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春節期間花錢如流水背后推手到底是誰
中國證券報
老百姓喜歡在春節期間“大手大腳”地花錢,甚至越貴越買;各類消費品紛紛應聲大幅漲價,依舊需求不減;而花錢如流水的人們面對只有幾元錢的微信紅包,卻是搶得熱火朝天。這些現象,背后的經濟學原理是什么呢?
越貴越買:揮霍性消費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平時舍不得買的奢侈品,在春節期間的購買欲望陡然上升。“揮霍性消費”是其中的一個心理誘因。平常在努力工作、認真攢錢中壓抑著自己的消費欲望,在逢年過節的喜慶環境里,大家也有了放松和犒勞自己的沖動,“偶爾揮霍一把”作為對自己的補償。
“炫耀性消費”是另一誘因。消費者對于高價奢侈品的需求,更多不是追求其物質價值和使用價值,而是為了獲得社會心理上的滿足。這些價高、質優的產品可以起到對周圍人炫耀的效果,價格越高越能展現購買者的財力、品位,所以與常規的向下需求曲線不同,這些具有身份象征的商品的需求與價格是正相關的。而該趨勢會因節日中增加的團聚場合更加放大化。
漲價潮:供給與需求的博弈
消費者似乎對春節期間的“漲價潮”司空見慣了,它們為何可以在春節期間“肆無忌憚”地漲價?其實是供需在起作用。大家都要“回家過年”,繼續堅守工作的人數減少,商品和服務的市場供給都大幅降低。另外從需求角度來看,中國延續下來的傳統就是要在春節享受“物質盛宴”,穿新、吃好、玩爽,春節期間一定要與家人共同享受最好的東西,所以春節期間消費者需求的價格彈性是非常小的。經濟學模型顯示,對于需求彈性小的商品,廠家提價可以增加利潤,反之亦然。
花式搶紅包:“心理賬戶”在作祟
那些平日患有“起床困難癥”的年輕人,一邊買著上萬元的奢侈品,一邊卻起早貪黑、手機不離身地只為搶群里幾十塊、幾塊的紅包。幾塊錢的紅包,與幾千元的奢侈品,本質上代表的都是資產,為何消費者對待兩者的心態有如此大的差異?對此,行為金融學中有一種叫作“心理賬戶”的說法,即消費者往往在腦海中,將不同的收入和支出放入不同的“心理賬戶”,這些賬戶相互割裂和獨立,專款專用,而不是像會計那樣,把所有的收支放在一個賬戶中統一核算。
(興全基金 陸申旸 蔣寒盡)
責任編輯:楊希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