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懺悔錄
來源: 放牛塘
我是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
我因自身的認知、信仰和執念,投資康得新時出現重大誤判,給公司、股東、投資人造成了慘重損失。
今天,我是來懺悔的,并把自己的慘痛教訓分享出來。
說起來真諷刺,我是一名價值投資捍衛者,我視投機如糞土,最鄙視那些炒概念、炒題材、炒并購、炒借殼的。
我自認為自己擁有不錯的財務基礎,對我國主要創新型產業也有所研究。
我認為投資就應該像巴菲特先生那樣,找到杰出公司,然后長期持有。
我們公司是最早通過協會備案的私募證券基金,我于2016年加入團隊。
在決定改行做投資時,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去股權投資基金,投一級市場,另一個是去私募證券基金,投二級市場。
我本人比較排斥一級市場投資,那是個表面看上去很專業、很暴利的行業,而實際并非那么回事。
“伯樂能力”是一級市場最引以為豪的專業能力,但伯樂在發現一匹千里馬之后,千里馬一旦認識到自己價值,會去找其他伯樂,讓伯樂們來競爭,除非項目特別早期,他們找不到其他能看懂的伯樂。
而且現在,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所謂的“無原始股不富”,以及“全民拉皮條”的時代,創業企業老板們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價值。
大家都在通過各種渠道拿到名單深入鄉鎮去找項目,基本不可能出現一個項目由于消息不對等、任由投資機構掌控的情況。
所以一級市場,在天使階段談“伯樂能力”是有效,但A輪之后的中后期階段,一個有價值的項目,愿不愿投,主要拼的是出高價的膽量以及膽量背后的風險承受能力,定價專業能力不適用,你不出高價,總有人會出。
而能不能投上,則主要拼的是資源,包括能影響到企業的人脈資源、能給帶去好處的背景資源,比如騰訊、阿里等有強大產業背景的投資機構,基本壟斷了互聯網行業的優質項目。
投上了,以后能不能成功,還得看運氣,企業經營需要運氣、上市窗口需要運氣、減持窗口也需要運氣,反正,天時地利人和缺少一項,都不行。
在一級市場干投行和投資的,差不多都是時好時壞、時松時緊的狀態。
所需時間特別長,三五年算短的,七八年、十幾年都退出不了的比比皆是。
成功退出了,能不能賺到錢,會不會出現一二級市場的倒掛,還很難說。
一個項目有了盈利,再不考慮給其他項目補虧的情況下,拉通來算年化收益率,有百分之一二十就不錯了,所以千萬不能被某些機構大肆宣傳的,投的某某項目上市了,有多少倍收益給迷惑了。
關于一級市場投資機構退出難、盈利難的文章,最近有很多,我就不再贅述了。
反正,我認為,一級市場是一個拼膽量、拼資源、拼運氣、盈利難、周期長的市場。
所以,我選擇了二級市場,一個我認為是拼專業、周期短、盈利想象空間大的市場。
我選擇在2016年入行,是因為那時最近一波牛市剛剛結束,股票回到了低位,是入行的最佳時期,如果能抓住下一波牛市,也許就能成就自己。
我們公司是較早通過備案的證券私募基金管理人,趕上了2014-2015年那波牛市,募集還算可觀的資金。
不過牛市結束后,管理規模大幅縮水,可用資金不到1億。
當時殼資源極為緊俏,有的股東和投資人建議去炒借殼概念股,被我果斷拒絕,我是價值投資者,對投機嗤之以鼻,且2015年全國人大就授權證監會推行注冊制,我判斷注冊制很快會推行,屆時殼必然大幅貶值。
事實證明,我的判斷完全是錯的,直到現在,注冊制才剛剛在科創板試行,殼概念股最近兩個月才開始下跌,在今年春節后,殼概念股還創造了一波大漲行情。
現在回想起來,把康得新列為備選股,在當時是很必然的事情,它太符合價值投資的標的了。
高技術
最近一年,金融圈的朋友都頻繁聽到“康得新”三個字,但康得新究竟是做什么的,很多人應該都不清楚,我來給大家科普一下。
康得新是一家化工企業,細分來看,是化工材料行業。
康得新所有產品,都圍繞“膜”開展,一種以塑料為原材料制作的膜。
在上市前,康得新的產品是預涂膜,要理解這個產品,需重點關注其中帶反義性質的“預”字,與之相對應的產品是即涂膜,康得新上市時的主要投資故事就是市場占比90%的即涂膜是落后產品,而自己的預涂膜是未來的方向,市場空間巨大。
預涂膜和即涂膜都是用于印刷領域,在圖書、包裝盒等印刷品上,附上一層膜后,具備表面光亮、平滑、圖案更加鮮艷、耐磨、耐折、抗拉、耐濕、耐化學腐蝕等優勢,確實是一個剛性需求。
預涂膜和即涂膜都包含膜,而膜與印刷品合二為一,都存在貼合工序,貼合時都需要用膠水。
即涂膜是指印刷方在貼合時,現場把膜、印刷品和膠水,使用貼合設備(專業名稱叫“覆膜機”)將三者合在一起。
而預涂膜是指由膜廠家將膜和膠水預先貼合在一起,印刷方在貼合時,不需要再用膠水了,用覆膜機把帶膠水的膜和印刷品合在一起就行。
所以康得新在上市材料中大肆宣傳預涂膜的優勢,“環保性強,不產生有害物質,能耗低高增長”、“操作方便,僅需預涂膜即可”、“產品質量穩定,品質高”……
用在印刷品領域,肯定談不上太高的科技,那時公司毛利率也不高,上市前的2007-2009年,毛利率分別是19.90%、20.64%和26.05%。
現在看來,2010年上市的康得新,在上市前,外銷收入占比那么大、毛利率比內銷高那么多、還逐年增長,以現在暴露出的康得新無法無天的尿性,上市前是否存在重大財務造假,都值得懷疑。
預涂膜只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就誕生、應用于印刷品領域的成熟產品,到了30年后的2010年,談不上高科技,康得新只是把國外技術國產化了而已。
真正讓康得新披上高格逼是在2011年,公司進入光學膜領域,這是公司披露的最早一份帶“光學膜”的公告。
光學膜確實就是一個科技型產品了。
光學膜跟預涂膜一樣雖然都帶“膜”字,但功能完全不一樣,光學膜有實際物理功能,而預涂膜是外在包裝功能。
光學膜是使用在光學元件或獨立基板上,以改動光波的傳遞特性,包含光的透射、反射、吸收、散射、偏振及相位改動,應用領域非常廣。
它是各類液晶顯示模組、顯示觸摸屏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件,甚至可以說,有了光學膜的發明,才有了液晶、觸控的廣泛應用,液晶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才得到了普及。
康得新自2012年量產光學膜后,迅速成為公司的主打產品。
注:印刷包裝類用膜和預涂膜是一個產品。點擊可看大圖,下同。
可以看出,在2013年公司光學膜收入就超過了預涂膜,到2015年時,光學膜收入占比超過80%。
2016年,我看到的康得新,已是一個以光學膜為主要產品的高科技企業。
主業突出
A股喜歡玩跨界的公司太多了。
玩跨界的,不符合我的價值投資原則。而康得新上市以來,自始至終都圍繞“膜”開展主營業務,主營業務非常突出。
這是我要總結的第一個教訓:是否跨界不能從字面上理解,否則太狹隘了。
在我近期對光學膜跟預涂膜的仔細研究后,才發現康得新從預涂膜轉向光學膜,本身就是跨界,進入了新的行業。
光學膜和預涂膜雖然都帶“膜”字,但實際功能、客戶群體特別是歸屬行業是完全不同的,預涂膜屬于印刷包裝行業,光學膜屬于光學器件行業,根本不是一回事。生產工藝的相似度,應該也不高。
從最新調查結果看,康得新為啥要虛增如此之大的銷售,說到底,還是自己在新行業的沉淀不夠,又想打腫臉充胖子。
上市公司很喜歡牽強附會,玩文字游戲,把跨界說成是非跨界,利用大家產業知識薄弱,誤導大家,A股一億多投資者,能看懂產業實質的不多,估計只有幾萬人,這就是上市公司進行主營業務概念大忽悠能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
還有一個類似案例是姚記撲克,上市時是撲克業務,現在進軍手游,表面上都是娛樂行業,不屬于跨界,但撲克業務本質是一個印刷業務,印刷撲克的,核心競爭力在設計印刷圖案、提高印刷質量、降低印刷成本,誰會去關心撲克的玩法呢?而手游是一個兼具互聯網、軟件科技和娛樂的行業,印刷行業的積累對發展手游有多少用?印刷撲克轉開發運營手游,難道不屬于跨界嗎?
高盈利、高增長
最近幾年,流行一個觀點,以毛利率判斷科技企業的技術實力和競爭力,毛利率低的,比如低于20%,都被認為是偽科技企業,而毛利率高的,比如超過40%,一般都認為是真科技企業。
康得新從2013年開始,毛利率維持在40%左右,凈利率維持20%左右,標準的真科技企業特征。
關鍵,康得新的收入和利潤規模還是那么的大。
2017年收入達117億、凈利潤達25億,如此之大的盈利規模,說出來會嚇大家一跳,康得新2017年的凈利潤,在A股所有三千五百多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84位,在2337家制造業上市公司中,排第75位,在75家橡膠及塑料制品業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位,第2名利潤只有12億。
康得新的盈利增長率更是高得驚人。
收入從上市當年(2010年)的5.2億增長到了2015年的75億,后來又增長至2017年的117億,2010-2017年收入復合增長率達48%。凈利潤,同期也從七千萬增長至14億,后來又增長至25億,2010-2017年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達56%。
康得新的高增長、高盈利指標,是價值投資者難以拒絕的。
我不是沒有懷疑過它高增長的異常,它的增長不是曲線型的,而是直線型的,不管是否景氣,各期都維持了差不多的增長水平,這個確實很異常。
但是,我的固有認知、信仰,讓我選擇了信任。
這是我要總結的第二個教訓:誤認為利潤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沒有造假動力。
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過去都有一個固有認知和信仰,不用過度擔心利潤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會造假。
過去幾乎所有的經典財務造假案例,造假前都是虧損或微利狀態,造假后都是幾千萬、個多億的利潤規模。
我將最近幾年經典業績造假案例,以中國證監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為準進行了分析。
金亞科技是在上市后的2014年虛增利潤總額8,050萬元,占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比例為335.14%,并使利潤由虧損變為盈利。
萬福生科是在上市申報期2008-2010年,分別虛增營業利潤2,851萬元、3,857萬元、4,590萬元,扣除虛增部分后,實際扣非凈利潤分別為-332萬元、-71萬元、383萬元。上市后的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虛增收入2.87億元和1.65億元。
欣泰電氣在上市申報期的2011年、2012年,分別虛增營業利潤659萬元、726萬元,上市后的2013年、2014年,分別虛增營業利潤1,240萬元、363萬元。
新大地在上市申報期的2004年至2007年6月間,累計虛增業務收入(是收入不是利潤)2.96億元,上市后的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別虛增收入0.97億元、0.86億元和0.69億元。
海聯訊在上市申報期的2010 年、2011 年1-6月,虛增營業收入1,426 萬元、1,335 萬元。
紫光古漢在上市后的2005-2008年,分別虛增營業利潤3,750萬元、676萬元、622萬元、116萬元。
當然,我不是在為上市公司造假金額不足夠大而同情它們,這些公司都涉及虛構交易,無論金額多少,性質都很惡劣。
我只是在固有認知內,萬萬沒想到有公司會在四年間虛增119億營業利潤。
我過去總認為,利潤達到一定規模,比如五個億以上,就沒有了造假的動力,更不屑說康得新利潤已經在20億以上。
造假后搞個幾千萬利潤,企業一般都滿足了,可滿足上市條件或不被退市了,實際上,絕不部分造假企業也是按這個標準干的。
因為造多了,需要真金白銀地納稅,成本非常高,證監會公布康得新在2015-2018年共虛增利潤總額119億元,同期利潤總額只有72億元,扣除虛假部分為-47億元,按理企業所得稅都無需繳納,增值稅是否該繳納很難說,而康得新同期支付的各項稅費卻高達31億元,誰特么會想到它會以多交幾十億稅金為代價去造假!題外話,多交的稅金,政府能否直接退還補償股民呢?
而且虛構的東西越多,越容易露餡。
我當時認為,康得新每年二十幾億的利潤,就算有一部分是假的,依然有十幾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康得新每年虛增二三十億利潤,扣除虛增,公司竟然變成虧損,是遠遠超出我認知的。
不僅我,那些曾經質疑過康得新造假的,應該也是只猜到開頭、沒猜到結尾,都未預料到造假金額會有如此的巨大。
行業龍頭
龍頭股,占據了市場主要資源,議價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很強,選擇龍頭股,是價值投資的主流思路。
康得新在證券市場被打上了多個“龍頭”標簽,“預涂膜龍頭”、“光學膜龍頭”、“高分子材料龍頭”,甚至“新材料龍頭”。
這是我要總結的第三個教訓:行業龍頭,可能是造假來的,而真正的龍頭,被造假者淹沒了。
很多人應該都在思考,康得新為什么會制造如此龐大的虛假金額,我今天提出第一個合理解釋,它是想通過虛增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行業龍頭,龍頭就有充分的定價話語權,從而解釋自己逆周期性的各種異常。
不玩并購重組、商譽低
A股喜歡玩并購概念的公司也特別多。
忽悠式并購重組很多,形成的巨額商譽,被認為是A股的主要風險點。
所以價值投資主義者,普遍都反感并購題材股。
而康得新,總資產最高時達343億,而商譽最高時僅有0.59億,完全不存在商譽減值風險,標準的“好先生”。
現在想起來,自己當時還不如去投并購重組概念股,重組成功的話,股價都會大漲。
重組失敗,計提幾億、幾十億的巨額商譽減值損失,市場還會認為商譽減值不是真的損失,搞得當初支付并購現金對價不是上市公司的錢、股份對價不是攤薄原有投資者股份一樣,認為利空出盡是利好,公司股價不僅不跌,反還大漲。
看來在市場總體在投機的情況下,不能對抗大局和趨勢,二級市場不是真理而是運氣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的地方。
這是我要總結的第四個教訓:玩并購重組概念一般不是好公司,但不代表沒有投資價值,而不玩并購重組概念的,也不一定就是好公司。
康得新之前不玩并購重組,但我認為,它極有可能比任何企業都迫切需要來一次大的并購重組,以填補造假留下的業績窟窿。
比如康得新曾在2018年2月公告,公司擬收購某海外先進高分子材料平臺企業100%的股權,初步標的估值為不低于22億美元。后續進一步披露,標的資產2017年的營業收入規模預估為9-11億美元,息稅前利潤約為2.2-2.6億美元,最后以失敗告終,并披露該標的為BOYD(寶德)。如果該交易能完成,應該能掩蓋掉康得新的大部分虛假利潤。
這是我要總結的第五個教訓:上市公司收購的動機之一,是為了掩蓋業績造假,這是有的公司剛上市就急于對外收購的重要原因。
我提出康得新為什么會制造如此規模虛假金額的第二個合理解釋,它是想把通過虛增巨額利潤,把市值做到非常大,然后以此為籌碼,去完成業內收購,從而實現擴大規模和填補窟窿的一箭雙雕之計。
有多家承銷商的保障
直接融資,無論是發行股票還是債券,都需要由承銷商在對企業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向主管部門推薦,審批通過后,承銷商向投資者銷售。
其中的調查,根據我過去的經驗,包括財務、業務、法律等各個方面。
康得新自2010年上市以來,實施了多輪股票、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的發行,承銷商包括申萬宏源證券、西南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北京銀行、民生銀行、建設銀行、恒泰長財證券、交通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
經過那么多承銷商的調查,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再差,也不至于差到哪里去吧。
這是我要總結的第六個教訓:判斷一家公司好與不好、有沒有問題,不能有從眾心理,不能盲目相信他人的判斷結果。
這就像一大家人帶個小孩出門,容易把小孩搞丟,因為大家都認為,肯定有人會照看的,結果都不好好照看,而一個人帶小孩出門,反還不容易把小孩搞丟。
實際控制人是高知識分子
從簡歷上看,康得新實際控制人鐘玉在康得新上市時已年過六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系統管理工程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曾任航空部曙光電機廠研究所副所長,現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執委,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直屬商會副會長,北京企業聯合會副會長等職。
像這種高知識分子,能把企業做那么大,我當時還是很尊敬的,特別是聽了鐘玉在康得新2017年中報解讀交流會的近一小時發言,更覺得他是一個有知識、懂專業、有理想、有抱負的企業家。
這是我要總結的第七個教訓:企業家誠不誠信,跟學歷和知識高低沒有關系,高學歷、高知識的一樣會耍流氓,而且更可怕。
現金持有量龐大
看應收賬款、存貨等資產是否過大,是識別企業是否造假的傳統思維。
應收賬款異常可能是虛增的收入難以收回。
存貨異常可能是少結轉成本。
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等資產異常可能是其中隱藏了本該計入營業成本的支出,或者是轉移資金出去填補虛增收入形成的應收賬款。
這是我的傳統認知。
然而,康得新正好就是利用我們的傳統認知,設置了圈套,它知道大家都不會去懷疑鐵證如山的銀行存款是假的。
通過操縱銀行存款來填補虛增收入和利潤留下的窟窿,這是大家防不勝防的,現在還有不少人對122億銀行存款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但在證監會公布康得新虛增119億利潤總額后,不覺得122億和119億是如此的接近嗎,康得新其他資產里裝不下虛增的119億利潤總額,不在銀行存款還能在哪?
在2017年末,康得新總資產343億,貨幣資金達185億、占比達54%,應收賬款(含應收票據)、存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分別只有48億、6億、35億、2億。
我們都被康得新利用我們的固有認知給欺騙了,它家的存貨才6億,現在看來,很可能是擔心虛增存貨后容易被第三方盤點發現,而銀行存款不真實卻很容易讓人掉以輕心,它家的真實收入,估計也就是6億存貨該對應的規模。
多么痛的領悟!
這是我要總結的第八個教訓:識別財務造假不能迷戀傳統思維,騙子可能會利用傳統思維設置陷阱。
市盈率合理
2016年,我們開始建倉的時候,公司市值在六百億左右,我們拿出了基金可用資金的30%進行投資。
按2015年的14億利潤計算,市盈率40倍左右,對于一個高技術、主業突出,又連續每年業績增長百分之四五十的行業龍頭,這個估值在A股不算高。
投資之后,我們一度感覺非常成功,股價不斷上漲,屢創新高。
一年后,2017年11月,公司市值達到歷史高位,超過九百億,我們的投資有了50%的收益,感覺人生達到了高潮。
大家可能會笑我太貪,如果那時退出,你今天就不是懺悔,而是分享心得了。
但是,康得新2016年利潤20億,2017年3季報利潤19億,預計2017年全年利潤將超25億,2017年達到的最高位市值948億,對應市盈率也不過38倍,相比我們投資時,市盈率不增反降。
所以,我們當時并沒有想退出的想法。
大股東質押股權是為支持上市公司
2016年,我們在投資康得新時,康得集團已質押了持有康得新99.31%的股份。
大股東如此之高的質押率,本該是重點提防的。
現在看來,提早發現康得新銀行存款不實的最大突破口就在大股東股份質押,2016年末和2017年末,康得新未分配利潤分別為50億和70億,貨幣資金分別為154億和185億,有利潤分配的法律基礎,又有貨幣資金做保障,大股東如此缺錢怎么不考慮進行利潤分配呢?
康得新在2016年4月公告,康得集團和康得新共同投資碳纖維產業,具體是用于新能源電動汽車碳纖維車體及部件,其中康得集團出資60%、康得新出資18%。
康得集團是在給市場制造假象,質押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是為了孵化碳纖維產業,集團自己承擔前期風險和費用,待成功后再轉入上市公司。
這是我要總結的第九個教訓:不能把大股東想象得很美好,大股東自己先發展某個業務、成熟后再轉入上市公司的套路,往往要么是大股東想提升股價后減持,要么是想給侵占上市利益找借口,要么是想以此抵消對上市公司的欠款,或者玩空手套增加對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
悲催的2018年
康得新在2017年11月達到948億元最高市值后,在2019年1月爆出債券違約前,一年多時間公司市值就已經跌到254億元,蒸發700億。
期間,2018年1月A股大盤在3480點見頂后開始走弱,2018年都是下跌趨勢,市場對股權質押爆倉的擔憂加劇。
康得新股價也是一路下跌,采取的策略是停牌。
2018年2月26日,以重大資產重組為由停牌,這次停牌前公司市值700億,于2018年4月27日復牌。
2018年6月4日又以同樣理由停牌,本次停牌前市值604億,說好的停牌不超過3天,但一直停到2018年11月6日。
由于所謂的重組國外優質項目于2018年9月終止,期間大盤大跌,股權質押爆倉股又是重災區,所以我當時也預料到康得新復牌之后必將大跌。
復牌以后,連續三個跌停,三日后市值跌至439億,之后一個月多時間,經過三四次大跌和十幾次小跌,市值就到了2019年1月爆出債券違約前的254億。
這是我要總結的第十個教訓:A股雖然有跌停板,但出現黑天鵝事件后,該怎么跌還是會怎么跌。
在康得新2018年11月復牌大跌前,本有兩三個月的可交易時間,但因迷戀長期持有為特征的價值投資,錯過了保本賣出的時機。
直到2018年6月停牌后,在這次停牌期間,我們才意識到康得新存在的問題,但為時已晚,復牌后連續3日跌停,在400億市值左右才賣掉60%的籌碼。
剩下的40%,我們決定再等等,至于在等什么,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想再等等,說到底,還是不甘心失敗吧。
但并沒有等來翻盤的機會,一個多月后,2019年1月14日,公司市值跌到254億元。
2019年1月15日,公司披露10億元短期融資券實質性違約,暴露了公司一百多億銀行存款的真實性,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股價再次大跌,我們在200億元市值左右賣掉了全部籌碼。
對康得新的投資,我們總共虧損了50%。
現在,似乎我們都沒辦法索賠,如果要從證監會公布康得新造假之日的損失才有資格索賠,我們是在此前賣出的,并不符合條件。
就算符合資格,康得新能2019年1月攤牌,10億債券實質性違約,說明康得集團10億已經都拿不出,如果它有這個錢,應該會繼續玩下去的,因為他們是那么渴望翻盤,或者是已經把錢安排好,想撒手不管了。所以,現在想讓康得集團吐錢出來賠償,是很難的,需要狠下功夫。
審計機構又沒有多少風險準備金,估計1個億都拿不出。
為康得新提供服務的其他證券機構,目前并沒有被牽連責任的跡象。
證監會對康得新的處罰方案出來后,市場都抱怨罰得太輕,其實,這是錯怪證監會了,罰款都是收繳國庫,并不能賠給投資者,罰款太多會讓上市公司更沒有賠償能力。
真正的問題出在“賠”而不是“罰”,是賠償機制沒建立起來。
當然,“罰”也非常重要,但應該是指對責任人的刑罰,目前刑罰太輕,不具有威懾力。
康得新實際控制人鐘玉的兒子鐘凱曾于2012年7月到2016年3月,在上市公司擔任副總經理和董事會秘書,公司從2015年就開始造假,董事會秘書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一般都會負責任。
鐘玉年近七十的情況下,以放棄孵化接班人為代價,在2016年讓兒子辭職,想保護的意圖非常明顯,如果現在能追究到他兒子的責任,可能會讓實際控制人吐點錢出來賠償股民。
這是我要總結的最后一個教訓:在賠償機制沒建立之前,談價值投資是件很天真的事情,就跟沒有保險的養殖業一樣,走的還是靠天吃飯的路子。
我在想,巴菲特在A股混的話,主要研究的也不是數據本身而是數據的真實性吧。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志杰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