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圈浸淫三十余年,戴立寧向來以銳意改革,直言無忌而著稱。
沒想到當初的直言無忌,反而成就了戴立寧和大陸證券市場的淵源。二零零四年六月二十一日,證監會首屆國際顧問委員會成立,臺灣的前證管會主委戴立寧成為十二位成員之一。
證券會國際顧問團并不希望僅做冷漠的旁觀者,他們希望更直接的表達自己對市場的理解和看法。
《機構投資》 寧鵬 報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談到借鑒海外資本市場發展經驗,業界似乎言必稱華爾街。
其實,海峽對岸的寶島臺灣,同文同種,資本市場卻比大陸經歷了更漫長的歲月,從某種角度來說更有借鑒意義。
戴立寧,曾任歷任中國臺灣地區“財政部”金融司司長、保險司司長、“證管會”主委、“財政部”常務次長等職,又是祖國大陸證監會的第一任國際顧問。
在金融圈浸淫30余年,戴立寧向來以銳意改革,直言無忌而著稱。
大陸股市的三個套牢
1992年證監會成立之初,戴立寧曾以臺灣地區證管會主委的身份來大陸開會,對內地市場有過淺淺的印象。
其證監會國際顧問生涯,則始于金融峰會上的一段趣事。“記得開金融峰會的時候,大家對我們非常熱情。周正慶先發言,我后發言。”
當時出現了觀點的不一致,周正慶認為大陸在金融市場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率低,希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提高直接融資。對此觀點,戴立寧不盡贊成。
會議上,戴立寧提出三個套牢:第一個是政府被套牢,國資要解套,要減持,一旦減持,股票大跌,所以政府被套牢;第二個是券商被套牢,他們開發了很多代客操作,但大多是保本操作,股票市場不好,券商被套牢;第三個是投資人被套牢,當時說A股、B股要合并,B股持有者是外商,荷包賺得滿滿的,滿載而歸,接手的是本土投資者,本土投資者就被套牢了。
“當時我講完這話全場嘩然,他們都很震動。”沒想到當初的直言無忌,反而成就了戴立寧和祖國大陸證券市場的淵源。
“差不多一個禮拜后,時任證監會副主席的屠光紹打電話給我,說證監會將開國際會議,問我要不要參加并且成為國際顧問。”
證監會首屆國際顧問委員會由尚福林任主席,成員包括了英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一、加拿大、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及地區市場的監管者,外加四家投資公司的代表,共12人。
股指期貨、創業板等問題都曾成為證監會國際顧問委員會的議題。
采訪時,戴立寧表示,正在準備接下來的國際顧問委員會會議。直到如今,證監會國際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相比成立之初,增加了美國、法國、韓國以及中國大陸的幾個成員。
“獨董”談“獨董”
“上投摩根有兩個股東,一個是上海國際信托,一個是J.P.Morgan。上海國際信托請了一個獨董是周道炯,所以J.P.Morgan就請我做獨董。”
作為上投摩根的獨立董事,戴立寧卻對獨立董事制度有話要說。
戴立寧認為,英美法系的公司組織,沒有監察人的設置,創設獨立董事來制衡,還可以理解;而屬于大陸法系的我們,不問情由就設立獨立董事,先是破壞了《公司法》既有的董事選舉制度,再在《證券法》上“搭違章建筑”。
“獨立董事有三個壞處。”戴立寧直言。
第一個壞處是對獨立董事本身。獨立董事不一定了解公司的運作,但如果這家公司出事,獨立董事首當其沖,要負責任,這對獨立董事本人就是一個禍害。
第二個壞處是對請獨立董事的公司。公司的經營不是那么簡單,獨立董事未必了解公司的運行機制,但是制度上又要對獨立董事特別尊重,萬一他和其他人意見不統一,那該聽誰的?
第三個壞處是對投資人。請一個獨立董事其實就是為了裝飾門面,很多投資人往往慕獨立董事之名而來,公司的好壞其實并不知道,結果就吃虧上當。
對于自己任獨立董事的上投摩根基金,戴立寧還是表示認可:“這個公司是合資公司,內部風控比較嚴,感覺在里面還好,里面都是專業經理人,算是守規矩的,董事三個月開一次會。”
即便對獨立董事制度不以為然,戴立寧依然認真履行自己的獨立董事職責:“在上投摩根的時候,我會認真行使自己的職責,比如說堅決要求上投摩根實行分紅,因為這樣對投資人才公平。上投摩根是實行分紅比較積極的基金公司,還因此得到證監會的獎勵。”
把公道還給績優股
劉鴻儒評價自己證監會主席經歷是“坐在火山口”,周道炯認為從事證券市場的監管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在戴立寧看來,“臺灣的證管會主委也是坐在火山口,歷任主委都抱怨不是人呆的位置。股票漲價,空頭罵;股票跌價,多頭罵;橫盤,空頭、多頭都罵”。
“我的觀點是活該被罵。”
戴立寧認為,股票的價格本來就不是證券監管部門所應該關心的。監管單位關心的應該是市場是否健全,價格是否通過市場合理的配置。
戴立寧擔任臺灣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對臺灣證券市場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管理。但特立獨行的行事方式以及有悖于傳統的主張,遭到許多方面的攻擊,他的監管理念也曾被臺灣媒體戲稱為“為禍證券市場的戴立寧原則”。
如今提及證券市場監管,戴立寧不改初衷:“我當年就在臺灣提出證券市場監管的三大原則——把市場還給市場,把管理交給效率,把公道還給績優股。”
在戴立寧看來,經濟不景氣,股票價格不好,是很正常的事,沒有理由讓它該跌的時候漲。大家都以為漲價都是好事情,跌價是壞的事情,這是完全錯誤的。市場應當返璞歸真,“把市場還給市場”,監管者不能干預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
谷賤傷農,谷貴傷民。價格不是一味的高就好,也不是一味的低才好,價格應該合理。股票的價格也是同樣的道理,股票的價格過高過低,偏離了實際應該有的價位,才是市場的禍害。
對于監管,戴立寧認為應該“把管理交給效率”,而政府未必要做包攬一切的“老祖母”。應當依靠市場機制來調整價格,政府管理價格非常辛苦,力不從心,而又往往矯枉過正,稍微一托市,價格就暴漲,稍微一壓市,價格又猛跌。
股票屬于投資品種,投資者將本求利,用今天的投入,換取未來的希望。早期的資本市場卻助長了貧富差距。
從炒家的眼光來看,市盈率低的績優股盤子太大,不具備炒作的價值,市盈率高的小股票反而遭到炒家的青睞。
“臺灣曾經一度像國內市場一樣,大家拼命地炒,變成有名的炒手,成為亂世英雄,”戴立寧這樣總結,“炒股票八個字——短小輕薄,圈養套殺。”
作為證券業管理者,戴立寧一直呼吁“把公道還給績優股”。他任臺灣地區證管會主委不到一年的時間,過度投機的情況得到一定遏制。
反感“炒股”這個詞
對于“炒股”這個說法,戴立寧打心眼里不認同。
“我很反感‘炒股’這個詞,仿佛投資股票就像炒菜,用鍋鏟不停地攪動。”
戴立寧直言,將投資者稱呼為股民本身就含有輕蔑的意思。過高的換手率折射出投資者急躁的心態,價格也很難回歸到正常區間。
“資本市場的初期,投資者都比較急功近利,也許大陸的證券市場經過二十年的夢寐、沉淀,多數投資人已經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戴立寧剛任臺灣地區“財政部證管會”主委時,臺灣股票市場正處于低迷狀態。他的觀點是市場供給平衡才是管理者職責所在,他力排眾議,采用了兩個舉措來改善臺灣證券市場的生態。
第一,開放IPO。IPO的條件降低,股票的供給增加了,但是PE在下降。
第二,擴大市場容量。股票上市標準下降了,供給增加了,需求方也需要增加,需要引進機構投資。臺灣本來就有自營商,再引入QFII。
戴立寧認為,QFII進入市場,會帶動普通的投資者選股。QFII的規模較大,資金較集中,它的運作往往會變成市場的標桿。但專業的機構,為善固然大善,為惡禍害更廣,對機構投資者的管理要相對嚴格。
“陽光是最好的殺蟲劑,所有的弊病都是因為不透明造成的。”機構買股需要公告,讓其操作暴露在陽光之下。
戴立寧將機構投資者看成是能改變市場的“雙刃劍”。他認為,一方面,機構投資能夠在量的方面解決需求面;另一方面,品質普遍較好。投資機構如果做錯了,將不可原諒,因為它是表率。
平準基金百害無一利
2008年金融危機,社科院出了一個草案,呼吁設立一個平準基金來救市。
戴立寧堅決反對,感覺像一夫當關。在戴立寧看來,臺灣的平準基金“國安基金”對證券市場“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它違背了資本市場的運作原則。
“國安基金”損害了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市場強調的就是價格公正,它干擾了市場機制,天下從此多事”。
證券市場投資跟糧食不一樣,糧食是影響國計民生的必需品,豐收的時候價格比較賤,買點它囤積起來。等到糧食不足的時候,過季的時候就把它推出來。這樣一年四季價格平穩,老百姓的生活就比較平穩。
戴立寧認為,股票市場不需要平穩,因為有差價才吸引那么多人。有了“國安基金”護盤,股票市場永遠沒有漲跌,還有誰會參加股票市場?“國安基金”破壞了市場機制。管理者不要管理價格,但是對價格的形成要管理。
“管理有兩只手,一只看不見得手,一只看得見的手,這兩只手都要用,但什么時候用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資本市場的監管上,戴立寧認為需要有所為且有所不為。
“最好的市場就是有效市場,價格公正,不被干預。管理者最重要是管理好市場機制,至于市場的瞬息萬變,那是必然的規律。”
有臺灣媒體曾評價戴立寧為“以永遠的法律人自許的金融家”。他學法律出身,始終相信制度的力量。
他認為,對于監管者來說,不應當干預價格。但是對于價格的形成機制,一定要嚴格管理,比如說經營財務報表一定要確保真實。市場的供和需,買賣的信息、買賣的機制這些都要研究,嚴格把關。價格形成的因素,就讓市場自己調節。
“我用五個手指頭來比較。大拇指是投資人,食指是券商,中指是媒體,無名指是上市公司,小拇指是證券管理者。管理者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是靠法律的力量,綜合共同力量,把市場管好。”
戴立寧認為,對于價格管理,投資人管理最有效。認為高了就賣,認為低了就買。犯錯需要付出代價,吃一塹長一智,就會學得很快。
《機構投資》證券市場二十年人物系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