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類考:如何跳出歷史“怪圈”?
2020年5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正式實施,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考開啟。
與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北京歷次推行的垃圾分類不同的是,此次改革突出了立法的強制性。
疫情防控下的北京,垃圾分類各項準備工作一直在持續開展。4月27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在通氣會上釋放的信息是,目前北京市保障垃圾分類新規實施的各項準備已基本到位。
北京市城管委一位內部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疫情期間,“各項準備如桶車對接、人員培訓等仍在逐步開展,我們對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前景比較有信心”。
追問
五一臨近,前端的監督力量如何?中端還會出現混裝混運現象么?末端處理能力是否足夠?如何解決產業鏈背后的利益博弈問題?
北京已在垃圾分類之路上摸索了多年,多輪推動皆因前端參與不夠、后端處理設施缺位而擱淺。
而這一輪與此前不同。
4月27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李如剛在通氣會上表示,“北京全市垃圾處理設施的處理能力穩步提升,可以滿足垃圾分類處理需求。”
據北京城市管理委提供的數據,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共44座,日處理能力3.27萬噸。
2019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為1011.16萬噸,日均約2.77萬噸。其中,全市廚余垃圾日處理能力有8000多噸,而去年廚余垃圾日分出量為2300多噸。
北京全市還設置了垃圾分類驛站11.3萬余座,共有廚余垃圾運輸車1259輛、其他垃圾運輸車6412輛。
前述內部人士亦表示,北京末端處理能力可以滿足當前每天生活垃圾處理需求,以及分類后可能產生的廚余增量處理需求。通過垃圾分類肯定會實現一些減量化。我們更多的考慮和要求是,最大化的利用垃圾,更科學環保的處理垃圾。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北京在重點建設焚燒發電、生化處理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同時,也在大力推進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此輪北京垃圾分類標準與上海等城市有所區別,沒有干、濕之分。李如剛稱,北京全市有垃圾分類指導員2萬余人,進行垃圾分類的引導宣傳、分類整理、投放監督等工作。
記者注意到,北京多個區根據本區情況制定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行動方案和實施細則,如東城區強調“干濕分開、資源回收”,西城區建立“不分類、不收運”倒逼機制等。
從5月1日起,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將開展為期三個月的生活垃圾強化執法專項行動,嚴查分類投放等環節違法行為,重點查處垃圾混堆混放、收運企業混裝混運等行為。前述北京市城管委內部人士表示,“我們肯定是要堅決杜絕垃圾混裝混運的”。
考驗
4月26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在北京西站采訪發現,目前環衛工人在清理轉運分類桶里的“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時,仍會混裝轉運。一位環衛工人對記者說,“目前還沒有分開運輸。”
一位長期從事生活垃圾分類問題研究的環保專家建議,應以同車分格或桶車對接的方式進行分類運輸。
4月27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在昌平區多個小區附近走訪了解,近30位居民當中,幾乎都贊同實施垃圾分類,但真正能長期落實的較少。一些小區的“廚余垃圾”桶在三個以上,缺少“可回收”桶和“有害垃圾”桶,不少桶的標識模糊,外觀臟亂。
據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了解,有北京市居民認為分類并不難:“在家放兩三個分類桶,平時養成分類習慣就好”。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孫新軍說,只要把瓜皮菜葉、剩菜剩飯分出來放廚余,其他舉棋不定的放其他垃圾桶,就在80分以上。
4月28日,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一項有關城鄉居民垃圾分類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在3000位城鄉居民當中,有八成以上被訪者知曉《條例》,九成以上支持并愿意進行垃圾分類。被訪者涉及北京市16區300個居(村)委會。
根據《條例》,北京市按照多排放多付費、少排放少付費,混合垃圾多付費、分類垃圾少付費的原則,逐步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易于收繳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程會強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讓公眾理解為何參與垃圾分類,就要解決垃圾分類與公眾利益的關聯性問題。
按照程會強的分析,如果不分類,生活垃圾大量存在,直接影響公眾生存環境,居住在垃圾填埋場附近約3公里內,房產價值可能會降低一半。如果不分類,工業材料資源越來越稀缺,后續開采、提煉和加工價格被不斷抬高,最終的成本和負擔都會轉嫁至公眾身上。
他的建議是,按不同區域垃圾平均產生量測算,設定每天垃圾量限額。以戶為單位,建立家庭垃圾賬戶,規范垃圾袋,通過個性化二維碼等進行垃圾溯源。實施垃圾稱重,超額收費,逐步探索形成垃圾收費制度。反過來,將這部分費用補貼垃圾清運和處置企業,獎優罰劣,形成良性循環。
如何跳出怪圈
此輪垃圾分類究竟能持續多久?“起碼要保持兩三年以上,才有可能做好。”前述環保專家對記者表示,表面上看,垃圾分類實施力度很大,但阻力也非常之大,利益的博弈也非常之復雜。基于此,垃圾分類要從后端倒逼前端,通過制度設計倒逼源頭減量,同時要著眼于垃圾產生、分類、清運和處置全生命周期過程管理和完整的產業鏈。
有業界人士認為,“兩網融合”(環衛網和再生資源網的融合)是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程會強稱這是最佳工作格局。
不過,環衛公司從前端保潔及轉運,向后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延伸相對容易——比如北京環衛集團已在傳統業務基礎上延伸到廢舊橡膠綜合處置、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等,構建集前端收運體系、中端轉運體系、后端處理體系一體化的全產業鏈,而再生資源公司卻很難打破原有地方環衛格局。
程會強說,“他們要向前端環衛保潔延伸,必須通過地方政府環衛改革,采取社會招投標途徑對原地環衛格局重新洗牌。”
目前政府支付垃圾處理費、焚燒發電補貼,仍是按量核算,焚燒的量大,賺的就多。這對于垃圾分類而言是一個阻力。在程會強看來,這是與前端垃圾分類“減量化”不相適應的。要改變這一格局,就需把垃圾分類補貼重心前移,更多補貼分類、運輸環節,加大對市場低值廢棄物、有害廢物收集處置補貼。補貼方式最好改為按垃圾分類后的標準核算。這樣形成利益倒逼機制,促進垃圾精細化分類,提高資源利益效益,減少后端處置壓力,從而跳出“垃圾產生越多-垃圾焚燒廠越多-政府補貼費用越多”的怪圈。
前述環保專家認為,應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同時讓專業做垃圾分類的咨詢公司、實戰企業參與其中,可能會少走很多彎路。以稅收優惠、價格補貼方式,鼓勵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
責任編輯:覃肄靈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