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酒席文化變遷記:剎一剎西南地區的這種陋習

家鄉酒席文化變遷記:剎一剎西南地區的這種陋習
2018年02月22日 01:51 新浪綜合

  來源: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蔡江偉

  如果要列舉西南地區農村最常見的集體活動,擺酒一定可以排在前三。

  這種酒席尤以春節期間居多,主要是大家都有空,也方便挑個好日子。其他時間也有,但基本都是沒法挑日子的“白事”。

  最開始的時候,酒席要吃兩天,一個村子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參加,主家攤上這樣的事,會消耗不少積蓄。當然,按規矩,主人會在門口專門支一張桌子,貼上“禮尚往來”的標簽,客人送上一定數額的錢物,由專人清收并登記造冊。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這種酒席便成了籌集資金的重要方式,因為剔除酒席的成本,主人一般都會有盈余。比如,我和我哥上大學的首年學費,就是這樣眾籌出來的。

  漸漸地,事情就有點“跑偏”的跡象。因為各家條件情況有所差異,尤其是在人丁方面,子女多也就意味著婚嫁喜事多,老人多意味著白事多。時間一長,人丁少的開始感覺吃虧,因為自己做賓客的機會多,但當主家的機會少,資金無疑是凈流出。為了尋求平衡,便想一些花樣出來,刻意制造一些機會,比如小孩周歲、10歲生日,本來沒有擺酒的風俗,便硬給湊了上來;老人的壽辰,原本70歲、80歲才擺,現在60歲、50歲甚至40歲都會擺酒。再往后,甚至翻蓋屋頂、建個豬舍之類,都硬要慶祝一番。更由于鄰里之間互相攀比,酒席的頻率、檔次也逐步提高,“紅色炸彈”成了民眾一筆不小的負擔,勞民傷財卻又無可奈何。極端的時候,甚至一天就要趕好幾個“場子”,酒自然是吃不全的,但禮金覆蓋一定得全,否則便會得罪人,因為辦酒席的禮金總收入會在事后公開,并作為鄰里間攀比的籌碼。

  這幾年又有了一些新變化,因為農村人口越來越少,在鄉下辦席已經找不到足夠多的幫手,加上喜事往往需要一些設備,比如在鄉下就很難穿婚紗。漸漸地,酒席便轉移到了鎮上的酒樓,時間也從之前的兩天變成一頓。于是一些人又耍起“聰明”來——既然人不一定來但錢一定得來,那么專門挑一個人少的時候辦,能節約不少成本。于是原本習慣在春節辦的,改在農忙時辦;原本中午辦的,改成早上辦。至于別人的埋怨和議論,則不在重點考慮的范圍之內。

  酒席多了,質疑聲也越來越高,比如鋪張浪費,比如環境污染,只是大家陷在其中,雖然都知道這樣勞民傷財,但跟公地悲劇一樣,別人辦而我不辦,就很吃虧。前幾年政府也陸續出臺規定,要求嚴控酒席頻率,但收效總體不大,甚至還引發一些網絡大V的詰問,認為政府有過度行政的嫌疑。

  前一段時間,網上一條消息被熱議開來——原籍廣東的某人參加長三角地區同事的婚禮,便按自己家的風俗習慣僅包了100元的紅包。赴宴后發現酒菜非常豐盛,經人提醒后才知道禮金都是幾百起步,自己這100元遠遠不夠吃飯的成本,心里便有些惴惴不安。網上的評論則分成了兩大派,有說確實給太少的,但廣東網友卻認為實屬正常。我覺得,要剎一剎西南地區的這種陋習,廣東的經驗倒可以借鑒一番。

  但今年回家,居然就發現了新的變化。據說是政府下發了公文,除了婚喪嫁娶和70歲以上的壽辰外,凡是公職人員辦酒的一律降職;普通民眾違規辦酒的,低保、醫保、貧困補助之類暫停發放,未來3年找政府蓋章也免開尊口。大家都感慨終于過了一個干凈、悠閑的春節。當然,也有感到失落的,比如我小姨父是廚師,平時靠幫人辦酒席賺點錢,現在倒閑了下來。至于會不會影響消費?也可能會有點,比如三姨父殺豬的營生今年的就差了很多,豬肉價格跌了不說,還有點賣不動的跡象。要說起來,還為拉低物價做了點貢獻呢。

責任編輯:關海豐

酒席 白事 禮金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