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國經濟的真實溫度,見證逐夢時代的前行腳步。誰能代表2019年度商業最強驅動力?點擊投票,評選你心中的“2019十大經濟年度人物”。【我要投票】
原標題:中國版系統重要性銀行要來了,誰將被納入?又有哪些后續監管?
為完善我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建立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與識別機制,11月26日,央行會同銀保監會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評估辦法》),正式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那么,系統重要性銀行如何評估?納入名單的銀行又有何特殊待遇?
哪些銀行可能入選
根據規定,《評估辦法》適用于依法設立的商業銀行、開發性銀行和政策性銀行。
《評估辦法》明確指出,系統重要性是指金融機構因規模較大、結構和業務復雜度較高、與其他金融機構關聯性較強,在金融體系中提供難以替代的關鍵服務,一旦發生重大風險事件而無法持續經營,可能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的程度。
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估按照以下流程每年開展一次:
1. 確定參評銀行范圍;
2. 向參評銀行收集評估所需數據;
3. 計算各參評銀行系統重要性得分,形成系統重要性銀行初始名單;
4. 結合其他定量和定性分析作出監管判斷,對系統重要性銀行初始名單作出調整;
5. 確定并公布系統重要性銀行最終名單。
采用定量評估指標計算參評銀行的系統重要性得分,并結合其他定量和定性信息作出監管判斷,綜合評估參評銀行的系統重要性。
關于參評銀行范圍,《評估辦法》規定,若某銀行滿足下列任一條件,則應納入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范圍:以杠桿率分母衡量的調整后表內外資產余額在所有銀行中排名前30;曾于上一年度被評為系統重要性銀行。
銀保監會每年制作數據報送模板和數據填報說明。參評銀行于每年6月底之前填寫并提交上一會計年度數據。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預計,6家國有商業銀行、2家政策性銀行、1家開發性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10家左右規模較大的城商行將進入備選,其中打分結果有望選定20家左右的銀行作為第一輪系統重要性銀行。
步入差異化監管時代
具體到如何評估上,《評估辦法》主要參考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方法以及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2012年發布的《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框架》,并結合我國實際對評估指標進行了調整。
據央行、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央行、銀保監會將向參評銀行發送數據報送模板和數據填報說明,收集2018年數據,開展2019年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首先,采用定量評估指標計算30家參評銀行的系統重要性得分,評估的一級指標包括“規模”、“關聯度”、“可替代性”和“復雜性”,指標權重均為25%。每個一級指標下設若干二級指標,得分達到300分的銀行被納入系統重要性銀行初始名單。按系統重要性得分進行分組,并對不同組別的銀行實行差異化監管。
值得一提的是,《評估辦法》留出了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的調整空間。據悉,銀保監會后續可根據實際年度數據測算結果,商人民銀行并報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批準后,對閾值和分組進行調整。央行、銀保監會可根據其他定量或定性輔助信息,提出將系統重要性得分低于300分的參評銀行加入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的監管判斷建議,與初始名單一并提交金融委辦公室。
系統重要性銀行初始名單、相應銀行填報的數據和系統重要性得分、監管判斷建議及依據于每年8月底之前提交金融委審議。系統重要性銀行最終名單經金融委確定后,由央行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
關于評估流程和方法的審議與調整,根據《評估辦法》,金融委每三年對規定的評估流程和方法進行審議,并進行必要調整與完善。行業發生顯著變化、現有評估流程和方法不能滿足防范系統性風險實際需要的,金融委可對評估流程和方法進行額外審議。
溫彬認為,這標志著我國差異化監管走向深入、走進實質階段。據了解,近年來,監管政策“一刀切”成了一些金融機構普遍詬病,業內紛紛呼吁采取差異化監管政策。但因為缺乏科學分類而進展有限。
“《評估辦法》通過對4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的定量打分,輔之以監管定性評價,為監管分類奠定了較好基礎。盡管目前框架不一定特別完善,但是每隔三年將調整一次,不斷趨于完善。有理由相信,銀行正式進入差異化監管時代。”溫彬稱。
后續監管措施在路上
《評估辦法》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應執行央行牽頭制定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統計制度,按要求向央行報送相關統計數據。
此外,系統重要性銀行原則上應于入選后1個月內通過公開渠道披露上一會計年度各項系統重要性評估指標,即“規模”、“關聯度”、“可替代性”和“復雜性”及每個一級指標下的若干二級指標。
據上述負責人介紹,銀行被評為系統重要性銀行后,按照《指導意見》確定的分工,銀保監會仍依法負責對系統重要性銀行實施日常監管。央行牽頭制定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擬從實施附加資本要求、落實資本內在約束機制入手,強化流動性、大額風險暴露、風險數據加總和風險報告等方面的監管要求,并從制定恢復和處置計劃、開展可處置性評估等方面提出管理要求,切實提高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經營穩健性。
同時,央行將持續開展系統重要性銀行監測分析,開展壓力測試,并視情提出相應的附加監管要求。
系統重要性券商、保險機構可期
早在一年前,央行與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我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識別、監管和處置作出了總體性的制度安排。
央行、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此次發布的《評估辦法》作為《指導意見》的實施細則之一,是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認定的依據,也是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附加監管要求、實施宏觀審慎管理、建立特別處置機制的前提,符合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總體方向和要求。
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目前我國金融業總資產300萬億元,其中銀行業總資產268萬億元,在我國金融業總資產中占比達到89%。
溫彬認為,在我國金融體系中銀行業占大頭,可以說,在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上,系統重要性銀行穩,銀行業甚至整個金融業基本就穩住了。
該負責人還透露,考慮到銀行業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時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4家銀行均已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名單,且國際組織和主要經濟體在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和監管方面經驗較為成熟,央行首先會同銀保監會制定了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D-SIBs)評估辦法,并以此為基礎制定附加監管規定,也為后續系統重要性保險、系統重要性證券業機構實施細則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礎。
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
在溫彬看來,隨著《評估辦法》的實施,納入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機構盲目擴張規模的沖動將會受到抑制,銀行經營將更加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壓縮過于復雜的業務,減少與其他機構、客戶不必要的關聯,也必將帶動銀行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資本管理、信息系統和數據治理等管理更加規范,為精準監管、科學監管,繼而為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奠定良好基礎。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銀行業是我國金融業的主體,系統重要性銀行是銀行業的主體。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需要系統重要性銀行真正發揮經濟和金融“穩定器”作用。通過對系統重要性銀行進行風險評價,識別并強化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有助于穩定系統重要性銀行杠桿率,提升系統重要性銀行發展質量,提高我國銀行體系穩健程度,在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的同時,推動銀行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征求意見稿》提供了一種新的管理分類標準。過去,我國銀行分類主要有:按規模大小分為大型、中小型銀行;按業務領域分為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銀行;按所有權歸屬分為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溫彬表示,《征求意見稿》將銀行分為系統重要性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系統重要性銀行又分為四組。如果說過去分類標準是物理性的、淺層次的,那么這次則是充分考量銀行功能、地位、作用基礎上的,本質性的、深層次分類,對于實施差異化監管和差異化貨幣政策都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金融報記者 范佳慧)
責任編輯:覃肄靈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