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分析】一年成交1.94億噸 全國碳市場運行平穩

【財經分析】一年成交1.94億噸 全國碳市場運行平穩
2022年07月16日 19:43 中國金融信息網

新華財經上海7月16日電(記者 陳云富)16日,全國碳市場運行滿一周年,作為“出生”即覆蓋全球最大碳排放規模的市場,一年的交易成績單也位居全球首位,累計成交1.94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成為全球現貨二級市場交易量最大的市場。

在業界專家看來,目前全國碳市場僅納入2000余家電力相關企業,市場的交易也相對較單一,但全國碳市場開市大幅提升了社會綠色低碳的意識,隨著后續更多行業相繼納入,同時加強碳相關的金融創新,碳市場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凸顯。

履約型市場特征明顯

到7月15日收盤,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約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2億元。“雖然目前只有一年時間,考慮到市場的投資者等因素,交易量其實不算少。”中創碳投咨詢事業群副總經理孟兵站表示。

目前全國碳市場只納入2162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按照機構的統計數據,1.94億噸的現貨二級市場年成交量,超過同期歐盟、韓國等全球同類市場的現貨二級市場交易量。“當然對于海外市場而言,市場交易的重點則是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市場。”昆山杜克大學教授張俊杰表示。

“與大眾熟知的證券、期貨市場不同,全國碳市場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對此,孟兵站表示,未來還有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8個高能耗行業,將按照成熟一個納入一個的原則納入市場,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實際上是分階段不斷完善的長期工程。

在業界專家看來,市場運行的第一年,全國碳市場的履約型市場特征還較明顯,即市場參與者的交易更多是滿足履約需要,市場表現在履約周期到期前的一段時間市場交易量明顯放大,而其余時段則相對交易較清淡。

來自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期結束前的2021年12月份,市場累計成交超1.35億噸,占第一個履約期累計成交量的約75.8%。“意味著市場從7月16日開市后到11月底,累計的交易量占比不到25%。”有業內人士指出。

不過市場價格的波動性仍顯現。到目前,碳排放配額的成交價約每噸60元左右,相比開市時的每噸48元小幅上漲。“從總體上看,市場第一年運行平穩,碳價穩中有升,比較符合市場的預期。”在孟兵站等業界專家看來。

綠色、低碳意識加快普及

業界專家表示,除了對發電行業減排形成倒逼效應外,全國碳市場運行對市場產生更大的影響還體現在大幅提升包括鋼鐵、化工以及建筑等眾多排放“大戶”的低碳發展意識。

“全國碳市場開市,并通過交易形成碳價,向社會釋放了明確的信號,就是碳排放是有價格的。”孟兵站表示,在這一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企業用實際行動減少排放,甚至考慮將綠色低碳發展所帶來的碳減排量轉化成企業的部分盈利。

續翼建筑科技首席執行官沈奕竹對記者表示,雖然目前建筑行業還未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但大部分地產及建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采購低碳解決方案時越發關注實際減排量,并開始在實際應用場景中探索碳交易的可能性,全國碳市場初步發揮其在傳導上游工業節能、能源結構轉型過程中的成本增量調控作用。

鋼鐵行業亦如是。日前中國寶武全球鋼鐵冶金綠色低碳三期試驗及應用項目——富氫碳循環高爐共享試驗平臺正式投運。由于氫冶金是實現低碳近零排放的終極冶金技術,試驗項目對傳統冶煉工藝進行創新變革,將使鋼鐵生產擺脫對化石能源的絕對依賴,從源頭上解決碳排放問題。

除了中國寶武,包括河鋼集團、鞍鋼集團等眾多鋼企都已開始“氫冶金”試驗,更加注重從原燃料端到生產制造端,再到使用端的協同來進一步降碳。“碳達峰、碳中和對鋼鐵行業必將帶來一次洗牌。”鋼之家總經理吳文章表示,完成超低排放的、具有綠色環保生產能力的鋼鐵企業未來會有更大發展空間,而技術、產能落后的企業無疑會被市場所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減碳、節能等成為不少行業的共識,低碳服務相關的市場也正逐步興起。天眼查數據顯示,近一年來我國成立的與碳相關的企業超過1800家,其中今年以來成立的相關企業已有超過800家,同比增長19.4%。

市場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業界專家看來,本質上碳市場是政府主導的減排政策工具,因此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努力,將政策性和市場性相結合,完善法規體系,持續優化市場,推動市場功能有效發揮。

一些業界專家認為,對于碳市場,基礎仍是碳排放數據。此前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典型案例曾受市場高度關注,一些碳核查機構出具的報告結論失真失實。“數據的可靠性、透明度至關重要。”張俊杰表示,數據造假實際上影響碳市場的公平性。

與此同時,全國碳市場還需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目前主要是發電相關行業,包括鋼鐵、化工、航空等行業排放單位仍需有序納入。”在一些業界專家看來,而且目前排放企業獲得的配額全部免費,后續為提高配額的價格發現功能,也應適時引入配額有償分配機制。

此外,一些專家也建議引入更多非控排企業,增強市場的活躍性。“碳市場的參與主體,一類是控排企業,一類是非控排企業,引入更多的企業和投資機構,有利于完善投資者結構,從而提高市場的價格發現能力。”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也表示。

此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市場,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統一規范的行業標準、交易監管機制。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創始人理查德·桑德爾表示,中國碳市場數據其實比預期水平高,相信接下來一樣會具有吸引力。

編輯:郭洲洋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碳市場 鋼鐵 碳排放
人氣榜
跟牛人買牛股 入群討論
今日熱度
問股榜
立即問股
今日診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7-20 晶華微 688130 --
  • 07-19 英諾特 688253 --
  • 07-19 鼎際得 603255 --
  • 07-19 農心科技 001231 --
  • 07-19 華大九天 301269 --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