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志封面文章:入世三年得失之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9日 15:13 《財經》雜志 | ||||||||||||||||||||||||||||||||||||||||||||||||||||||||||||||||
“三年過渡期”結束在即,中國對世界的開放承諾究竟履行得如何?在開放的壓力之下,國內各行業內部的改革進展是否理想? 編者前言: 開放和改革是中國入世的兩大主題。
從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世貿組織)算起,中國入世將進入第四年。當年中國的承諾遵循著逐步開放原則,多數行業的放開在三年或五年內兌現。今年12月11日,正是 “三年過渡期”的一個節點。 根據入世條款,中國決定在三年內全面或部分開放的行業,包括銀行、保險、電信、分銷零售、證券、鐵路公路運輸、旅游、建筑、音像業和教育業。這些既定開放的行業是否忠實履行了相關的承諾,實際開放的程度如何,沖擊到底有多大?入世對于這些行業帶來了怎樣的影響與變化?行業改革的進展如何? 《財經》對行業的開放度及現狀進行了分類調查,對其中最富于爭議的熱點行業給予特殊關注。現狀顯示,中國基本上履行了入世承諾,相關法律條文的修改完善工作均按時間表配套進行。然而,除了零售、音像等少數領域,大多數行業的開放在時間表上都是“從前不從后”,站住了三年最后期限,鮮有提前開門者。 由于開放進度不一,改革進展有異,既定開放的行業三年來走出了不同的軌跡。 證券行業對外承諾的開放程度有限,入世后壓力不大,行業改革基本沒有啟動,業內爭論的焦點在于“未來是否開放”。 石油、保險和銀行在三年過渡期之后,將承受較大壓力。目前,三個行業的改革均在進行中。保險已對內資放開,石油業形成三寡頭局面,銀行業重組改制終于起步。但總體而言,行業變革較慢,“過而不渡”明顯,改革有待在未來兩年中提速。 汽車和農業是關稅降低后受沖擊最大的兩個行業,但由于關稅逐年減讓,未來影響不大。特別是汽車行業,對內對外的實際開放程度很高,資本進入在過去三年中相當活躍。 零售、傳媒和音像均屬主動提前開放的行業。零售業從入世之前已開始對內資與外資開放,實際開放進程快于入世時間表,目前已形成國有、民營和外資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傳媒音像雖在談判中承諾開放程度有限,現已走在當年承諾的前面,國內外資本相繼進入,局面火熱。 鐵路與公路運輸的狀況相當復雜:鐵路行業在入世中承諾了大幅開放,現實的引資需求也相當強烈,然而由于行業仍屬政企合一,整體改革啟動遲緩,國內外資本均倚門而望,未有大步前行者。直到目前,中國仍未有一條外資參股的合資鐵路。而公路采用項目融資方式,開放較早,融資前景看好,卻因公路運輸服務業市場遠未規范,外資進入亦小心翼翼。 旅游與建筑的開放,顯示了某種表里不一的特征,門看似已開,而關鍵業務和環節障礙凸顯,加之行業主體太散,競爭激烈無序,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外資進入亦是步履維艱。 時至三年,中國入世走了多遠?人們觀念的變化已經清晰可見。但《財經》調查顯示,行業的真實開放度恰與改革進展成正比,很有些行業已經悄然進入發展快車道,而“重點行業”享“保護期”之蔭庇,所以沖擊有限,改革也相對緩慢。 如果入世的目的就是以開放促改革,如果中國真的愿意全面融入世界,未來兩年,我們需要更大的壓力,也期待更多的改革與開放的自覺。 本調查由本刊記者張帆、康偉平、張小彩、何禹欣、石東、李箐、唐錚,本刊實習記者李緯娜、葉逗逗聯合完成 保險業:開放首當其沖 一位熟知WTO談判的保險業內人士回憶道,在中國入世談判過程中,保險業“出人意料”地成為美國特別是歐盟與中國討價還價的重要籌碼。 盡管屬于中國金融服務業開放力度最大的行業,入世后,壽險業還是受到了“特別關照”——包括只允許外國壽險公司以設立合資公司的形式進入中國,且外資股比不能超過五成。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教授認為,這一規定意在提高門檻,但實際效果可能并非如此。 入世初期,外資主要選擇與國內保險公司合作,但由于中外雙方50%的同比例股權,加之都對業務有發言權,因此摩擦不斷,業務也乏善可陳。于是,外資很快將目光投向中國其他領域的強勢企業。如2002年9月成立的中法人壽,即由法國國家人壽牽手中國國家郵政總局。 類似的合資壽險公司還有中石油與意大利忠利保險公司成立的中意人壽等等。 郝演蘇指出,外資保險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目前只有不到5%,短期內不會有太大威脅,但團險業務競爭加劇確應引起重視。根據WTO的承諾,入世三年后,中國將允許外國壽險公司向中國公民和外國公民提供健康險、團體險和養老金/年金險服務。 保險業全面放開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取消地域限制。入世后,中國允許外資保險公司(包括壽險和非壽險)在上海、廣州、大連、深圳、佛山五個城市開展業務;兩年后,外資保險可以踏進的城市擴展到包括北京、成都、重慶等15個城市。而今年12月11日后,地域限制將取消,外資保險的足跡將可遍布中國的每一個角落。2004年初開始,幾乎每個月外資保險都有新開的分支機構成立。 在時刻準備著“與狼共舞”的三年,中國保險業也在加快制度和市場主體建設的步伐。首先是監管上加快與國際標準的接軌,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立了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的監管原則;其次,加快幾大保險公司巨頭改制上市,增強公司的償付能力;第三,積極培育國內市場主體,今年上半年保監會新批設了18家各類中資保險公司。 銀行業:風險二零零六 據中國銀監會官員介紹,中國加入WTO以來,已按時兌現了銀行業各項開放措施。入世時就已全面放開外匯業務:2003年12月,將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的客戶對象擴大到中資企業;目前有13個城市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批準了大眾、通用、福特和豐田等四家汽車金融公司在國內從事汽車金融業務。 今年12月,中國還將開放北京、昆明和廈門三個城市的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使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達到16個;2005年底將開放西安、沈陽、寧波、汕頭四個城市;2006年底將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同時開放中國居民個人人民幣業務。 屆時,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范圍和領域將與中資銀行完全一樣。銀監會主席劉明康2004年指出: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在開放改革中必將達到互惠雙贏。 在原定的承諾外,還有幾項額外的開放措施:第一,將單個外資參股中資銀行的比例從15%提高到20%,目前已有六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獲準境外投資者參股;第二,減少外資銀行分行營運資金的檔次和數量要求;第三,允許外資銀行從事衍生品業務;第四,允許外資銀行從事保險公司外匯資金境外運用的托管業務。 這些超出最初承諾的內容,是在開放過程中根據業務需要開放的,受到了外資銀行的歡迎。 一些年輕的金融專家仍然把2006年看成是中國金融業的一個“坎”——屆時,中國將全面向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如果國有商業銀行現有的一些問題不解決,是否會出現大規模的“存款搬家”并引發系統性危機,令人擔心。 也許正是在此背景下,2003年底,以450億美元注資為標志,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啟動了全面改革。 汽車業:鑲著金邊的烏云 在一個合資品牌主宰90%市場份額、空前放開的行業,比較三年以前和兩年以后,什么是入世最大的得失? 中汽協在回顧2002年行業形勢時曾寫道:“加入WTO的第一年……產銷形勢大大出乎行業內外的預料,產銷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以創十年來最高紀錄的幅度增加”。但有兩個尖銳問題——自主開發能力依然缺失,外資開始向服務貿易領域滲透。 入世后第一年,中國的汽車市場開始“井噴”行情,全年銷售汽車325萬輛,同比增長37%;第二年,銷售汽車439萬輛,同比增長34%;同期,轎車銷量增長分別達到56%與75%!2003年,中國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生產國,幾乎所有跨國巨頭均以合資方式進入中國。 “井噴”行情的一個最重要原因,來自入世對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承諾。對汽車業來說,后者主要指進口配額和配額許可證。 在種種預期下,國產車率先發動價格和新產品戰略,希望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到底線前最大程度占領市場。據統計,2002、2003兩年間,轎車產品價格整體下降了20%-30%,僅去年一年,新款轎車推出便超過30種。私人購車逐漸成為汽車消費的主流。 但是,市場化的主動應對背后,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合資企業。入世之日,對合資汽車“投產即需達到40%國產化率”的門檻隨即取消,過去兩年,成為外資最急于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的時期。大量整車以CKD/SKD方式在國內火速組裝下線,享受零部件的進口稅率——過去外資需要轉讓技術以換取市場的動力已不存在。由此,發展本土自主汽車品牌的環境愈加險惡。 入世后,政府即推出了一些隱性的稅收政策,以彌補取消國產化率對國產車造成的真空。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海關總署針對入世后汽車關稅的削減情況,以及汽車零部件暫定優惠率的政策執行情況,于2002年(27種零部件)和2003年(12種)分別公布實施了國產化難度相對較大的零部件暫定最惠國稅率優惠政策。上述措施使政府擁有了更多手段調節企業行為。 中國入世承諾對外資全面開放汽車分銷,外資可不通過中介代理商,直接從事汽車及相關產品的進出口及國內營銷,并可進入批發零售、售后服務、維護保養和運輸等與分銷相關的整個服務領域。 有專家認為,服務貿易承諾目前弊端已非常明顯。“我們在服務貿易方面的承諾實際是打壓了自主品牌的發展。”一位接近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的學者說,“未來的效果將是致命的。” 這位不愿具名人士指出,目前外資在合資企業中已經控制了研發環節,現在正進入對采購體系的控制;接下來外資的目標就是營銷網絡——產品生成的全部周期可能將全部掌握在外資手中。“目前至關重要的,是進口品牌和國產品牌是分還是合的問題。”他指出。 電信業:外資進入不如預期 電信業由于牽涉巨大的行業利潤和國家信息安全,在入世談判中是中國緊守的一塊陣地。 中國入世對電信行業所作出的有保護傾向的承諾始終頗具爭議。時至今日,仍有兩種聲音針鋒相對。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闞凱力認為,“中國電信發展已很強大,入世談判時對電信行業的保護,現在看來完全沒有必要;既不利于電信業的成長,也使國家不得不為此在其他行業作出讓步。” 持相反觀點者則認為,過去三年的保護期,為中國企業苦練內功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中國正在如期履行開放承諾,但外資進入中國電信業遠不如預期的踴躍。資深電信顧問王克瑞(Craig Watts)認為:“加入WTO對中國電信業來說更像一個口號,目前最大的意義是刺激國內從業人員要有開放意識,并未對吸引外資有太大的現實意義。” 外資在中國最早涉足的領域是互聯網,現在主要項目也都集中于電信增值業務。韓國SK與聯通合資的聯通時科,是中國首家經營增值電信業務的合資企業,此外還有中信21世紀旗下的鴻聯九五。目前十余家企業尚在申請中。 基礎電信方面,英國沃達豐2002年買下中國移動香港上市公司部分股份,并稱要在五年內力爭控股20%。 信息產業部電信產業研究所所長陳金橋分析,外資并未如其他行業般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其中有電信行業特點的問題,也和跨國投資者包括運營公司、風險投資者對中國電信業的態度有關。 如法國電信、AT&T、沃達豐等跨國公司,對規模較小的增值業務興趣有限。但直到今年年底,他們才有可能進入中國的基礎業務,市場反應需要一段時間。根據承諾,今年將開放國內及國際基礎電信業務:允許在廣州和北京設立中外合資企業,沒有數量限制,并在上述城市內或城市間提供服務,外資比例不超過25% 國內的配套法律法規對外商進入的形式也有所規定。根據2001年頒布的《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外資進入電信行業必須采用中外合資的形式。而從國內競爭格局看,基礎業務必須有基礎設施,可供外商選擇的合作伙伴數量有限。 相比外商進入的緩慢腳步,中國電信業則在入世前后經歷了多層次的變革。重組后的中國電信2002年在香港和美國上市;中國聯通于2003年底回購九省業務,核心資產全面上市;中國移動今年實現整體上市;中國網通也于今年11月中旬于美國、香港兩地上市。至此,中國的四家主要電信運營商已全部實現海外上市。 電信監管方面的改革也不曾停頓。2004年7月,《電信法》第三稿已上交到國務院法制辦,有望于明年出臺。“未來這兩年,外國公司還會觀察,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但他們最關心的就是互聯網和移動,這兩個領域始終增長最快。”陳金橋說。 石化業:沖擊正式降臨 在已經過去的三年里,按照中國入世承諾,中國原油的進口關稅由入世前16元/噸改為入世后的零,汽油由9%降至5%,潤滑油由9%降至6%,燃料油由8%降至6%,液化石油氣由6%降至5%。 2004年1月1日,成品油國營貿易進口取消配額管理,改為自動許可管理;4月,又逐步開放了由國家控制的石油進口貿易市場,新批了10家原油進口貿易機構,其中五家為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下屬單位,另五家為獨立貿易商。 到了8月底,15家非國有貿易企業取得原油成品油進口資格。民營石油企業可直接在國外進口原油和成品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三大集團進口的壟斷特權。 但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研究部曹曉曦認為,過去三年,中國的石油化工行業并沒有感覺到太大的入世沖擊,原因在于外資最主要的競爭體現在成品油零售和批發環節。 “化工領域入世前已放開配額限制。入世后,由于國內需求增長迅速,中國石化企業的產品銷售依舊順暢。” 整體而言,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認為,中國的石油企業未能充分利用三年的保護期為入世做準備,三年中忙于高漲的油價,忙于擴大地盤,經營質量、企業內部的運行機制卻未見根本改觀。 “現在是錢多氣壯,本來有機會解決很多歷史遺留問題,但是求穩為主,這就是沒有逼到頭上,沒有人會主動地去改革。” 隨著12月11日入世三年到來,外資對中國石油化工行業的真正沖擊正在降臨。從這一天起,中國將開放成品油零售市場,意味著外資石油企業可以獨資在中國進行成品油零售。 就在這一天的前夜,外資石油企業與中國本土石油企業在零售市場集中上演了合資大戲: 10月9日,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與中國中化在北京簽署關于合資興建加油站的協議書;11月4日,英國BP集團與中國石化的合資公司——中石化碧辟(浙江)石油有限公司揭牌;11月18日,英國BP集團與中國石油合資組建的“中油碧辟石油有限公司”也在廣州宣告成立。 對BP、美孚這樣的跨國公司來說,既然零售市場即將開放,為什么急于大規模展開合資? 原因有二:其一,大部分合資意向在兩年前就已達成,是國際石油業巨頭在購買兩大石油公司股票時的附加條款,如今只不過是履約; 其二,中國成品油市場開放的只是零售部分,批發環節要再過兩年。也就是說,雖然外資興建了加油站,但還要到中石油、中石化去批發成品油。而成立合資公司,則有助于外資石油企業直接拿到長期供油合同,有利于其零售終端的發展。 證券業:推遲開放的代價 “在入世議定書上,關于證券市場的條款很少,開放的范圍也非常謹慎。”中國證監會國際部一位人士說。該部門負責2001年世貿談判中有關證券市場的部分,“因為內容少,當時沒有人參加最終的談判。” 三年來,中國已先后向境外機構開放了基金管理業務、證券承銷業務、投資A股的QFII制度、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以及引進外資改組國有企業等等。 目前已有11家境外機構獲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外資購并上市公司也全面“開閘”。 按照中國入世承諾,在協議簽署后三年內,允許外國服務提供者設立合資公司,從事國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外資持股比例最高可達33%;截至2004年12月11日,外資持股比例可增至49%。 三年內還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資證券公司,外資擁有不超過三分之一的少數股權,合資公司可從事(不通過中方中介)A股的承銷、B股和H股及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以及交易、基金的發起。 中國證監會先后批準了13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并將于2004年12月11日正式受理外資持股比例達到49%的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設立申請。 合資證券公司的進展則緩慢很多,迄今僅有湘財證券與法國里昂證券合資設立的華歐國際證券公司、長江證券與法國巴黎百富勤合資設立的長江百富勤證券公司,外方持股比例均為33%。中國證券業協會副會長林義相認為,進展緩慢原因有二:對外資而言,合資證券公司能開展的業務吸引力不大;對國內證券公司而言,新組建的合資公司可能與他們原有業務發生沖突。證券業的開放遠遠落后于保險和銀行業,很大程度上出于對證券市場開放的恐懼,證券市場開放意味著人民幣的自由兌換,而證券業的放開則僅僅是引入新的市場主體。然而兩者的混淆大大地延緩了改革的步伐。 根據入世議定書的要求,證券監管部門從2002年起先后出臺和修改了很多法規政策,包括向境外證券機構開放基金管理業務、證券承銷業務、投資A股的QFII制度、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以及引進外資改組國有企業等。 “我們會根據證券市場的發展情況隨時調整對外開放的政策,在下一輪多哈談判中會有所體現。”中國證監會國際部的人士這樣表示。 相關鏈接 相關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