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拼科創實力 多地籌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周芳
繼北京、上海、合肥的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后,哪個城市將躋身這一榜單?已有多地正在發力爭取。
第一財經記者從近日召開的武漢東湖高新區2018年度工作會議上獲悉,武漢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建設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除武漢以外,成都、南京、西安等城市亦在爭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科學中心第四城會是誰
截至2017年6月,全國共有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金字塔頂尖平臺,是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核心力量,且可有力推動依托區域的科技與經濟發展。
江蘇省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陳雯在去年10月發布的《關于全力爭取在南京設立國家科學中心的對策建議》中表示,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是集原創思想—技術開發—產品中試—市場推廣于一體的全鏈條式創新體系,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進而引發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和帶動新興產業成長,產生區域和城市創新的“連鎖效應”。
南京在力爭建設國家科學中心。為改變缺乏重大引領性原創成果和新興產業發展的源頭支撐的現狀,南京市提出創新發展“121”戰略,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打造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除了南京,科教實力居全國第三的武漢,亦在積極申報建設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武漢東湖高新區科創局有關負責人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武漢科教優勢明顯,擁有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雙一流”高校,國家級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多達30個,東湖高新區在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排位中,位居全國高新區前三位,這些都為武漢申報建設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上述負責人說,2018年,東湖高新區將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加強校企合作,促進華科大、武大等優質科研力量的集中集聚、集效集成;支持建設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湖北實驗室等機構和精密重力測量、生物醫學成像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武漢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早日獲批再添加分項。
此外,去年4月舉行的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在回答“建設什么樣的國家中心城市”時,同樣立下了建設全國重要科技中心的目標,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一號工程”,積極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科學中心帶動區域創新
事實上,國家科學中心在帶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大幅提升當地創新能力方面已有成功先例。
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同意批復安徽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后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國家實驗室及大科學裝置建設隨后全面按下“啟動鍵”。
其中,2017年6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投入實驗后僅半年,就完成三大科學目標:量子糾纏跨越“一步千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地星量子隱形傳態。3個月后,全球首個量子保密電話在合肥撥通,量子通信“京滬干線”正式開通,并與“墨子號”量子衛星地面站“接軌”,形成星地一體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落戶,還為合肥贏得與國內頂尖高校戰略合作的機會。例如,清華啟迪科學城、合肥北航科學城、哈工大機器人研究院等紛紛落地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協同創新平臺,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300多家等。
各地為何看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落地?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武漢、成都、西安、南京均處于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當中。以武漢為例,國家發改委要求武漢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這四大功能中,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將有利于提高武漢的整體科研水平,并以科技帶動產業發展,同時發揮輻射作用,強化支撐和承啟作用,以此帶動整個中部地區的轉型發展。”邵新宇說。
責任編輯:李堅 SF163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