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房“變身”非遺大觀園
大洋網-廣州日報 肖桂來
在余蔭山房的標志性景點玲瓏水榭,廣繡傳承人梁秀玲和她的女兒一起展示廣繡針法。
灰塑鰲魚
當非遺遇到了古園林,余蔭山房瞬間變成一座非遺文化大觀園,清代古建與非遺項目相互映襯,變得更加光彩奪目。古園里看非遺,別有一番滋味。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桂來(署名除外)
通訊員周曉婷
娃娃唱粵劇?還來一字馬劈叉
6月5日,位于番禺區的余蔭山房熱鬧非凡,番禺區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這里舉行。
活動現場既有番禺區部分非遺項目展演和展示,還進行了區級非遺傳承基地的頒牌儀式。在項目展演方面,主要由市粵劇傳統教育特色學校番禺區南村鎮羅邊小學的民樂隊、粵曲隊和武術隊分別為現場觀眾表演廣東音樂《娛樂升平》和《校園歡歌》、粵曲《嶺南英才傳繡蹺》以及南家拳武術等節目。
在粵曲《嶺南英才傳繡蹺》展演中,粵劇小演員表演投入,手執圓扇、飛轉手帕、就地空翻,還有一字馬劈叉等動作,這場表演展示了小演員們扎實的粵曲表演基本功,恰到好處地融入了廣繡和番禺蓮花山元素,贏得陣陣掌聲。
據了解,2012年開始,羅邊小學將粵劇引進校園,推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2017年10月,該校決定排練一個立足番禺本土、傳承嶺南文化的粵劇節目。國家戲劇梅花獎得主吳非凡老師邀請作曲家陳錦榮先生,為羅邊小學編寫了《嶺南英才傳繡蹺》粵劇劇本,然后排練了這一場劇。
據了解,在排練中,羅邊小學的小演員(8歲至11歲)剛開始穿上蹺站都站不穩,通過半年的刻苦訓練,現在他們穿上蹺,行走自如。
“廣繡來到這里,好像回到了家!”
散布于余蔭山房各處古建筑中的非遺項目大展演吸引了不少游客的駐足觀賞。
非遺項目展示區共有番禺區內的9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與現場游客互動,展示嶺南傳統技藝,其中,既有國家級項目廣彩瓷燒制技藝和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也有省級項目沙灣水牛奶傳統小食制作技藝、上漖龍舟制作技藝、廣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藝和市級項目廣繡,還有區級項目番禺灰塑、龍船頭尾雕刻工藝、員崗飄色。
當非遺遇到了古園林,是怎樣的感覺?記者探訪了幾個展演點。
廣繡:
“絲綢上的畫正如園林美景”
在余蔭山房最具標志性的景點玲瓏水榭,展示的非遺項目是廣繡。廣繡大師梁秀玲一家現場支起繡架為游客展示針法。“廣繡在這里展演,好像回到了家。這樣的園林美景正如綢緞上的畫。園林與廣繡,兩者最匹配了。”
廣繡是廣州府刺繡的簡稱,與潮繡合稱“粵繡”,是流傳于南番順等珠三角地區的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清代,廣州府番禺縣一帶為著名的廣繡之鄉。番禺刺繡多以傳統題材為主,大致分為日用品和藝術品兩種,用料以絨繡為主。
龍船頭尾雕刻工藝:
“雕刻龍頭每一刀都要認真”
在余蔭山房善言鄔公祠廂房展示的是龍船頭尾雕刻工藝。“這園林營造的匠心,與我們雕刻龍頭是一樣的。每一刀都要認真。”傳承人崔俊賢說出了在此展演的別樣感受。
據了解,該工藝隨著龍舟民俗的興起而出現。在番禺,不同的鄉村有不同的村主菩薩,并影響到各龍船頭的形態和性格,龍頭的須、眼、角、鼻、嘴、牙、唇、眉等部位各有不同,有的雙角,有的獨角;有的有胡子,有的沒胡子;有的威武雄壯,也有的慈眉善目,但通常龍頭雕刻得越威猛越好。
番禺灰塑:
青磚墻上畫作“結成”荔枝果
在瑞景樓展示的是番禺灰塑。“這些荔枝好像是真的啊!”一位游客指著青磚墻上的一幅水鄉荔枝圖驚訝地感嘆。傳承人崔鏡興笑著答道:“這是灰塑荔枝啊,是用石灰制作的。”記者看到灰塑荔枝圖與普通畫作不同,荔枝一顆顆從畫面上凸出來,很逼真。
灰塑是古建筑常用的裝飾藝術,制作工藝包括材料配制及加工、構思造型、固定骨架、造型打底、批灰、上彩六個基本步驟。番禺地區灰塑歷史悠久,作品分布在祠堂、廟宇和民居庭院建筑門額、窗框、山墻頂端、屋檐瓦脊等處。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