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2020的投資機會在哪里?來新浪理財大學,聽6位重量級海內外大咖為你解讀!
湖北城市圈發展得失 16地市經濟、醫療實力究竟如何
作者: 林小昭
除了武漢,湖北其他地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面臨著相當大的壓力。
針對這16個市州區,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其主要經濟數據、人口流動數據以及醫療資源數據。
16個市州區中,不少城市人均GDP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人口呈凈流出狀態。在醫療資源方面,除了荊州、十堰、宜昌、襄陽等少數幾個地市外,其他地方的醫療條件均較為薄弱,尤其是人口大市黃岡等,醫療資源力量有待加強。
經濟數據:武漢周邊地區發展滯后
湖北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湖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828.31億元,居全國第7位,人均GDP達到77387元,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位居中西部第一位。
不過,湖北省內各地的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由于目前湖北省內各地市2019年的具體數據以及2018年第四次經濟普查后修訂數據尚未揭曉,因此采用修訂前的2018年數據作分析。
從湖北各地市的發展來看,省會武漢一城獨大的態勢十分突出。2018年,武漢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超過三分之一,達到37.7%。武漢之外,襄陽以4309.8億元位居第二,但僅為武漢的29%,宜昌以4064億元位居第三。
近幾年來,湖北把宜昌、襄陽作為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與武漢相互呼應,形成“一主兩副”的鼎足發展格局。因此,即使經濟總量與武漢相差較大,但襄陽和宜昌比其他地市的優勢仍十分明顯。
再看人均GDP,其大致可以衡量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2018年,武漢以13.5萬元的人均GDP在省內遙遙領先。除武漢外,有5個地市的人均GDP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是宜昌、鄂州、潛江、襄陽和仙桃。
在榜尾端,有五個地市的人均GDP低于4萬元,屬于經濟較為滯后的地區,分別是恩施、黃岡、荊州、神農架、孝感。其中,黃岡、孝感和荊州都屬于人口較多的地市,尤其是黃岡戶籍人口高達740萬,常住人口也有633萬,但是人均GDP僅為32124元,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從城市圈來看,武漢“1+8”城市圈,即以武漢為圓心,覆蓋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周邊8個大中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群。
但在武漢城市群中,只有鄂州、潛江、仙桃這三個常住人口100萬級別的小城市人均GDP高于全國,而黃岡和孝感這兩個緊挨著武漢、人口較多的地級市人均GDP都低于4萬元。
作為地級市,中心城區強不強,對整個地級市經濟發展都十分關鍵。有些地級市如黃岡、孝感,盡管市域范圍內人口很多,但大多數分布在下轄的縣和縣級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較小、企業少,就業機會也就少,中心城區對市域農業人口的集聚和輻射能力都較為有限,因此全市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也比較低,大量農業人口轉移就直接流入到武漢等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
據《2017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除武漢外,湖北其他城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最大的是襄陽,達123.45萬人,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此外宜昌達96.4萬人。
襄陽和宜昌這兩個離武漢較遠的城市,雖然不在武漢城市圈范圍內,但作為省域副中心,這兩個城市的中心城區人口規模較大,集聚的產業和人口更多,因此整體的經濟水平也比較高。
相比之下,黃岡中心城區只有32.32萬人,孝感54.9萬人,咸寧41.24萬人。經濟欠發達又緊挨著省城武漢,包括黃岡、咸寧等武漢周邊城市的人口大量外流。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2018年,湖北各市州區中,除了武漢和宜昌,其他地方均呈現人口凈流出的態勢,其中黃岡、荊州、恩施和咸寧的凈流出都超過了50萬人,黃岡更是超過了100萬人。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黃岡、孝感等武漢周邊人口大市經濟發展滯后,與襄陽、宜昌差距較大,有多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中心城市有輻射半徑,武漢對300公里以外的地方輻射力就比較弱,這些地方就更容易形成省域的副中心城市,總體上講襄陽、宜昌的距離都比較適中。
另一方面,襄陽與宜昌原有的發展基礎都很好。首先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襄陽自古即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宜昌則是長江中游到長江下游的咽喉。此外,上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鄂西北的山區布局了不少企業,到80年代后,很多產業都搬出山區,轉移到襄陽、宜昌的中心市區,因此這兩地的工業經濟基礎都比較好。
相比之下,黃岡、孝感等武漢周邊城市原有的基礎比較薄弱。比如黃岡只有一個市轄區黃州區,這些年黃岡把黃州區作為重要增長點,吸引了不少產業集聚,但總體上中心城區面積小、人口少,基礎薄弱的問題沒有得到徹底改變。而原來發展基礎較好的黃石,由于近幾年水泥、電力、鋼鐵冶煉等傳統高耗能產業進入到一個瓶頸期,目前發展也較為一般。
彭智敏說,武漢周邊城市因為與武漢距離比較近,人才、產業、資金等要素都愿意到武漢去,總體發展成本比較低。當然,目前鄂州、孝感等武漢外圍地區與武漢的分工協作不斷加強,承接了不少一般制作制造業轉移。
他分析,武漢周邊城市很難像襄陽、宜昌那樣作為單獨完整的副中心城市來發展,必須要與武漢分工協作,形成產業布局梯度合理的體系。但目前武漢還沒有像深圳、廣州等城市的外溢效應,與周邊城市在產業層次上還沒有拉開距離,還存在一定的競爭,對周邊城市的帶動服務作用不夠,給周邊城市帶來的輻射效應還不夠。
因此未來武漢城市圈要通過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一體化,降低人、物、資金、信息等要素流動成本。未來武漢需要盡快提升產業層次,形成研發設計、運營、市場等環節在武漢,制造生產環節在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體系。
醫療資源:人口大市都需要一個醫學院
醫療資源的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緊密相關,經濟發達的城市,醫療資源也往往更雄厚。此外,城市的行政等級、地理區位、醫療院校資源也十分重要。
在包括武漢的17個市州區中,有5個城市的醫療機構每千人床位數量超過6.68張的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十堰位居第一,為8.73張;恩施和宜昌都超過了7張;咸寧略高于全省水平。有12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低的是天門、仙桃和潛江這三個省直轄縣級市,仙桃和潛江都不足5張,與全省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
從每千人擁有的醫師數來看,包括武漢在內,共有6個城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武漢高居第一,之后是十堰、神農架、宜昌、咸寧、荊門。
數量只是一方面,質量更為重要。通過湖北省衛健委官網湖北省醫院等級情況查詢,在三甲醫院方面,省內其他地市與武漢存在巨大差距。數據顯示,武漢有三甲醫院24家,其他地市中,荊州最多,達9家,十堰和襄陽都達到了5家,宜昌和孝感達到了4家。
值得注意的是,荊州、十堰和襄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當地擁有一個比較不錯的醫學院,醫療教育科研水平較強,帶動了當地整體醫療水平的提升。
比如荊州就是一個典型。坐落于荊州的長江大學是目前湖北省實力最強的大學之一,2003年由原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范學院、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合并組建而成。目前,長江大學醫學部共有1個基礎醫學院、7個臨床醫學院、1所直屬附屬醫院、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
地處鄂西北山區、遠離武漢的十堰市,雖然人口只有300多萬,卻擁有5家三甲醫院。十堰是著名的汽車城,三線建設時期創辦了武漢醫學院鄖陽分院,1977年開始普通本科教育,1986年更名為同濟醫科大學鄖陽醫學院,1994年獨立設置定名為鄖陽醫學院,2010年更名為湖北醫藥學院。學校現有6所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的三級綜合型附屬醫院。其中附屬太和醫院擁有鄂西北地區唯一的胚胎干細胞研究中心。
此外,好的醫院,離不開好的大學,全國百強醫院基本都是知名大學的附屬醫院。附屬醫院依托大學雄厚的基礎醫學力量,通過教學相長,基礎與臨床密切結合,加快醫院自身建設。此外,醫學院也是地方醫療資源投入和爭取相關政策的一個重要平臺。
目前單獨設置的醫學院校較少,絕大多數城市目前發展醫學院校,往往依托于當地已有的綜合性大學,打造醫學部、醫學院,進而提升當地的醫療資源和實力。
對一些人口大市來說,創辦、提升當地醫療院校水平十分重要。尤其是像黃岡這樣的人口大市,700多萬的戶籍人口,卻只有2家三甲醫院,醫療力量相當薄弱,亟須補強。
而對武漢城市圈周邊的一些中小城市來說,如何依托武漢雄厚的醫學院校資源,加強合作,加快建設,提升自身的醫療水平,亦十分重要。
責任編輯:覃肄靈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