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新能源汽車產業獎補政策令國際車企缺乏參與性

專家:新能源汽車產業獎補政策令國際車企缺乏參與性
2019年03月03日 04:55 經濟觀察報

  新能源汽車產業獎補政策令國際車企缺乏參與性

  李東紅 楊主格 周業靜 鄭春峰

  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逆市上揚,產銷量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同比增長59.9%和61.7%。這與全國汽車總產銷量分別同比下降4.2%和2.8%的“負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短短十年間,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實現了產業化和規模化,成就令全球矚目。毋庸置疑的是,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別是相關獎補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規模在近五年間實現飛躍式發展并領跑全球的“第一推動力”。

  如今,在中國汽車消費市場整體走勢不容樂觀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被寄予了更多厚望。而在經過了幾年的野蠻生長之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和市場要保持高速增長,必須依賴于產業技術水平、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價值的顯著提升,由此步入從補貼激勵到市場驅動下的發展階段。

  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培育模式接近尾聲

  與其他新興產業一樣,在產業起步階段,借助政府補貼政策營造市場氛圍、創造市場需求,進而帶動資本、人才等要素投入,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并持續擴大產能和提升技術與工藝水平,積累管理經驗,是這些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基本邏輯和范式。

  從最初在公共領域的試點,到逐步延伸至私人乘用車等領域,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不斷延伸和細化。據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7年,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總計為新能源汽車補貼了約1600億元。再配合免征購置稅、新能源汽車不限行不限號等相關鼓勵政策,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實現了后來居上、全面爆發,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如今,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已經突破百萬輛大關。已有企業和新進入者摩拳擦掌,紛紛規劃在未來數年間顯著增加新能源汽車產能。在此形勢下,我們不難發現,依然有不少產業進入者希望政府保持補貼支持力度,以此營造較為寬松的市場環境。而實際上,這樣的愿望已經變得不太現實,2019年財政擬大幅減少補貼的形勢已經非常明朗。

  首先,多數汽車產品屬于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私人消費品,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僅僅使市場中的少數汽車消費者和產業中的少數汽車商家獲益。為了推動汽車產業在新的技術路線上的發展,財政在新能源產業發展初期投入巨額資金是可以理解。不過,一旦市場需求有了一定的規模且產能開始快速增加,政府“扶上馬并送上一程”的任務就可以宣告初步完成,政策“斷奶”是必然之選。

  其次,國內外復雜的局勢、經濟下行的壓力、多個戰略新興產業的同步培育,都使財政收支面臨巨大的壓力,財政很難持續承擔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巨額補貼。未來2-3年,補貼日漸減少、直至完全結束,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再次,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也須遵循一般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過度依賴政策扶持和財政資金“灌養”的產業和產品,往往會造就產業集中度低、市場和品牌碎片化、生產企業規模化程度低下的窘況,“拔苗助長”顯然不是國家制定和落實獎補政策的初衷和目標。

  此外,政府主導培育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會面臨產業全球化發展的現實拷問。事實上,近幾年來,面對中國制定和實行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獎補政策,眾多國際知名汽車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積極性并不高,他們或者有選擇性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某個產業鏈環節來中國試水,或者完全處于觀望和“屯兵”之態。

  新能源汽車優勝劣汰全面開啟

  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出全鏈條的“洗牌”和“重構”態勢,這種態勢還將繼續演化和深入。在政策培育期,企業的戰略重點在于“跑馬圈地”:搶占新能源賽道、下線產品、設法擴大產能、擴大市場占有率。而隨著補貼退坡加速、“雙積分”政策正式落地、外資股比放開等一系列政策的調整,2019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洗牌已成必然。

  首先,后補貼時代企業成本壓力與盈利壓力將持續上升。2018年,雖然補貼新政為車企預留了緩沖期,但退坡的后效應已開始顯現。補貼退坡引發的成本上升、利潤普降進而導致凈利下滑的車企不勝枚舉。補貼退坡將進一步帶來新能源汽車價格上漲,對市場需求產生抑制效應,市場競爭陡然加劇。領先的龍頭企業帶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與市場成熟,落后的企業將被驅逐出局。此外,車企將補貼退坡壓力的向上轉移,也將迫使上游結構性過剩的動力電池等領域加快洗牌,優勝劣汰將遍及整個產業鏈。

  其次,政策變化間接增加本土新能源車企的競爭壓力。一直以來,無論是在純電動車,還是在插電混合動力電動車領域,自主新能源車品牌在產能規模、市場體量方面,都大幅領先外資品牌。不難注意到,目前,以大眾、福特、日產為代表的跨國汽車集團,已率先邁出“新能源合資”步伐,陸續申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資項目。

  過去數年間,中國本土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建立起來的一些先行者優勢,主要是規模優勢和市場運作優勢,但并沒有突出的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面對外資與合資企業的大舉進入,本土新能源車企已經建立起的先行者優勢無疑顯得十分脆弱,建立技術和品牌優勢變得異常急迫。可以預見的是,補貼政策的全面退出,也必將倒逼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盡快走出溫床,直面來自全球技術和消費市場的正面挑戰。

  增強競爭力將成為未來政策首選

  從產業生命周期角度來看,每個產業都要經歷的一個孕育、成長、成熟、衰退的演變過程。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從孕育期步入成長期,政策也必然相應做出調整。

  在孕育期,新能源汽車在眾多優惠政策的庇護下破繭出殼,獲得了全新的生命力。補貼、推廣應用等政策吸引資本流向新能源汽車產業,為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動力,帶來了新能源汽車從零到百萬輛的突破。隨著產業的發展和市場規模的擴大,政府需要放手讓其練就獨立生存的能力,這是新興產業成長的必經過程。

  從2018年新能源汽車政策變化來看,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政策制定,已經從扶持政策轉變為競爭政策。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制定無疑將繼續朝著競爭性政策方向發展。政府的角色將從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培育者轉變為市場的有效監管者,給市場各參與主體創造一個公平、充分的競爭環境,借助市場競爭的力量促進企業不斷提升技術和管理水平,加速車企的優勝劣汰。

  因此,中國本土新能源造車企業需要充分意識到產業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及其帶來的嚴峻挑戰。補貼退坡并將在數年后徹底結束,本土車企、合資、外資、造車新勢力等紛紛加入角逐之列,產能將大規模增加,產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對如此格局之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技術創新成為爭奪市場地位的核心法寶。

  對于靠著補貼政策獲得發展的本土車企來說,丟棄依靠補貼維持生存與發展的想法,緊盯用戶的現實需求,在技術和管理領域持續創新,快速迭代,在快跑中建立起技術、品牌等核心優勢,將是必由之路。那些對創新和技術提升反應慢的本土新能源車企,終將陷入困境,甚至被淘汰。低價、低質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將逐步消亡。落后者必然被淘汰出局。

  (作者系清華大學汽車產業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國帥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3-14 永冠新材 603681 10
  • 03-13 青農商行 002958 3.96
  • 03-06 金時科技 002951 --
  • 03-05 上海瀚訊 300762 --
  • 02-27 奧美醫療 002950 11.03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