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周評 | 透過“負面清單”看人身險:要“窮”則思變,不要人“窮”志短!
7月30日,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的通報》,15家保險公司被點名,涉及長險短做、重疾名稱不規范、短期健康險保證續保說辭等多個問題。
回溯上半年,銀保監會已經多次就人身險問題發文。不過,“通報”不是狼來了。
在今年保險行業的“至暗時刻”,在保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更為“兩難”之時,產品規范和創新不是次優選,仍應該是首選項。
監管“貼身防守”
此次通報里,在產品設計上,橫琴人壽和信泰人壽被點名,前者更被直接點出“長險短做”;在產品條款表述上,三峽人壽、泰康人壽、陽光人壽、平安人壽、大家養老、人保壽險、平安健康在列,包括表述不一致和不嚴謹,容易引發誤解;在產品費率厘定和精算假設上,昆侖健康、平安養老、中郵人壽、珠江人壽上榜;關于短期健康險產品表述不符合監管規定,存在較為嚴重誤導隱患等問題,三峽人壽、和諧健康和弘康人壽被點名。
總的來說,合規性還是有所提高的,沒有特別讓人驚詫的低級錯誤。
7月初,銀保監會已經通報過一輪人身險公司的槽點,共計21家險企被點名,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問題,包括激進發展模式仍然存在、長險短做、變相理財等野火燒不盡;風險防控機制不健全,銷售誤導、侵害消費者權益突出;虛列費用、虛構中介業務的市場亂象仍多發,不一而論。
再往前,4月份,因壽險“老大哥”事件引發的輿論關注,銀保監會對人身險進行了全面整治,針對“五虛”痼疾亮劍,包括銷售行為存在的問題是誤導和虛假宣傳、異化產品和管理失當;人員管理存在的問題是弄虛作假,包括信息虛假、虛增人力、人員失信和管理松散;數據真實存在的問題是虛假承保、虛列費用、虛掛業務、虛掛人頭套取費用等;內部控制則涉及公司治理結構的方方面面。
早在年初,新版人身保險產品負面清單公布,監管要求險企對照檢查、做好產品開發。可以說,人身險是今年監管的重要抓手,對險企進行了“貼身防守”。
險企“地上的蘋果撿完了”
人身險尤其是健康險的快速增長,是保險業在過去幾年的一大亮點。
先是百萬醫療險的走紅,爆款產品迭出,將下沉市場的保險需求一舉撬開,使得保險公司驀然發現,“五環外的流量”并非一片死寂之地,而是極具市場開發潛力的應許之地。
繼而,惠民保在2020年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將下沉市場進一步下探,再次讓業內嘆為觀止,互聯網時代的長尾效應在保險業也打開了局面。今年以來,上海和北京連續發力,保障范圍大幅提升,惠民保向2.0演進。
但低價高保的商業模式,精算和風控始終面臨極大的壓力。不同于長險通過拉長久期來稀釋風險,以短期為特征的健康險,這個平衡易于被道德風險和逆選擇所擊破。特別是惠民保,獲客容易,長久經營不易,兩三年后,且行且珍惜。
低價短期險,并不能拯救保險業于水火。甚至,低價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高價”。今年保險公司業績和股價雙雙走低,人們紛紛發出“保險不好賣了”的感慨,并不斷剖析、尋找原因。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地上相對成熟的蘋果都已經撿完了”。拜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所賜,各行各業在初期,幾乎做好市場營銷,就能獲得可觀成長。這也是為什么在市場初期,營銷派對技術派大獲全勝。保險業也是如此,在過去十數年,人口紅利是如此巨大,依靠大進大出的人海戰術,依靠規模制勝,成為保險公司的躺贏之道。
而現在,沒有躺贏,只有躺平。如果還想摘蘋果,就必須造梯子。
應對,需要突破“兩難”
改革沒有什么窗口期,任何時期改革都難,唯有迎難而上的意志和智慧。
對于保險公司而言,現在的改革窗口,不可謂不難。年初的幾大頭部險企,立下轉型的flag,要告別規模至上,要擁抱價值,到了年中,形勢急轉直下,業績承壓,市值承壓,又碰上理賠規模可能超過預期的突發事件,險企都要面臨這樣一個靈魂之問,是繼續向前看轉型,還是回頭看規模。要知道,引領這一波壽險改革的平安,市值已經快跌到萬億了。而公認為高端產品的代表友邦,卻牽起了在銀保渠道風生水起的中郵人壽的手。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一定是曲曲折折的。
策略和戰略一定要拎得清。在保增長的同時調結構,誰做到了誰就笑到最后。保險不好賣了,同質化和價格戰的背后,依然是產品供給不足的深層次問題。“兩難”是用來突破的,不是用來為現狀找原因的。
此前,國務院給出了聚焦普惠、健康、養老等方向,監管部門建議積極開發面向低收入群體的投保門檻較低、價格實惠和保障責任簡單明確的產品,重點發展保障功能突出的定期壽險、意外傷害險、醫療保險,并加大數字化轉型。
監管的用力方向也大致如此,人身險成為供給側改革和管理的高地。除了政策調控,此前的重疾新定義、保險代理人新規、摸底人身險傭金,多管齊下,都是為了改變人身險的供給曲線。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