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慧 實習生劉龍珠 北京、長沙報道
從社區養老,到社區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市場正在發生新變化。
2023年底,關于社區居家養老的政策和標準陸續出臺。從民政部10月發布的《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基本規范》,到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都在強調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的養老服務功能,以及進一步推動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的專業化發展。
2024年1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發展銀發經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既利當前又惠長遠。要切實履行政府保基本、兜底線職責,加強老年人基本民生保障,增加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要運用好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各類經營主體和社會組織作用,更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共同促進銀發經濟發展壯大。要持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重點解決好老年人居家養老、就醫用藥、康養照護等急難愁盼問題,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各地社區養老機構發現,國內的社區居家養老處在起步和摸索階段,由于老人普遍缺少消費意愿,政府主導的傳統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閑置率高,主要問題是“重設施輕服務”,傳統的社區養老模式,正在被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綜合性照護中心取代。
同時,居家上門服務需要更專業和細分的服務,對居家養老護理員及護士的培訓與證照考核有一定要求,這對服務機構的運營能力也提出了更大的考驗。
從目前采訪的情況來看,和社區養老服務相關的市場主體普遍反映,目前存在毛利低和高度依賴政府補貼的特點,規模化和市場化程度不高,運營的可持續性和盈利模式還在探索中,企業期待更多的養老服務政策開放空間。
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閑置率高
2023年12月28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長沙市岳麓區的咸嘉新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看到,照料中心設置了圖書室、舞蹈室、棋牌室等文化娛樂場所,健身器材等硬件設施配置齊全,血壓儀等醫療設備一應俱全。
社區里的一位老人告訴記者,照料中心主要為文娛活動提供場地,除此之外使用頻率不高;同時也會提供一些理療服務,但是愿意購買的老人不多。
咸嘉新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屬于長沙市探索居家社區養老的新模式,由長沙市民政局主辦,占地400多平方米,主要為周邊社區的老人提供養老服務。目前,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正逐漸在長沙市全面普及。
社區居家養老是目前比較主流的一種養老模式,根據民政部2023年10月發布的《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社區綜合服務機構和設施59.1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4.7萬個。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100%,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84.6%。
在中部城市做過4個月社區居家養老市場主體調查的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博士李玉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很多省會城市都在建設社區嵌入式設施,目前在建設社區嵌入式的養老服務設施都標準很高,但對社區老人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李玉霞曾經去過的一個網點,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只有政府來檢查的時候才開門,平時都是閑置的。
除了中部城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河北省固安縣的京南·固安高新區人大聯絡站站長董素君,固安于2020年開始布局社區養老,固安第一家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由民政部門牽頭,當地的物業公司負責運營。目前固安縣每個社區都配置了至少一家日間照料服務站,統一采取項目承接+政府購買的模式。
據董素君介紹,固安縣的社區養老機構是惠民性質的,收費標準很低,主要提供上門照料、日間托管照料和全托三種形式的服務。對于社區養老機構的需求量,董素君表示,固安的社區養老才剛剛起步,目前的需求量不大,主要原因是多數老人對社區居家養老缺乏了解,對上門服務缺乏信任,他們更多地把日間照料中心站當作文化休閑場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到,類似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日間照料中心,經營情況差別較大。李玉霞在調研中還發現,地方政府在檢查考核時,相對難量化養老服務考核,更傾向于標準化服務設施建設的檢查。這也是很多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重設施和輕服務”原因之一。
社區養老機構探索上門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社區養老模式,在實踐中正在向社區居家養老方向轉型,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務,已是社區養老一項重要工作。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傳統的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的概念,在實踐中的界限已經很模糊。
以北京為例,2008年,北京市提出“9064”養老服務模式,即90%老年人居家養老,6%老年人社區養老,4%老年人機構養老。2022年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調查數據顯示,99%以上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只有不到1%的老人選擇機構養老。
“由于社區養老本質上還是居家養老,所以我們的工作重心逐步轉向居家養老。”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郭漢橋在2023年對媒體表示。
不僅僅是北京,國家衛健委2021年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90%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提供居家養老的上門服務,相對傳統的社區養老驛站來說,針對不同類型的服務有更精細化的要求,包括專業員工培訓和對服務的管理監督機制,都有一定的運營門檻。并不是搭建好場地基礎設施,這些服務就可以馬上提供的。
福壽康品牌負責人梁博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未來的養老模式一定涵蓋大量的居家上門服務需求,不會只局限在社區服務中心和養老機構。但居家上門服務對居家養老護理員及護士的培訓與證照考核有一定要求,不是所有的養老驛站短時間內都能滿足居家上門的服務要求。
福壽康是一家位于上海的醫療養老照護集團,在2014年作為居家養老服務提供商參與上海市長護險試點。對于養老服務市場的需求,梁博文表示,目前居家養老的服務需求正在增加。在梁博文看來,目前長護險在全國范圍已有大面積的試點,尤其是醫保的介入,可以幫助大量原本無法負擔相關照護費用的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更好的居家養老。
據介紹,2019年福壽康集團已經初步實現盈利,盡管受到疫情影響,居家上門服務業務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在過去的一年里,公司相關業務已經穩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養老行業平均毛利率在10%到15%之間,其實很多小型公司有商業化的履約能力,但是受制于當前養老消費觀念,市場利潤空間并不太大。”梁博文表示,從中長線來看,這肯定是一個藍海市場。
如何可持續運營?
國家層面關于社區居家養老的政策正在完善。
一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在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方面,要改變過去“把場地設施的建設和購置放在第一位”的路徑依賴,要將后期的可持續運營和服務做起來。
在北京從事過社區居家養老的一線工作人員楊園(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兩年前他從互聯網行業轉入到社區居家養老行業,因為覺得這是一個風口行業。在具體實踐中楊園發現,雖然行業近幾年在數字化、智能化,以及專業細分、規范標準等方面有很大的進步,但是社區居家養老目前在北京還是很難賺錢。一方面是受限于成本和老百姓的購買力,另一方面,社區居家養老產業的強監管的特殊性,以及大眾對行業認知偏向于公益性,楊園對行業短期的擴張和盈利并不樂觀。
楊園表示,養老驛站等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收費更具普惠性,更多需要依靠政府補貼,市場化運作能力不足,尤其是在失能失智老人照護上,一些基本養老服務不能真正解決老人和家屬的照護痛點。2023年底,楊園從社區養老轉向一家高端養老機構,在他看來高端養老機構的用戶更有支付能力,也有助于未來新模式的實踐和探索。
在為居家養老提供上門服務方面,梁博文總結了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居家醫療養老服務的特殊性,養老機構涉足的服務門類有限,更多地聚焦在護理方面,居家醫療的商業化準入門檻目前還是很高。其次,上門服務涉及隱私及安全,相對于其他行業,醫療養老行業的相關線上科普以及商業運營內容往往會被平臺限流,所以養老企業目前還處在通過線下渠道推廣的模式,社會對居家養老的上門服務了解還很少。
梁博文表示,養老問題是國家未來長期面臨的難題,單純依靠國家財政解決不現實,各市場主體必須共同參與進來。一方面,政府要鼓勵良性的商業競爭環境,提高國民對居家社區養老的認識。現階段老人消費意愿低,需要政府扶持和宣傳,等到行業發展成熟,政府甚至可以慢慢退出,由商業保險和商業化運作來完成。另一方面,企業自身要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運用智能化和數字化的手段,多渠道營銷,拓展多元化的養老服務。
另外,梁博文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鼓勵養老行業商業化發展的政策落地,在保證安全與監管前提下,引導行業商業化發展。
除了市場主體的參與,李玉霞還提到關于社區治理在養老服務中的作用:鼓勵市場主體的參與,并不意味著完全邊緣化社區治理組織,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應回歸“重組織,輕建設”路徑。李玉霞調研發現,社區養老做得比較好的,一般社區治理能力水平也較高,社區也可以通過一系列機制創新,將社區養老的市場主體更好的發動起來。
(作者:周慧 編輯:陳潔)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