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盤點:監管科技從“啟蒙”到“探索”
何海鋒(京東數字科技研究院)
在我國,監管科技(Regtech)真正進入監管層的視野,在頂層設計層面出現,是在2017年。2017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的《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要加強金融科技(Fintech)和監管科技(Regtech)研究與應用。2017年8月,原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要用科技的手段去監管金融科技,撥開現象的迷霧,抓住關鍵制訂針對性的策略。2017年底,證監會主席劉士余提出2018 年的四個重點方向,其中一個就是大力推進科技監管,提升監管智能化科技化水平,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著力提升監管本領。
2018年是監管科技中概念走向實施的關鍵一年。面對中美貿易爭端背景下更加復雜多變的金融市場環境,監管部門有運用監管科技的充足動力。一方面,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與金融科技帶來了新的風險場景和風險特征的疊加,需要監管機構“以科技對科技”去積極應對。另一方面,監管機構渴望獲取更加全面、更加精準的數據;而面對金融機構報送的海量數據,需要借助科技提高處理效率和監管效能。如果說2017年關于監管科技的討論還更多停留在理論和倡導的“啟蒙”層面,那么2018年監管科技就真正開始了制度化和具體運用的嘗試,進入到了“探索”階段。無論是行政監管,還是自律監管,無論是中央監管,還是地方監管,都對監管科技寄予厚望。
一、“兩會”上的監管科技
在年初的全國“兩會”上,就有不少代表委員呼吁監管科技。比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信息中心主任張野表示,要引導行業機構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并規范行業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健康、平衡發展,加強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應用的風險防控工作;推動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課題攻關,形成產學研的良性互動,全面提升資本市場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兆安表示,運用監管科技是大勢所趨,其優勢主要體現在機器學習、大數據和云計算這三個方面,有助于政府和金融機構轉變監管思路。全國政協委員、交銀施羅德基金副總經理謝衛也表示,要提升監管的技術手段,因為“當下金融業務相互交織,錯綜復雜,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經深度嵌入金融領域,金融市場的繁復程度遠非以往”。
5月15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體系”專題協商會。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發言中表示,隨著我國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應用市場,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能力建設迫在眉睫,要發揮監管科技作用,精準監管,提高監管人員的技術和能力水平,嫻熟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改進監管方式。
二、金融行政監管中的監管科技
2018年,證監會在推進監管科技方面是當之無愧的“優等生”,也代表了中央一級金融行政監管部門運用監管科技的發展水平。5月底,由兩院院士、高校學者、企業界專家等組成的證監會科技監管專家咨詢委員會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審議并通過了專家咨詢委員會章程,聽取了證監會信息中心關于“監管科技總體建設方案”的介紹。這次會議認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蓬勃興起,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對資本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會議強調,要緊緊抓住當前的歷史性機遇,實施資本市場大數據戰略,推動構建人力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監管新模式。在電子化、網絡化監管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科技化、智能化監管問題。要緊緊圍繞證監會各項監管職能,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行政審批、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上市公司監管等工作環節加快行動、有所突破。
幾乎是同時,證監會正式印發了《稽查執法科技化建設工作規劃》,標志著資本市場監管執法科技化建設進入全面提升質量和水平的新階段。工作規劃堅持以辦案為核心,以數據為基礎,以共享為原則,以管理為主線,以質量為保障,以技術為支撐,全面建設覆蓋證券期貨稽查執法各個環節的“六大工程”——數據集中工程、數據建模工程、取證軟件工程、質量控制工程、案件管理工程和調查輔助工程。通過“六大工程”建設,著力實現四個方面的目標。一是形成實時精準的線索流,提升主動發現和智能分析案件線索的能力,實現線索發現的智能化。二是形成辦案管理的程序流,提升案件管理能力,實現執法工作的流程化、規范化。三是形成調查處罰的標準鏈,明確案件調查的證據標準和規則,以及處罰的裁量原則尺度,實現執法標準的規范化、一致性。四是形成智能實用的工具鏈,為案件調查提供先進的軟件和硬件支撐,實現辦案工具運用科技化。
8月31日,證監會發布消息稱,已正式印發《中國證監會監管科技總體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完成了監管科技建設工作的頂層設計,并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此次《方案》的出臺,為備受關注的“監管科技”提供了一個官方的頗為詳細周密的設計藍圖——明確了三大階段,五大基礎數據分析能力、七大類32個監管業務分析場景,提出了大數據分析中心建設原則、數據資源管理工作思路和監管科技運行管理“十二大機制”。這無疑算得上是我國監管科技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方案》明確了監管科技1.0、2.0、3.0各類信息化建設工作需求和工作內容。監管科技1.0的工作內容主要是通過采購或研制成熟高效的軟硬件工具或設施,滿足會內部門和派出機構基本辦公和特定工作的信息化需求,提升監管工作的數字化、電子化、自動化、標準化程度。監管科技2.0的工作內容主要是通過不斷豐富、完善中央監管信息平臺功能,優化業務系統建設,實現跨部門監管業務的全流程在線運轉,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監管科技3.0階段的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監管科技3.0的工作核心是建設一個運轉高效的監管大數據平臺,綜合運用電子預警、統計分析、數據挖掘等數據分析技術,圍繞資本市場的主要生產和業務活動,進行實時監控和歷史分析調查,輔助監管人員對市場主體進行全景式分析、實時對市場總體情況進行監控監測,及時發現涉嫌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履行監管職責,維護市場交易秩序。
方案發布后,引起廣泛關注,證監會推進監管科技的步伐仍在繼續,大力推進全行業的數據治理和信息化。9月27日,證監會公布了《證券期貨業數據分類分級指引》等4項金融行業標準。其中《證券期貨業數據分類分級指引》金融行業標準的實施,致力于推進行業機構有效甄別合理化的數據使用需求、有效識別數據風險隱患、持續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數據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數據安全防護措施、維護市場安全運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12月底,證監會又發布《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信息技術管理辦法》,引導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在依法合規、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持續強化現代信息技術對證券基金業務活動的支撐作用。管理辦法全面覆蓋各類主體,明確治理、安全、合規三條主線,強化信息技術管理的主體責任,支持經營機構應用信息技術提升服務效能,并明確了各類市場主體未履行自身信息技術管理職責的相應處罰措施等。證監會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強行業信息技術監管,引導經營機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完善客戶服務體系、改進業務運營模式、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增強合規風控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11月21日至22日,在深交所組織舉辦的2018年技術大會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要加快推動資本市場數字化轉型發展,其中就提出要大力加強科技監管,提升監管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可以想見,未來證監會在監管科技方面還將繼續發揮引領作用。
自律管理中的監管科技
由于更加貼近市場主體和金融業務,自律組織在管理中心其實有更好地運用數據和科技的資源稟賦。事實也是如此。比如,早在2017年,深交所就利用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大數據技術,提升對股市債市、股票質押、融資融券、分級基金等重點業務和領域的風險監測能力。鄭商所負責人曾表示,“鄭商所非常注重推進科技監管、智能監管,通過充分利用大數據、數據挖掘等新技術,不斷完善市場監察系統,強化異常交易智能識別、客戶交易行為分析、實際控制賬戶分析等功能,提升監察系統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監管效率。”2018年,在行政監管方的大力推動下,自律管理中的監管科技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兩個證券是其中的典型。
3月20日,上交所就科技監管在上市公司一線監管中所發揮的作用及實施情況答記者問。據介紹,目前上交所已經建設了公司業務管理系統,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業務辦理、公告審核、業務流程管理等均通過系統完成,經過多次優化升級,功能日益完備,監管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特別是2013年上交所實施信息披露直通車以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業務辦理實現了完全的電子化,并在分紅派息等重要業務操作方面實現了閉環管理,大大提高了信披業務辦理和監管的效率,有力支持了上市公司監管業務。上交所還介紹了運用機器學習技術開展投資者畫像研究,運用知識圖譜技術分析建立違法違規賬戶組的關聯關系,應用文本挖掘技術偵測網絡“黑嘴”行為的研究和探索。
10月初,深交所自主研發的智能監管輔助系統——“企業畫像”一期項目正式運行上線。該項目應用功能包括公司速覽、公司標簽、股權股東、重組審查輔助、關系圖譜、信息檢索7大模塊,運用了文本挖掘、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可以自動抽取、集中展示、智能提示不同的監管高頻關注信息,有效幫助一線監管人員提升違法違規線索發現能力,提前防范和化解風險。以在重組審查中的應用為例,“企業畫像”在高度非結構化、上百頁的重組方案中自動抽取關鍵信息并運算,自動提示交易標的、交易對手方、交易方案設計的異常情況和潛在風險點,識別交易方案的主要關注點,在重組問詢函題庫中挖掘查找類似重組案例,并將相關監管問詢范例智能推送給監管人員,為監管人員的決策執行提供更有利參考。
其他的自律管理組織也在積極倡導監管科技的運用。比如,1月14日,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就京舉辦閉門會,會議主題為“從FinTech到RegTech,智能監管助力互金行業可持續發展”。中國互金協會發布的《中國金融科技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18》中指出,應做好新興技術的前瞻研究,加快發展和有效運用監管科技,運用科技手段優化金融監管效能和風險監測水平。
地方金融監管中的監管科技
近年來,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新技術蓬勃發展,在金融領域形成了明顯的技術溢出效應,金融行業跨地域、跨領域特征愈發明顯,而地方金融監管資源又相對緊缺,監管能力相對薄弱,這都對地方金融監管形成較大壓力。運用監管科技成為地方金融監管的一個大方向。12月8日,北京市副市長殷勇在2018第二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上表示,在具體監管手段上,要加強監管科技的開發應用,提升“冒煙”指數等工具對金融風險監測預警能力,支持支付清算、登記托管、征信評級、資產交易、投資者保護等監管科技研發,推動相關項目在北京率先落地。同時,在能力建設上,積極借鑒國際金融科技監管經驗,開展金融科技監管國際合作,積極推動在北京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示范區,探索沙盒機制,建設金融風險管理實驗區。
2018年,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紛紛與科技公司合作探索監管科技的運用。比如,7月2日,深圳市金融辦聯合騰訊在深召開發布會,宣布雙方建設的靈鯤金融安全大數據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同時還宣布雙方共建的金融安全監管科技實驗室揭牌成立,共同為打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研發監管科技“新武器”。10月30日,河北省金融辦與螞蟻金服簽署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建“河北省金融監管科技創新實驗室”,依托于實驗室,雙方共同探索為河北金融風險防控、新技術金融監管應用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助力河北風險防控和金融監管創新發展。
P2P風險處置中,地方金融監管部門也開始運用監管科技手段。比如,8月16日,廣東省內第二批共7家P2P平臺API(即“非現場實時監管系統實時報送接口”)對接廣東省網絡借貸信息中介非現場實時監管系統(2.0版)正式上線。至此,該系統已完成廣州市內8家P2P平臺API對接,另有30多家P2P平臺向防控中心提交了API對接申請,將有序接入。據介紹,P2P非現場實時監管API接口涵蓋借款人、出借人、項目、投標、還款、運營及賬戶資金等信息,P2P可通過API接口自動實時向非現場監管系統報送數據。此舉提高了P2P報送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時效性,避免數據被篡改,做到P2P平臺數據庫與非現場監管系統實時對接,更真實地反映平臺運營及風險情況,有效促進區域內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工作的科學化、精細化。
展望2019:監管科技的新問題?
即使從全球范圍來看,監管科技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還不夠成熟穩定,實際應用效果也還沒有經過一個完整經濟周期的檢驗。基于大數據和新技術的監管科技,是否會誘發新的法律和倫理難題,引發新的金融風險,智能監管是否會影響就業,監管科技的算法是否存在歧視,是否需要披露以及披露的程度等,這些問題都可能隨著監管科技的深入推進而涌現。2019年,也許我們將思考這些問題。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