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在投資者心中一直被視為存款的替代品,具有穩健的特性,而“求穩”的固定收益理財產品也一直是銀行理財公司主要的發力點。
最近,界面新聞記者發現,招銀理財、平安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開始不再局限于固收理財,而是將宣傳的重點放在了固收+、混合以及權益理財產品之上。
資金流向固收+及含權產品
一攬子增量政策以來,市場上的資金流向已經發生變化。
民銀研究的數據統計發現一攬子增量政策以來,現管類增長偏弱、固收類基本平穩、混合類增長偏強、權益類波動較大。
截至11月17日,現管類規模超額變化持續負值,固收類產品在經歷超額流出后出現小幅回流,但累計仍流出0.05萬億元。但混合類和權益類產品則均經歷了資金流入。
除了資金的反向變化,一攬子增量政策以來,理財產品收益強弱分化明顯,混合類、權益類理財產品收益率開始超過固收類,固收+類收益率開始超過純固收類。
民銀研究分析指出,“價”的強弱變化進一步通過比價效應強化“量”的強弱變化。隨著市場風格切換,固收類與權益類產品的比價效應,或不含權固收與含權固收類的比價效應,使得現管類、純固收類產品表現偏弱,階段性贖回壓力更大。本輪增量政策,帶動權益慢牛預期升溫,比價效應繼續發揮作用,帶動不含權類產品資金流向含權類產品。
非純債資產配置不只“權益”
監管規定,客戶在購買R4及以上風險級別的理財必須臨柜面簽。有理財公司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這一規定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投資者的購買行為,要求面簽的原因還是在于權益類理財產品的高風險屬性。
權益類產品在市場規模上對市場的波動更為敏感,此次一攬子增量政策以來,權益類理財產品規模快速擴大,但伴隨著權益市場的回調,已回吐此前的超額增長規模。
一位理財公司投研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市場上的投資者對于權益類理財的態度仍然比較謹慎,作為理財公司還是要考慮到投資者的需求。未來看銀行理財創造收益會逐漸轉向非純債資產,非純債資產現在也不局限于權益類資產。
多資產策略也是銀行理財的優勢所在。相對于公募基金,銀行理財投資范圍更廣,具體來看,可以投向非標資產、衍生品、商品,以及一些專戶,從而借助多資產策略優勢實現絕對收益。除了資產上的多樣化,策略上也可以做出差異,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策略包括價值策略、紅利策略、量化策略、期權策略、黃金策略等。
除了收益上的優勢,多資產策略理財產品費率也更高,一舉多得。
理財市場產品格局或迎變革
民銀研究在研報中指出,贖回潮以來,“低波、穩健”經營模式逐漸成為主流,但這僅是凈值化轉型和去剛兌過程中,穩負債導向下的次優選擇。當權益市場走強,投資者博弈收益性的需求增加時,理財將不得不在“高收益、低波動、穩負債”的不可能三角中進行抉擇,此時“低波、穩健”模式效果或有所減弱。
趨勢上看,一攬子增量政策盡管在短期內導致了理財在總量上“量、價”承壓,但這或是理財向更加多元化的大類資產配置方向轉型的契機,或導致中長期內理財產品端和資產端迎來調整。具體而言,從產品端來看,混合類產品規模有望觸底回升,固收+類產品規模延續強勁增長,預計帶動含權占比持續上升。
“國九條”的發布意在加大上市公司分紅,重視市值管理,提升盈利質量,這使得權益資產特征與銀行理財資產要求匹配度增強。對于理財資金具體入市方式上,國信證券金融團隊判斷包括直接投資、委外投資、指數投資三種類型。其中指數投資因其成本低廉、資金容納量大等優勢,或成為未來主要的理財入市途徑。
對于接下來資金入市可能帶來的具體變化,中信建投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馬鯤鵬預計,混合類產品和權益類產品的規模數量都將顯著提高,假如2025年理財規模增加5萬億元,其中固收類產品增加3萬億元/2萬億元、混合類產品增加1萬億元/1.8萬億元,權益類產品增加0.6萬億元/1.3萬億元。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