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三農添“利器” 支農路徑增新解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馬爽
曾經在東北地區執行八年的臨時收儲政策取消后,一線種植農戶直面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如何有效管理農產品價格風險的支農惠農路徑是新時期服務“三農”發展的重要課題。
業內人士表示,上市玉米期權不僅為玉米種植者提供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的有效工具,也將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補貼政策提供新的選擇。
助種植者勇敢“破題”
2016年,東北三省一區取消執行8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統計顯示,臨儲政策取消后的首年,長春地區玉米收購價格便從2016年初的1800元/噸持續下跌至2017年春節前的1160元/噸,跌幅超35%。
中國玉米網首席分析師馮利臣表示,2016年之前國內玉米市場呈現明顯的“政策市”特征,定價邏輯以臨儲玉米收購價格為核心。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國內玉米市場正逐步走出政策過渡期。“曾經2.78億噸的天量臨儲玉米庫存當前僅剩不足8000萬噸。期間,國家通過發放生產者補貼方式彌補農民因價格下跌造成的損失。但不難發現補貼力度正逐年下降。單純依靠國家保護價和補貼過日子的種植時代已經過去了,新型玉米種植者必須順應市場化發展需求,勇敢破題,積極主動學習并利用風險管理工具來保障自身種植收益。”
在馮利臣看來,教育程度低、風險防控意識較弱的普通農戶不適合直接參與期貨交易,但期權工具有著非線性收益特征,期權買方支付權利金,在防范市場風險的基礎上,獲得價格向其有利方向變動的收益,最大虧損是前期支付的權利金,更易被種植者接受和使用,為其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探索支農惠農新路徑
臨時收儲政策取消,新時期的補貼模式尚未確定。而因政府對農民的最低保護價支持本質上可以被看作一種保險,期權和農業補貼便有著天然的聯系,市場人士表示,利用期權權利金進行補貼將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馮利臣告訴記者,在玉米臨儲時期,包含收購、做囤、保管、資金利息等費用農業補貼支出每年約252元/噸,投入巨大。而以2015/2016年度收儲價2000元/噸作為行權價格,如果通過玉米期權對種植農民進行補貼,理論上國家每噸只需要補貼119元。“以農產品期權方式補貼農業,在減輕單純補貼帶來的財政負擔的同時,可以提高農民價格風險抵御能力,保障農民收入,提升農業補貼效率。”
更重要的是,對期權權利金補貼的做法不影響玉米價格形成機制。
浙江物產化工糧化部總經理助理龐沖也表示:“通過場內期權對沖農產品價格風險已是國外市場成功做法。政府以權利金、類似保險費方式補貼農民,既不影響玉米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又能減輕財政補貼負擔,這對我國農業市場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張瑤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