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15,我們幫你維權】近來,ETC糾紛、信用卡盜刷、銀行征信、保險理賠難等問題困擾著金融消費者,投訴多石沉大海、維權更舉步維艱,新浪金融曝光臺將履行媒體監督職責,幫助消費者解決金融糾紛。【黑貓投訴】
巴曙松:疫情之下,全球化經濟該如何應對“隔離”
來源:金融讀書會
導語:
面對全球新冠疫情,人們按下社交活動的暫停鍵,而經濟活動也放慢了腳步。近期,世貿組織發布年度《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貿易將縮水13%至32%。
疫情帶來經濟影響,成為許多人關心的話題,其對經濟的沖擊有多大?是否會因疫情持續,出現“逆全球化”現象?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就此話題,中國財富對巴曙松教授進行了專訪。敬請閱讀。
中國財富: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處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您認為此次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危機與以往有何不同?全球經濟受到的沖擊有多大?
巴曙松:過去四個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累計確診病例超過300萬人,這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全球性流行疾病。由于新冠疫情潛伏期長、傳染性高,目前尚未研發出針對疫情的特效療法和疫苗,各國在疫情防控時主要采取封閉城市、交通,減少人口流動、生產、娛樂活動等方式進行物理隔離,疫情防控使得各國國內的社會生產減緩甚至局部停滯。同時,各國的封鎖政策使得全球貿易往來快速萎縮,有人將本次疫情與美國歷史上的“大衰退”并列稱為“大封鎖”,這使得過去三十年,建立在全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世界經濟發展面臨嚴重沖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受新冠疫情將拖累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比三個月前的預測值低6.3個百分點;在IMF的189個成員中,將有170多個國家出現人均收入負增長,這是1929年大蕭條以來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嚴重的衰退。
從以前歷史上看,疫情結束后,生產消費活動會逐漸恢復,經濟會迎來復蘇并呈明顯回升趨勢,但新冠疫情對于全球經濟的沖擊并不僅限于短期的經濟增速下滑,更重要的是會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微妙時刻帶來轉折性的影響,例如疫情使得當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尾部風險暴露,在應對疫情時,由于本國制造業產能限制,歐美國家大量從中國進口口罩、呼吸機等醫療器材,各國開始重新反思本土產業鏈在涉及民生領域的安全問題及本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定位。
中國財富:現在很多人在討論,疫情會不會成為全球化的轉折點,世界從此開始走上“去全球化”的道路?主要經濟體會不會從開放走向封閉,從合作走向分離?
巴曙松:疫情對于國際貿易的沖擊很大。疫情暴發之后,許多國家和地區采取了封鎖邊境、減少國際航班的防控措施,人流、物流的中斷使得國際貿易體系嚴重受損。3月份以來,反映國際貿易的領先指標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大幅回落。更為突出的矛盾是,由于國際貿易流通受限,原本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變得碎片化,一些依賴跨國供應鏈的企業生產面臨階段性的供應中斷,而不得不對原有產業鏈條進行重構。
在需求側,部分發達國家開始思考,涉及關鍵民生領域的產業鏈是否要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在供給側,局部出現了民粹主義抬頭的風險,加快本國制造業回流。這些變化,使得人們開始擔心,疫情之后國際社會是否會進入更長周期的“去全球化”或者說“逆全球化”的階段。
疫情之后,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可能會出現一些變化和調整,甚至有可能出現局部的逆全球化,但是主要經濟體并不會就此走向分離或者封閉,相反,由于當前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復雜程度顯著提高,幾乎沒有單一國家可以脫離全球市場獨立存在,更可能的是全球化進程的調整與分化。
以汽車產業鏈為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市場,汽車零部件達到全球市場份額的80%,但主要是低端零部件生產,在發動機等高端零部件領域中國依然高度依賴進口,中國長安汽車供應鏈涉及23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家供應商,其中3000多個零部件都在海外生產和制造,在脫離全球產業鏈的情況下難以健康高效運作。
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全球化協同的重要性也十分突出,中國為全球100多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包括醫用口罩、防護服、檢測試劑等在內的物資援助,也是全球產業鏈高效運作的一種體現。
疫情在全球的傳播,在短期內確實產生了有利于逆全球化的力量,特別是應對疫情所需要采取的封閉和隔離政策,與逆全球化的許多訴求看起來似乎一致。但是,要成功應對疫情,需要全球的共同合作;疫情平息后,這種因為隔離和管制導致的逆全球化的力量應當會有所緩和。
中國財富:逆全球化將給全球治理和世界經濟發展可能造成什么后果,逆全球化對誰有利,對誰不利?未來的趨勢是什么?
巴曙松:逆全球化的過程中,少數發達國家減少與外部經濟體的互聯互通、退出現有的國際治理秩序、放棄履行國際責任等做法,會對現有的國際社會秩序造成沖擊。具體來說,在經濟層面可能會造成全球經濟效益的降低,提升全球供應鏈運行成本,加大全球通脹壓力。20世紀80年代,美國在對應對與日本貿易失衡的過程中,采取了大規模的貿易保護政策,導致日本出口導向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拖累經濟增長;2016年以來,逆全球化思潮升溫對貿易活動產生抑制,也對全球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實際上,在逆全球化過程中,沒有某個國家或地區會是完全受益國,反之亦然。制造業崗位的部分回流,可能會給部分地區、群體帶來短期利益,但全球產業鏈的破壞卻會使得該地區企業的總體盈利受到明顯的負面沖擊。具體來看,2019年,標普500公司中海外收入占比超過50%的企業利潤增速大幅下滑,并進一步向美國國內蔓延,導致自2019年三季度開始,本土收入占比較高的美國企業利潤增速也跟隨下滑。
全球化或者逆全球化的選擇,在于一個國家,或者國家內部的某個群體參與全球化所付出的成本和收益比較與權衡,當成本大于收益時,逆全球化思潮就會興起。基于國內再平衡的需要,美國有可能會繼續推動逆全球化的進程,短期內這一格局難以顯著改變,借助疫情的影響,逆全球化思潮甚至會進一步擴散,對當前的全球化格局形成擾動。
在一部分國家和群體反對全球化的同時,依然有許多國家需要依賴全球化的社會大分工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經濟發展;反對全球化的國家也并不是要退出當前的全球經濟體系,而是希望能夠通過規則的改變為本國發展爭取更多利益,緩和前一階段全球化中積累的矛盾。
中國財富:應對疫情對經濟全球化的嚴重沖擊,我們要如何應對?
巴曙松:我們需要充分梳理并正確把握自身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位置,發揮自身內需市場巨大、產業鏈完整等優勢,客觀評估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定位,適應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趨勢,并繼續積極推動全球化進程。
首先,我們要積極發揮內需市場巨大、產業門類齊全、與全球產業鏈保持良好融合的優勢,防止當前局部的逆全球化演變成“去中國化”的全球化。客觀評估中國在許多行業供應鏈布局,確實有一部分需要依托歐美市場,但是也有不少對中國來說很重要的行業的供應鏈,例如電子行業,在亞洲范圍內,通過強化與日本、韓國等的合作,就可以保持供應鏈的完整;通過拓展與東南亞的合作,就可以平穩實現中國的供應鏈重新布局與效率提升;通過擴大內需市場,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在更早控制疫情的中國市場布局。
在當前這種動蕩的國際格局下,我們既看到有人試圖推動“去中國化”,推動與中國的脫鉤,但是也同樣看到,還有不少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在積極開拓中國市場,在推動“去中國”化,形成“到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去積極開拓新的業務機會”的趨勢。
從增加值貿易情況看,疫情對我國不同行業的沖擊有所差異。對于不同的行業,需要進行客觀的政策評估,針對性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持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完整,在深化全球合作的同時,有效通過產業升級提升本國供給能力。
從地理緯度看,全球產業鏈的分工正趨向于區域化,2020年一季度,東盟超過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對東盟的進出口值占貿易總值的15.1%,這說明在新冠疫情的“壓力測試”下,中國為重要核心之一的東亞供應鏈表現得十分穩定。因此,在原來的全球化路徑出現階段性波動、而區域一體化加強的環境下,我們要更加充分評估不同產業鏈的不同地理融合程度,并針對不同行業作出政策布局。例如,計算機電子光學行業,我國與日本、韓國等的產業鏈聯系極為緊密;機械和醫療、化工、動力機械、專業機械、通用機械、公路車輛、其他運輸設備等領域與德國、美國的聯系更加緊密,對于一些與逆全球化思潮國家緊密聯系的產業鏈,需要提前準備應對措施。未來在參與全球化產業鏈分工時,可以朝著簡單產業鏈全產業鏈化結合下游低附加值環節轉出,較復雜產業鏈趨向區域化,極復雜產業鏈仍然延續全球化的方向進行積極推動與強化。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譯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