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95億美元 吞下餓了么
關健
[從最初的盒馬,到后來的大潤發,再到屈臣氏、海瀾之家,經歷了從自營型新物種,到大賣場、集合店,再到獨立品牌商的過程。未來,那些在全國密集開設了線下門店的獨立品牌商將會觸發一種連鎖反應,陸續接入配送平臺,延伸銷售半徑]
阿里巴巴聯合螞蟻金服收購餓了么的消息終于等來了官方宣布。
4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與餓了么聯合宣布,阿里巴巴已經簽訂收購協議,將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對餓了么完成全資收購。
阿里方面表示,餓了么將保持獨立品牌、獨立運營,餓了么的所有合作伙伴及商家的權利都將得到一如既往的尊重。對于備受關注的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的去留問題,阿里已將其任命為餓了么董事長,并兼任阿里巴巴CEO張勇的新零售戰略特別助理,負責戰略決策支持。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王磊將出任餓了么CEO。
張勇對此表示,在創始人張旭豪先生和其團隊努力下,餓了么毫無疑問已是國內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佼佼者。從結緣到全面融合,源自大家對新零售的共同相信。未來,餓了么將依托阿里集團數字經濟生態的商業基礎設施,與阿里眾多業務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成為阿里新零售戰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過去一向以“主控力強”示人的年輕創業者張旭豪稱,這是包括阿里在內的廣大資本市場對餓了么的認可。成為阿里集團一員后,餓了么與整個生態的聯系會更加緊密,相互協作會更加高效,加入阿里生態,餓了么的發展平臺將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交易塵埃落定,高管去留也已敲定,剩下的核心問題就是餓了么將在阿里體系內扮演什么角色?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伴隨年初阿里本地生活領域的戰略規劃,餓了么的定位也逐漸清晰起來。
市場上,美團在本地生活領域合并大眾點評后站穩腳跟,并于近期將觸角強勢深入滴滴掌控的打車市場,表現出明顯的擴張態勢。年初,口碑從螞蟻金服劃歸至阿里巴巴旗下,向張勇匯報,同時確立了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務中的新零售思路。作為基礎設施能力的餓了么對這一戰略可謂“及時雨”。
阿里方面表示,此次收購完成后,阿里巴巴將以餐飲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的切入點,以餓了么作為本地生活服務最高頻應用之一的外賣服務,結合口碑以數據技術賦能線下餐飲商家的到店服務,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對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全新拓展。
此外,餓了么依托外賣服務形成的本地即時配送網絡將協同阿里新零售“三公里理想生活圈”、盒馬“半小時達”和24小時家庭救急服務、“天貓超市一小時達”、眾多一線品牌“線上下單門店發貨二小時達”等一起,成為支撐各種新零售場景的物流基礎設施。
盒馬CFO盛聰上周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盒馬在高峰時段會使用部分第三方配送資源。結合上周末盒馬宣布在京滬兩地推出24小時配送服務,說明盒馬對配送資源的需求旺盛,除了使用自營配送外,高峰期不排除借助點我達、餓了么蜂鳥的資源,特別是未來盒馬在渠道下沉到二三線城市的過程中。
也就是說,餓了么未來在阿里新零售體系內將扮演基礎設施的角色,業務也會更多元化。口碑正在用半成品食材加工的方式延伸餐廳的銷售范圍,這也需要配送團隊的資源。對于阿里的投資行為,淘寶總裁蔣凡對記者稱,“如果收購本身對阿里來說沒有整合價值,這個收購就沒有意義。”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隨著線下門店催生配送需求,擁有全國配送網的服務商也迎來價值重估,餓了么95億美元的身價也體現了這一點。美團外賣要給海瀾之家送貨;屈臣氏接入菜鳥網絡,利用點我達的配送員給周邊3公里用戶送貨;大潤發上線App送生鮮和快消品給周邊3公里用戶。第一財經記者從業內可靠消息源獲悉,菜鳥不久后將接入另一家重量級的線下獨立品牌商,利用合作伙伴(可能是點我達)為其配送。
這種現象不是中國個案。2月份,亞馬遜把WholeFoods超市接入兩小時配送服務PrimeNow中,這意味著亞馬遜要強勢介入為超市送貨的生意。WholeFoods原有的C端配送商Instacart的業務受到了影響,連原本劃給Instacart員工用于揀貨、打包的區域也被擠占壓縮了。Instacart由前亞馬遜物流高管創立,可以理解為“美國版的達達”。
但亞馬遜刺激了其他零售商,反倒讓Instacart成了搶手貨。Instacart接到了來自Costco、Kroger的在線配送大單,并將業務拓展到了加拿大。因為這些零售商不想坐等被亞馬遜搶走零售份額,轉型線上迫在眉睫。Instacart在2月份融到了2億美元E輪,這應該是它IPO前的最后一輪融資。其CFO說,2017年公司業務規模增長了160%,從30個市場拓展到200個。
從最初的盒馬,到后來的大潤發,再到屈臣氏、海瀾之家,經歷了從自營型新物種,到大賣場、集合店,再到獨立品牌商的過程。未來,那些在全國密集開設了線下門店的獨立品牌商(比如服裝連鎖、化妝品、母嬰等)將會觸發一種連鎖反應,陸續接入配送平臺,延伸銷售半徑。像餓了么這種具有地面資源的服務商被擅長線上的互聯網巨頭相中,并不奇怪。如果把餓了么的基礎設施價值放到整個生活服務新零售大盤中看,95億美元的價格就更好理解了。
責任編輯:李鋒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