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一張榜單盡顯中國經濟的“大事”與“大勢”! “2018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火熱進行中!【點擊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業領袖
光明網:權健倒了,能嚇得住老年人么?
光明網評論員/“光明網”微信公眾號
在引發輿情兩周后,權健倒了。這十幾天,大量保健品科普帖和傳銷分析帖井噴,試圖借此完成一次社會觀念的抬升,不過文章概念中的受眾——比如老年人,能被真相“嚇”住么?
夠嗆。
看三個數據。2015年中國保健協會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2000億元,其中老年人消費占了50%以上。2018年的網絡傳銷調查顯示,相信熟人傳銷導致上當受騙金額超過5000元的案件中,60歲以上人群占比達到40.12%。同樣在今年,由社科院牽頭的另一項調查顯示,中老年人網上受騙比例高達67.3%——這里統計的是50歲以上人群。
有點不禮貌的說,如果一位老年人能概覽上述密集的數字,那么可能會更不容易被傳銷掌控;如果這樣數字密集的段落他會本能跳過,那么他也同樣不會閱讀那些事實上以他為對象的分析帖。鋪天蓋地新聞案例和身邊事,幫我們繪出了傳銷所瞄準的老年群體的畫像:可能,一個文章段落數字超過三個,就沒有閱讀欲望了;一個信息需要兩個以上信源交叉印證,就不想再追問了;一件事情要經過幾個邏輯推斷,就不會再深入了。
熟人社會和權威崇拜,解決了上述問題。邏輯判斷是一件燒腦的事情,但如果一個組織打上“中華”“全國”“國家扶持”“文化產業”“有政府背景”的名號,或再有退休官員站臺,那么這種“權威性”就可以自然覆蓋其邏輯硬傷;信息源可疑也沒關系,只要有朋友圈加持,只要熟人都在用、都說好,那么可以等同于“眼見為實”。從20世紀初的旁氏騙局開始,傳銷的心理控制術已經經歷了精妙化的推演,而中國老年群體,為這種精妙控制提供了合適的抓取對象。
整體主義的判斷一般都會非常粗糙,但又不得不承認,一代人共同的成長履歷在傳銷和保健品騙局中清楚的呈現出來。人在少年時代開始形成知識構架時,被強化訓練的是對權威的服從,而不是獨立判斷和質疑精神,當遇到思想中的博弈時,就會自然調動“權威不能質疑”的觀念免疫系統。而當這樣的思維方式,與熟人社會的傳統調和,則更容易衍生出從眾的心理,衍生出人多就意味著對、人多就意味著好、人多就意味著可行性的慣性判斷。
與之相關的另一個結果是文化與社交生活貧瘠。光明網評論員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對分布在三、四線城市和小城鎮的老人而言,如果他要讀書,很少有社區圖書館或讀書會;要聽講座,也罕有不賣藥、不賣理療儀、不推銷理財產品的。能選擇的社交和文化活動屈指可數,主線就是以理財產品、“線上投資”、保健品買賣為主題的松散集會。借著這些活動,鄰里間有了聊天話題,老朋友間有了聚在一起喝酒的機會。傳銷者組織的觀摩活動變成了鄰居一起短途出游的契機,產品推銷現場成了休閑和社交的場所。傳銷與保健品買賣,在此已經成為了形成社群的軸線,早已超出了經濟活動的影響范圍。
不止一篇文章總結過,容易被傳銷洗腦的人群是恰恰是代際意義上的“兩端”——青年學生和老年人。有意思的是,如果掃描相關研究,以防范大學生傳銷為主題的社會芻議、教育論文、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勝枚舉,而在相關論文平臺輸入“傳銷+老人”“傳銷+老年人”,文章則屈指可數。這是不是可以看作一個隱性的社會判斷:對于思維模式已經成型的群體,“防范”二字是乏力的。
津門權健轟然倒塌,當然比文字構建的防范機制更有力。但能不能在重點群體中砸出點響動,或者說,是不是需要持續性的傳銷查處才能警醒誰,還要看。
責任編輯:陳合群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