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阿里云:最熟悉的陌生人
“云計算是什么”,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已經回答了上百遍,但他還是思考良久,將“云計算是‘水電氣’”的經典比喻解釋得更形象一些。
他向北京商報記者打了個比方:云計算就好比電網,用戶用電是為了使用家用電器,比如智能手機上的各種App,背后都是云計算在支持;但不需要每一個用戶都自己建電站。家用電器還可以是城市大腦、工業互聯網……是一切可以上云、愿意用云的產品、服務或產業應用。
一份分析報告指出,中國有84%的企業有意愿上云,云是一個終局已定的未來。自2016年起,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云計算市場。
成長于知與不知
“這得益于中國互聯網的快速崛起,在阿里云的帶動下,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化的時間提前了3-5年”,劉松表示,這突破了幾年前國外機構對中國云市場的悲觀預期。增速之外,云計算更大的價值和意義是成為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實現的技術底座,數字技術為各行各業帶來了效率提升。
如果沒有“雙11”,也一定會有其他誘因,讓云計算升級為阿里巴巴的公司戰略。“大數據時代是不能用傳統的IT去支撐的,最典型的就是‘雙11’,一天內就有上百PB的數據,而且是實時的,原有的IT架構是承載不了的。想要用非常低的成本獲得計算能力、又能夠處理大數據和海量用戶訪問的,就只有云計算。”劉松認為,這是阿里巴巴當年堅持發展云計算的兩個原因,也是云計算最顯著的兩個特征。
中國整個互聯網行業也有類似的難題。網民規模和網民使用時間不斷增長,上一年流量和數據的峰值基本上是第二年的均值,互聯網訪問的次數和數據積累的量級,是指數級增長的,而傳統的IT業務是線性增長的。
戰略正確不代表業務進展會一帆風順。據報道,當時阿里云一邊在搭建“飛天”(Apsara)平臺,第一個客戶阿里金融的“牧羊犬”項目一邊在“飛天”上面開發應用。這種“邊造房子邊裝修”的方式引發了許多問題,在最困難的時候雙方兩個項目差點都要干不下去了。
“但這個項目也創造了一些紀錄,這是企業第一次用大數據做小貸業務,以前都是在線下辦理,用戶靠抵押物貸款。阿里金融要靠數據驅動的模式來做貸款”,劉松解釋,“云計算就是把線下的IT服務變成線上的互聯網服務,在線會形成一個全新的協同效應,從而使云計算成為技術與商業創新的廣場,云計算其實改變了產業模式”。
用戶的體驗也佐證了云計算的戰略正確。“雙11”不再卡殼、12306不會刷不出余票、滴滴能快速匹配訂單。
云計算給用戶提供的便捷體驗不勝枚舉。“智能音箱的背后是云計算服務,大疆無人機拍攝的照片,后臺也都存到了云端。不管是大數據、人工智能還是物聯網,本質上都是基于云計算的服務”,劉松舉起手機向北京商報記者示意,“所有的App都有這個特點,App因為有了云計算才得以快速部署。傳統IT部署是以年為單位,而以云計算的形式部署,以周為單位。”
這種轉變是漫長的,2009年成立的阿里云,直到2013年才取得集中性突破:阿里最后一臺IBM小型機下線、“飛天5K”(將5000臺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對外提供服務)正式運營。
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間節點。在劉松眼中,“阿里云成立的前四年主要在做技術研發,2012年后針對互聯網公司商用,2015年后主要面向大型企業”。
阿里云駛入快車道后,同行們也趨之若鶩。2013年騰訊云開放運營,2015年百度云正式對外商用。
后來者有了參照物,發展迅速。阿里云的先發優勢也已經顯現。2015年阿里云首次披露業績,一季度營收3.88億元,同比增長82%。此后阿里云幾乎每個季度的營收增速都超過100%。在阿里巴巴集團內部,阿里云始終是非電商業務中增長最快的業務。按財年計算,?2019財年阿里云營收247.02億元,是國內公認的云計算市場第一名。
除了以人為對象,云計算還以“物”為對象,小到智能音箱、大到企業、城市。不過,物理世界的情況更復雜,各種因素關聯度非常高。想幫助傳統企業數字化,前提是了解哪個行業更容易實現數字化。
劉松為北京商報記者畫了一個直角坐標系,橫軸代表數字基礎設施成熟度,縱軸代表市場應用的潛力。汽車、零售、金融等行業處于右上方,已經具備了數字基礎能力,且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而以環保、房地產為代表的行業則處于左下方,這些行業仍處于數字化轉型的初期,潛力有待進一步釋放。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