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行路難(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2日 16:36 《財經》雜志 | |||||||||||||||||||||||||||||||||||||||||||||||||||||||||||||||||
誰會青睞中小企業? 在《財經》采訪到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三類銀行中,當問到“會不會因為貸款利率打開上限而更多地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時,得到的回答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否定的。
“這與銀行的經營思想、信貸政策、激勵機制、社會信用體系、利率雙軌制都有關系。”一家股份制銀行的信貸管理負責人解釋稱,目前幾乎所有的商業銀行在收益和安全之間,首先強調的都是規避風險。這有兩個根本原因:其一是貸款利率的下限沒有打開。如果下限打開,當銀行從目前搶奪激烈的無風險優質客戶身上獲利甚微時,銀行就會真正著手追逐那些高風險高收益的中小企業;其二仍然是存在著收益底線,即上存央行的利息收入。此項補貼政策不取消,商業銀行寧愿將存款上存至央行獲取利差較小的無風險收益,而不會去做風險貸款。 在當前條件下,各商業銀行制定的信貸政策和考核獎勵制度,仍然只集中于風險極低的少數優質客戶。比如每個銀行都有自己的授信指南,目標鎖定在幾個重要行業、重要企業身上,相應戰略基本雷同。因此即使信貸經理垂涎中小客戶,也無從施展其抱負。此外由于銀行對于貸款都采取集中審批的方式,以當前審貸委員會的人力,根本沒有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貸款的審批工作的能力。 激勵約束機制同樣并不配套。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一名部門經理說,目前銀行對分支機構的考核體系中,利息收入和壞賬是分開考核的,利息收入進入損益科目,而貸款損失進入壞賬。即使新發生的效益足以覆蓋新發生的信貸損失,上級也不會減輕對發生壞賬的責任處罰。 在這種激勵制度下,信貸人員自然沒有積極性對風險較高的中小企業上浮利率發放貸款。央行的調查數據證明了這一結論:在過去的貸款中,商業銀行多選擇利率下浮,少量上浮的貸款的上浮對風險較高的中小企業上浮。 在殷劍鋒看來,長鏈條的垂直管理架構,也是商業銀行另一重掣肘因素。可以想像,縣支行為一家小企業貸款,省分行的審貸委員會委員從何判斷其風險?殷認為,軟信息的不可傳遞性,使得垂直管理集中審貸的大銀行處在要么無法防范道德風險、要么完全放棄使用軟信息進行審貸判斷的兩難境地中。而貸款利率上限的放開,對于規模小、信息通暢的社區銀行的意義更為顯著。因此,應調整銀行結構,鼓勵發展社區銀行,盡快放開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上限限制。 從另一個角度看,盡管利率改革在邏輯上為商業銀行進行風險定價開拓了空間,但短時間內仍難有成效。當前國內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客戶違約風險,其風險定價必需的兩個指標——違約率和違約后的回收率的計算,都需要大量歷史數據。但目前商業銀行還很難做到這一點,尤其是一些小銀行,成立以來剛經歷過一個經濟周期,積累的數據還少得可憐。 另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結構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不像發達國家那樣較長時期擁有類似經濟環境。因此,即使積累了一定的歷史數據,對揭示未來的風險狀況,也沒有很高的參照價值。 相關專題: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