范、誤導銷售、違規展業等問題也引得監管多次出手規范。
2019年10月18日,結構性存款迎來綱領性文件,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結構性存款新規”設置一年的過渡期。此后,監管部門也曾多次針對結構性存款整改提出要求。
根據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截至9月末,我國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約為8.98萬億元,這也是結構性存款規模自今年4月末創下約12.14萬億元的歷史新高后,連續5個月壓降后的結果。當前不足9萬億元的結構性存款規模已經低于去年12月末的9.6萬億元,目前第一階段目標已達成。
不過,若根據年初規模的2/3,即6.4萬億元計算,結構性存款規模仍有約2.58萬億元的壓降空間。談及能否實現這一要求,周毅欽指出,“有點兒難,部分銀行可能需要完全暫停發行新產品才能達成”。他進一步解釋,結構性存款的大概平均久期為3-4個月,也就意味著,如果要壓降到監管目標,9月后銀行理論上不再新發,讓產品自然到期即可達成。
這一說法得到銀行業人士的認同,某銀行內部人士坦言,目前結構性存款的壓降難度非常大。劉銀平也表示,目前來看銀行距離該目標差距較大,四季度壓降壓力也會更大。
“量價”齊跌格局料將持續
或是為了趕在年末前到期,最新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期限已有明顯縮短。根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向北京商報記者提供的數據,9月發行的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113天,較上月縮短18天。與此前相比,1個月以內超短期產品明顯增加。
另外,伴隨著結構性存款監管加碼以及市場環境的變化,銀行提前終止結構性存款產品的案例增多,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包括福建海峽銀行、紫金農商行等多銀行已宣布提前終止部分產品。對此,有城商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如有特殊情況,產品提前終止會提前告知客戶。
總體來看,銀行結構性存款整改取得一定的成效,不過仍有一些難題亟待解決。談及當前結構性存款產品存在的問題,周毅欽指出,一是衡量真假結構的量化標準不清。例如收益率多少為“遠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水平的保底收益”、概率多大為“幾乎不可能觸發事件”。此類量化標準最終以各家商業銀行自我領會為準,導致監管政策的執行不統一。二是各地監管機構的尺度不統一,各地對結構性存款的監管松緊不一致導致銀行間互相觀望情緒濃厚,打亂整改節奏。
對于未來的趨勢,周毅欽指出,“未來大概率將是‘量價’齊跌的格局。由于結構性存款的‘非標’特點以及難以量化監管的特性,個人認為未來將逐漸被監管部門邊緣化。長期來看,結構性存款會緩慢萎縮,銀行的負債工具將以同業存款、個人存單等標準化產品為主”。
“結構性存款規模會繼續下降,另外,結構性存款的資金成本較高,而隨著流動性持續寬松,銀行凈息差水平不斷下降,很多銀行都表示要壓降結構性存款成本,接下來結構性存款的實際收益率會繼續走低。”劉銀平進一步表示。
責任編輯:王進和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