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35億訴訟背后:誰是最終買單者?
■本報記者 肖君秀 深圳報道
一樁失敗的收購案背后,牽出了三家上市公司,這筆收購費用誰來買單?
近日,光大證券披露了這樣一件事,招商銀行作為原告,將其旗下子公司光大資本告上法院,根據雙方協議《差額補足函》要求履行義務,提出訴訟金額約人民幣34.89億元。
近35億訴訟的背后,牽涉的是2016年暴風集團、光大證券、招商銀行等籌資52億以LP形式組成并購基金,出海收購歐洲的體育產業公司MPS,然而兩年后這家公司破產,收購資金雞飛蛋打。這其中就有招商銀行當時以優先級合伙人出資的28億元,如今本息已達到34.89億元。
招商銀行34.89億元能否按協議追償成功,對其業績是否有影響?光大證券會為這34.89億買單嗎?是全額買單,還是部分買單?
誰是最大買單者?
6月3日,周一,光大證券大跌接近8%!
此前周六,光大證券披露的公告帶來市場拋壓,即上述34.89億元的訴訟事件,其中還提道:光大資本及其子公司經自查發現名下相關銀行賬戶、股權及基金份額已被申請財產保全,涉及相關銀行賬戶資金約為57.76萬元;相關投資成本約為43.88億元。
招商銀行作為優先資金進入,有協議及多重保護措施,于是根據協議進行追償,要求光大證券還錢,并且凍結了其銀行賬戶及相關投資。那么,光大證券對招商銀行本息34.89億元是全額買單,還是部分買單?
“具體要看雙方的合伙協議,其中對于在何時以何種方式退出應當有約定,目前這家公司是被破產清算,是否在各方約定的情形內,需要結合全部文件進行分析。”北京市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付明德對《華夏時報》記者稱。
銀行理財資金以優先級合伙人進入并購項目,在行業內已是成熟業務,在操作手法以及避免風險上會設置重重保障。一般來說,優先資金參與結構化的產品當中,金額相對較大,以協議形式鎖定本息收入;劣后資金相對規模要小,但收益放大,承擔風險也更大,即當項目出現風險時被協議要求對優先資金補足。但具體項目也有差別,最終要看雙方協議以及現行的法律法規。
招商銀行能否如愿從光大證券旗下公司拿回34.89億元,從而沒有任何損失?
“具體項目風險不會影響到我行的財務表現。”6月5日,招商銀行回復本報記者表示。
記者致函招商銀行能否追回34.89億元等問題時,招商銀行只是肯定地對本報記者稱,該業務不會對其業績產生影響。
不過,光大證券在其上述公告中還稱:目前,本案尚處于立案受理階段,對光大資本的影響暫無法準確估計。
3月1日,光大證券就在公告中稱,為此筆投資計提6000萬元減值準備。3月19日,光大證券又公告,經與年審會計師溝通,計提15.21億元預計負債及資產減值準備,將凈利潤同比下降55%修正為同比下降96.6%。隨后光大證券發布的2018年年報顯示,凈利潤為1.03億元,同比大降96.57%。
一位接近招商銀行的金融機構人士表示,銀行理財產品以優先級的方式進入LP投資,優先級資金在本金不能受償的時候,那么應按協議進行補足。如果簽訂了這個協議,就應該按照協議履約。
“現在是按協議走法律途徑追償,還是雙方坐下來協議解決,這要看雙方的溝通情況。” 34.89 億元的本息能否全部拿回,其認為還要看雙方的角力。
高杠桿收購風險
這樁失敗收購的背后,暴風集團浮出水面。
沒錯,就是2015年上市遇上大牛市,創造了29個一字漲停的“造富公司”,股價從7.14元暴漲至最高327.01元,市場稱之為“妖股”。
業績如何支撐如此高的股價,海外并購成為選擇路徑。2016年,光大證券、招商銀行、暴風集團等資金組成了LP基金——浸鑫基金,收購英國體育版權公司MP & Silva Holding S.A.(MPS)65%股權。
光大證券是通過旗下光大資本的全資子公司光大浸輝參與的,出資了6000萬。招商銀行的理財資金是通過招商基金全資子公司招商財富出資,金額為28億元。暴風集團出資了2億,此外還有其他多位出資人。
從公開信息來看,招商銀行作為優先級合伙人,且手持光大資本蓋章的《差額補足函》,在優先級合伙人不能實現退出時,光大資本承擔相應的差額補足義務。
3月26日,招商銀行業績發布會上該行副行長兼董事會秘書王良表示,背后資金來源于招商銀行理財資金的招商財富,是浸鑫基金的兩名有限合伙人之一,持有浸鑫基金53.82%的股權。
“招商銀行作為浸鑫基金的優先級合伙人,其理財資金有股權、股票、差額補足等多重保障措施。28億元投資金額巨大,招商銀行將通過積極溝通,推進各方履行合同義務,維護投資人合法權益。”在投資人和記者追問此筆投資是否會給招商銀行帶來損失時,王良對此回應稱。
光大證券及暴風集團作為劣后級合伙人,簽訂協議承擔更高的風險,同時擁有獲取高額收益的權利。然而,最終錢沒賺到,風險來了。
三個意大利人創建的MPS公司,在2016年收購之時還紅紅火火,手里擁有多項體育業務版權,然而在收購之后,2017年該公司先是丟了意甲版權,后來其他版權也紛紛丟掉,業績不斷下滑,最終版權費也無錢支付了,2018年10月走向了破產清算。
光大證券、招商銀行、暴風集團等資金組成的LP基金——浸鑫基金的52億收購,留下了一地雞毛。這時候,大家想起了彼此之間的協議,以及如何向對方追償。
5月,光大證券就以未能履行《關于收購MP&Silva Holding S.A.股權的回購協議》約定為由,對暴風集團及創始人馮鑫提起“股權轉讓糾紛”訴訟,請求法院判令損失6.88億元及該等損失的遲延支付利息(至2019年3月3日為6330.66萬元)。
三角追債由此展開,招商銀行訴訟光大證券旗下公司,要求按協議追回34.89億元本息。光大證券則對暴風集團及創始人馮鑫提起訴訟,要求支付損失及利息7.51億左右。
從三方的協議來看,暴風集團只是在收購LP基金當中出資2億元,就撬起了52億的海外收購,其杠桿之高可想而知。而金融機構在各種資金保全協議之下,趕赴這一趟虧損的收購之旅。
誰最終承擔了這筆失敗投資的最大風險?
一是光大證券向暴風集團追償的7.51億左右能否成功?暴風集團2018年虧損10.9億,凈利潤同比巨降2077.65%。不過,導致其當期利潤巨幅下降的原因,在于資產減值損失為7.68億元,這筆錢與光大證券訴訟金額差不多,或為支付而作準備。
二是招商銀行向光大證券訴訟補足34.89億元本息能否成功?根據光大證券2018年年報已計提15.21億元預計負債及資產減值準備,如果再加上暴風集團成功追回7.51億,接近23億,離28億的本金還有距離,離34.89億本息更有距離。如果足額支付34.89億元本息,光大證券還需要動用其他資金。
在結構化私募基金產品當中,作為劣后級資金,在差額補足協議之下,一旦風險來臨,面臨的是“狂風暴雨”般的高風險。“高收益高風險”,這場失敗收購再一次驗證了投資定律。
責任編輯:張國帥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