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魏書光
“2018年前10月單邊成交量、日均持倉量分別為2.07億手、86.56萬手。這在2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大連商品交易所有關負責人表示,鐵礦石期貨用5年時間已成為全球成交持倉規模最大的鐵礦石衍生品。
這也是如今大商所市場地位的一個縮影。回顧建所之初,大商所是一個年成交量不足1億,偏于一隅的東北地方交易所。大商所創始人、首任總裁姜麗華說:“交易所成立的時候,沒有錢、沒有人、沒有場地,沒有人是最難的。只有有了人才,有了這批能做事的人,交易所才能發展起來。”
就是從32名員工開始,大商所邁出了交易所建設的第一步。然而,在當時,全國先后成立50多家交易所,上市了幾十個品種,有300多家經紀機構。由于制度缺失,內幕交易、欺詐交易、聯手操縱市場等頻頻發生。對于剛剛成立的大商所,究竟該走什么樣的路?成為擺在大商所人面前的重大選擇。
面對全國期貨市場風險頻發的嚴峻形勢,大商所堅持“三公原則”,平穩化解玉米9507合約違約、大豆9811合約31萬噸實物交割等重大風險事件,探索出多項風控制度,為下一步發展贏得寶貴機會。
在1993年和1998年,國務院先后兩次開展清理整頓期貨市場。當時大商所的地理區位和交易量都不占優勢,形勢十分嚴峻。大商所另辟蹊徑,緊緊圍繞期貨市場服務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這一中心,打響了交易所保衛戰。
2000年,豆粕期貨上市。作為我國期貨市場清理整頓后推出的首個品種,豆粕期貨備受矚目。2004年玉米期貨恢復上市,再次提振整個市場信心。2006年豆油期貨上市,大商所建成全國首個完整產業鏈期貨品種體系,成為國內農產品交易中心。
農產品期貨的快速發展,并沒有讓大商所安于現狀。線型低密度聚乙烯期貨上市,標志著大商所從農產品期貨拓展至工業品領域。2011年,大商所創新性地解決大宗干散貨交割瓶頸,焦炭期貨順利上市,品種格局進一步拓展到能源領域。2017年,豆粕期權在大商所上市,標志著中國期貨市場告別工具單一的歷史,進入期貨、期權并行的多元時代。2018年,鐵礦石期貨正式引入境外交易者。至此,大商所由封閉到開放的國際化征程邁出堅實一步,也為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深耕產業的同時,大商所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中國期貨業的不忘初心與責任擔當。 “保險+期貨”是大商所2015年首創的服務“三農”模式,通過保單,使期貨市場與農業生產建立關聯,突破金融服務“三農”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大商所進一步整合產融資源,推出 “農民收入保障計劃”。
責任編輯:張瑤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