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償二代”二期大限將至 險企年內發債補血超千億

“償二代”二期大限將至 險企年內發債補血超千億
2024年12月13日 20:12 市場資訊

  來源:A智慧保

  “償二代”二期全面實行進入倒計時!

  面對更嚴格的監管制度,險企資本“補血”的需求大幅提升,發債補充成本日漸成為行業的“基本操作”。

  “A智慧保”根據中國貨幣網及公開信息整理,今年至少已有14家險企發債補充資本,債券發行規模已經超千億元,其中有5家發行了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即永續債)。年內債券發行規模最高的為行業“老大哥”中國人壽,發行規模達350億元,且通過債券通吸引了境外投資者投資。

  從今年險企發債情況來看,大致呈現以下特點:出于“補血”需要,保險公司資本補充債券的發行規模維持高位,永續債持續擴容;融資成本減少,債券發行的票面利率較前幾年有所降低;債券的國際化程度更高,通過債券通吸引境外投資者參與等。

  PART 01

  永續債持續擴容

  國壽借助“債券通”吸引境外投資者

  行業走向高質量的發展過程中,嚴監管不可避免。

  對于險企來說,一方面,需要在滿足監管框架和規則下開展業務;另一方面,則是從源頭夯實資本能力,以支撐業務拓展。

  從“A智慧保”整理的數據來看,截至目前,中國人壽、平安人壽、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新華人壽、平安財險5家險企今年資本補充債的發行規模超百億元,分別為350億元、150億元、120億元、100億元、100億元。

  資本補充債發行規模在50億元至100億元間的有泰康人壽、中國太平洋保險、中華聯合財產保險3家險企,分別為90億元、80億元、60億元。

  此外,利安人壽、太平財險、中英人壽、中銀三星人壽、中郵人壽、華泰人壽資本補充債的發行規模分別為30億元、30億元、30億元、18億元、9億元、8億元。

  從票面利率來看,今年險企資本補充債的發行票面利率最低為2.15%,最高為2.9%。相較于前些年,今年險企發債的融資成本明顯變低,如在2019年保險資本補充債券的發行平均票面利率高達5.3%。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壽350億元資本補充債利用了“債券通”渠道發行。境外投資者通過“債券通”中的“北向通”參與本次資本補充債券認購,所涉及的登記、托管、清算、結算、資金匯兌匯付等具體安排需遵循人民銀行發布的《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險企的永續債發行還在持續擴容。去年9月1日,泰康人壽擬發行不超過200億元永續債的申請獲得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復,標志著險企永續債發行“破冰”。今年,平安人壽、中國太平洋人壽、泰康人壽、中英人壽和中郵人壽分別發行150億元、80億元、90億元、30億元、9億元永續債。

  華創證券分析師周冠南認為,保險永續債與保險資本補充債均屬于保險公司發行的資本補充工具,用于滿足資本補充需求,提升險企償付能力。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保險永續債和資本補充債在補充資本類別、規模擴張上限、發行期限、發行主體、減記和轉股條款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PART 02

  “償二代”二期大限將至

  險企償付能力面臨“大考”

  自2022年一季度以來,保險業全面實施“償二代”二期監管規則。

  根據要求,2022年至2024年為“償二代”二期工程實行的過渡期,允許受影響較大的保險公司在部分監管規則上分步到位,最晚于2025年起全面執行到位。

  “償二代”二期規則加強了資本認定標準,對實際資本進行分級,并新增了交易對手、大類資產及房地產集中度風險的最低資本要求等。自實施以來,保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出現了普遍下降。

  不僅如此,由于近兩年保險業步入高質量轉型深水區,疊加資本市場行情震蕩,部分險企經營利潤受挫,致使其償付能力充足率接連下滑。

  從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來看,2021年末保險業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2.1%,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19.7%。

  眼看著“償二代”二期過渡期即將結束,從行業來看,不同類型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差異顯著,但相較于2021年末“全線走低”。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7.4%,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35.1%。其中,財產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31.8%、188.9%、262.7%;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03.9%、119.5%、230.1%。

  相較于財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人身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明顯偏低,這一現象并非偶然。相較于財險領域,人身險公司面臨的利差損風險更為嚴重,加之產品結構、市場環境、監管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其償付能力普遍承壓。

  “‘償二代’二期下實際資本認定更為嚴格,保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普遍承壓;最低資本結構優化,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也面臨一定壓力。保險主要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兩大方式補充資本,受制于壽險行業轉型壓力近幾年行業增長承壓,不利于權益資產定價和獲取回報,保險公司通過股權融資補充資本的難度較大;相比之下債權融資具有約束少、發行周期短、發行成本低等優勢,監管政策放開背景下預計債權融資需求大幅提升。”國泰君安非銀劉欣琦團隊研報指出。

  PART 03

  嚴監管之下

  保險資本補充債遇發行大年

  2015年7月,中國平安財險發行了歷史上第一只保險資本補充債券“15平安財險”。

  彼時,根據發行情況公告,“15平安財險”實際發行總額50億元,票面利率4.79%,債券期限為10年,并且在第5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和利率跳升機制。隨后兩年內,泰康人壽、華夏人壽等保險公司接連發行了10余只保險資本補充債,迎來了第一輪險企資本補充債發行高峰。

  從近幾年發行情況來看,2020年和2023年均為保險資本補充債的發行大年,分別發行了21只、16只保險資本債。

  短短幾年內,我國保險行業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已由最初的“償一代”演變為當前的“償二代”二期。

  緊接著,2023年保險行業迎來了“報行合一”政策。如果說“償二代”二期是讓整個行業的償付能力“壓力山大”,那“報行合一”無疑讓中小險企在償付能力上“雪上加霜”。

  2023年8月,《關于規范銀行代理渠道保險產品的通知》下發,直指銀保渠道傭金費用要嚴格“報行合一”。所謂“報行合一”,是指保險公司給監管報送的產品定價假設,要和實際經營中的情況保持一致,不能私下搞“小動作”。

  在“報行合一”下,銀保渠道被推上風口浪尖,不少保險公司暫停了和銀行的代理合作。“報行合一”的監管要求下,靠追加費用來拿下規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對于大型險企來說,保費業績還有個險渠道來支撐,但是對于中小險企來說,砍掉銀保渠道可謂痛徹心扉。

  財通證券固收研報指出,大型險企受“報行合一”政策影響有限,更多關注中小險企的潛在償付風險。大型險企得益于規模效應,成本比較固定,實際費用與上報監管的差距并不大,而相比之下小型民營險企迫于激烈的市場競爭,更多以優惠條件吸引顧客,在產品上的定價較為激進,受政策影響更大,因此中小險企資本補充債的潛在償付風險或值得關注。

  總體而言,險企發債“忙”的背后,折射的是嚴監管政策下的償付壓力。資本補充債券的發行有助于保險公司提升償付能力,促進業務穩健發展。但是,“補血”是一方面,險企也亟待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如加強投研,平衡好資產端、負債端,創新產品和服務,提高經營管理能力等。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12-20 天和磁材 603072 --
  • 12-19 國貨航 001391 --
  • 12-13 中力股份 603194 20.32
  • 12-10 林泰新材 920106 19.82
  • 12-09 博科測試 301598 38.46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