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一張榜單盡顯中國經濟的“大事”與“大勢”! “2018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火熱進行中!【點擊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業領袖
微信與銀行互相“甩鍋”,砸傷的卻是用戶
魏敏
互聯網平臺與傳統金融機構表面客客氣氣,背后可能存在不少互懣等待爆發。近日微信公告稱自12月18日起,從微信零錢提現或轉賬到某股份制銀行的銀行卡,將收取0.15%服務費,其他銀行服務費不變,仍為0.1%。理由是迫于成本壓力,因為該行快捷支付手續費比其他銀行收費高。該行面對這一天外飛“鍋”,反應神速,公告稱自與財付通合作快捷支付業務以來,未向該機構及其客戶收取任何提現或者轉賬手續費。微信這一收費規則的調整,完全是其單方商業行為,與該行無關。普通個人用戶看到這里,可能已經不明就里,當事銀行既然說自己沒收錢,難道微信敢打著銀行收費的旗號私吞這筆手續費?
答案并非如此,恰當的舉例容易說明問題。陸家嘴金融民工“陳總”到了午飯時間,輕車熟路地拐進了旁邊的東昌路牛肉拉面館,吃完邊擦嘴邊手機微信掃了掃老板貼在墻上的收款二維碼之一(另外一張是支付寶二維碼),兩片薄肉,未加煎蛋,14元從小陳綁定的當事銀行卡內進入了老板的微信零錢包。注意,此刻小陳并未額外支付任何微信轉賬手續費。小陳們回“工地”接著“搬磚”的同時,面館老板開始愜意地午睡,但想到下午需要用現金和那個頑固不化、連支付寶都沒有的肉販老張結賬,便從微信零錢里發起了2000塊的提現需求,選擇提現到自己綁定的哪張卡時,發現點擊當事銀行卡,手續費提示是3元,選其他銀行則是2元。面館老板最后選擇提現到哪張卡不是行文至此關心的重點,重點是小陳微信里本來沒錢,從當事銀行卡內轉14元到微信時,調用了快捷支付接口,微信沒找小陳收費,該銀行卻會找微信收費。那么微信最后從提現的面館老板那里找補了回來,倘若老板最終將這14元提現到當事銀行卡里的話。也就是說該行后來“甩鍋”公告解釋的并沒錯,的確轉賬和提現沒有費用,但微信用戶從該行取錢的時候,調用了快捷支付接口,該行會就這一環節找微信收費這一點卻沒說,而且從微信的反應之激烈來看,該行這一環節上收費要高于其他銀行。微信幫用戶承擔了這部分快捷支付通道費用,找其他機會找補回來也未嘗就沒道理。微信可能迫于自身游戲收入下滑壓力,同時急需拓展新收入,包括之前信用卡還款收費在內,選擇讓用戶承擔成本也就不難理解。當然,倘若微信可以與強調“普惠”原則的支付寶一樣,適當給予提現、還款一個免費額,或者通過某項流量積分來相抵扣,普通客戶可能更容易有一個階梯感的接受,體驗可能更佳。
但不論支付寶還是微信,大大小小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所負擔的成本越來越高卻是一個值得我們警醒的事實。雖然其中的有覺悟者,均可以做到不以提升手續費來牟利,但手續費的成本轉嫁卻可以是壓垮用戶,尤其是個人用戶體驗的重負。這一來自于銀行端的手續費,并非其本意,但成本倒逼之下,只能朝用戶轉嫁。同時由于這塊收入范圍廣、風險小、風控成本低,互聯網市場可能也會成為銀行營收(術語是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依賴之一,部分銀行甚至有越來越高之勢。這次微信與當事銀行互相“甩鍋”的起因就是后者同樣中間業務的收費比例,已經走在了其他銀行的前面。
但正如當事銀行自己額外強調的那樣,該行客戶通過手機銀行APP、網銀進行的個人賬戶本行、跨行轉賬均為免費。這點當前絕大部分銀行也均可以做到。
那為什么不可以對來自互聯網平臺、第三方支付同樣的業務需求做到同樣免費呢?是否是對自己銀行收付款的便捷程度、應用場景與APP的運行體驗不夠自信呢?讓客戶多多下載與打開你的APP,用戶體驗是唯一一條正途,靠單方面提升手續費來羈絆競爭者也是合作者,意在“趕”客戶轉回自己的APP,失之公允。支付機構最先被“坑”,最終不堪成本壓力,普惠定位被傷害;而后受傷的是萬千個體用戶,收到的效果可能是反感,這與當前鼓勵個體、民營小額經營者創業創新的氛圍更是不符。
11月初,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在第七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表示,對于下一步支付行業的發展,要正確處理銀行和支付機構之間共同發展的關系。銀行要發揮主導地位和全能作用,通過改革改出實效、贏得市場,特別要著眼于“開放銀行”發展趨勢,打造符合各行自身特點的開放發展生態模式。支付機構要立足自身特點,本著“小額、快捷、便民”的業務定位,深耕長尾市場,做精支付主業。
顯然,“共同發展”“開放”這些主題詞的深意值得本次當事人在甩鍋之余靜下心來領悟。
責任編輯:張國帥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