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出口增1.4% 民企進出口比重提升
6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達2.47萬億元,同比下降4.9%,比4月份0.7%的降幅有所擴大。其中,出口達1.46萬億元,增長1.4%;進口達1.01萬億元,下降12.7%。
總體來看,今年前5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11.54萬億元,同比下降4.9%,降幅和前4個月持平。其中,出口為6.2萬億元,下降4.7%;進口達5.34萬億元,下降5.2%。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6月4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坦言,關于下一步中國外貿的走勢,我們也在密切監測和研判,目前看,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仍然較多。同時,中國外貿發展的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大,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沒有改變。
分析1
5月進口持續下跌 原因何在?
疫情下,消費、物流等受阻
5月份我國進出口情況相比4月份并不樂觀,數據顯示,5月份進口達1.01萬億元,下降12.7%,比4月份10.2%的降幅擴大了2.5個百分點。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記者表示,進口之所以大幅下降,一方面說明中國年初經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對進口也產生了較大沖擊,經濟萎縮導致溢出機會減少。盡管我國二季度經濟有所企穩,但更多是以“保”為主,也就是保障經濟的基本盤及人們的基本生活,并未過多提及擴張性的政策。同時,老百姓消費也受到約束,收入受影響,且一些地區由于疫情,物流不便,渠道通暢也受到影響,這些因素都打擊了進口。“另一方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也讓進口金額減少,但這并不一定是壞事,我國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增加進口,以減少進口成本。”白明表示。
海關總署方面坦言,大宗商品進口均價以下跌為主,前5個月,我國進口鐵礦砂4.45億噸,增加5.1%,進口均價每噸上漲6.7%,但原油、煤、天然氣、大豆每噸進口均價分別下跌21.2%、4.7%、14.7%及1.7%。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記者表示,二季度以來,進口表現低迷,并非反映內需回落,我們認為主要是因為一季度企業被動補庫存,庫存高企之下,二季度企業主要以去庫存為主,歷史上,當庫存高位回落時,企業進口的動力往往會減弱,同時,內需還只是補償式修復,企業經營預期改善但依然偏謹慎,對進口的需求不強。
歸根結底,在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國也無法獨善其身,根據IMF4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同時預測今年全球貿易將出現11%的負增長。
分析2
進出口比重提升,為何民企脫穎而出?
適應能力更強 政府密集推出支持政策
前5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達5.11萬億元,增長1.8%,占我國外貿總值的44.3%,比去年同期提升2.9個百分點。而同期,國有企業進出口達1.85萬億元,下降14.1%,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6%。
白明認為,民營企業的適應性及反應能力比較強,盡管受疫情影響,但能及時調整,比如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防疫用品,很多都是民營企業生產的。同時,國有企業更多是操作一些大的項目,但疫情期間很多國家都暫停了這些項目。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民營企業的進出口增長也與近幾個月來政府密集推出支持政策有關,比如提高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等。
根據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的公告,將瓷制衛生器具等1084項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至13%;將植物生長調節劑等380項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至9%等,相關政策已于今年3月20日起實施。
同時,防疫物資出口大增也是我國外貿進出口的一大亮點。據海關5月中旬發布的數據,3月1日~5月16日,全國共驗放出口防疫物資價值1344億元。4月份以來,我國出口防疫物資更是呈明顯增長態勢,日均出口金額從4月初的10億元,到近期的35億元以上。
這些出口防疫物資包括口罩、防護服、護目鏡、呼吸機、外科手套等,據悉,我國防疫物資主要出口目的地為美國、德國、日本、法國、意大利。
分析3
我國外貿后續怎么走?
短期出口增速仍存繼續回落壓力 中國經濟修復將加速
正如高峰提及的,下一步我國外貿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仍然較多,因此,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要促進外貿基本穩定,同時,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等。
鐘山在出席2020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時也提到,從外貿看,最主要的是要穩住外貿主體。現在我國各類外貿主體超過30萬家,包括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面對疫情的沖擊,這些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這些困難,有一些企業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有一些需要政府的幫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從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在政策上予以幫助、支持,降低了企業的壓力,也激發了企業的活力。我們認為,只要外貿主體能夠穩住,我國的外貿就一定能夠穩住,能夠發展。
展望后市,潘向東認為,短期出口增速仍存在繼續回落的壓力,這也是制約后續經濟修復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來看,海外經濟衰退是季度級別的,3-4月是衰退加深的過程,5月邊際好轉但仍處于衰退中,PMI新出口訂單處于歷史極低水平,同時,隨著核心國家供給能力恢復,防疫物資出口高增速的現象也難以持續,部分ICT產品出口需求也將繼續減弱,因此,短期出口增速仍然存在繼續回落的壓力,由于出口具有乘數效應,對投資與消費均有影響,在復工充分與需求補償式修復放緩后,出口會制約經濟修復速度。樂觀的地方在于,在海外經濟季度級別衰退對出口的沖擊充分兌現后,由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復工復產,預計6月開始歐美經濟會出現明顯擴張,外需“至暗時刻”即將過去,核心國家經濟出現共振式修復,中國經濟修復可能會二次加速。
中銀證券研報觀點則表示,受累于全球經濟衰退影響,預計今年中國進出口金額大概率出現負增長,但進出口降幅要弱于全球平均,主要原因包括中國疫情已經得到基本控制,并率先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具備比較增長優勢;中國已經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此,其他國家的進出口貿易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中國貿易增長;由于中國具備產業門類齊全優勢,其他國家產業鏈供應鏈中斷,反而有利于增強中國產品的替代能力。
【聚焦】
為何我國前5月進出口對東盟增長 分析:中日韓及東盟互補能力強
值得關注的是,疫情之下,雖然我國對歐盟、美國和日本的進出口下降,但對東盟的進出口仍在增長。數據顯示,前5個月,東盟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我國與東盟貿易總值1.7萬億元,增長4.2%,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4.7%。
白明表示,其實我國一直在強調“兩盟”,但目前歐洲及美國的疫情都比較嚴重,還是以防疫為主,沒有完全放開,與之相比,東南亞國家已經度過了疫情的最高峰,有些國家像越南目前的累計確診病例也就300多例,疫情并不嚴重,所以,在當前情況下,中日韓及東盟互補能力很強,且可以進行區域分工和資源的相互配置,對接得比較好。
近期,我國與東盟及中日韓之間的官方交流也比較頻繁,6月4日下午,商務部部長鐘山也出席了東盟與中日韓(10+3)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貿部長特別會議。鐘山建議,加強區域貿易投資合作,穩定和提升地區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加強經貿政策協調,指導做好“加強10+3供應鏈互聯互通聯合研究”,維持經貿人員往來和物流暢通,為緩解疫情對經濟影響、盡快恢復區域經濟增長創造有利條件。
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責任編輯:何中夫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