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
文/夏風
——官方嚴監管、公眾慎投資
筆者這里建言銀監會:
在其規模還未達到引致牽連極廣的系統性、區域性民間借貸金融風險之前,必須迅速展開針對“P2P”模式的監管規范和限制整改,比照針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和信托公司產品的“期限錯配+資金-資產池”整改,并比照滿足“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風險控制要求,對以宜信為代表的“P2P”類公司,全面采取以下監管措施:
1.保留宜信公司信貸“發起機構”的身份即“信息中介、貸款服務機構、第三方理財服務機構”職能;仍允許由宜信公司(以CEO個人名義)與融資方借款人簽訂借款協議,然后尋找出借人再簽訂債權轉讓協議;完成債權轉讓;借款和投資利率,仍由宜信公司根據借貸信用風險情況市場化確定。
2.明確借貸雙方要素匹配(期限匹配+風險收益匹配),每一筆債權轉讓的借貸要素,宜信公司都需在借款協議和債權轉讓協議簽訂后向“監管機構指定的受托機構(即另建會計機構)”電子化備案各項借貸要素,一旦備案不得修改。
3.明確禁止債權再轉讓(去除做市商和交易所功能)。電子化備案的借貸債權,不可以任何其它方式進行再轉讓。
4.明確剝離宜信公司“資金保管機構”職能(即剝離出納功能),資金劃付只能經由“監管機構指定的商業銀行”進行放貸收款;錢款劃付不得經過宜信公司的任何賬戶。該商業銀行根據宜信公司提供給受托機構、并電子化備案的每一筆借貸要素獨立建賬戶,出借人投資、借款人還款必須且只能經過該賬戶完成錢款劃付。該商業銀行為每一筆借貸關系所獨立建賬戶是該筆借貸關系款項出入的唯一渠道,禁止在該賬戶之外另行交易。
5.宜信公司,必須比照《商業銀行法》,就每一筆已達成的借貸關系,按照交易金額計提15%的準備金(參照存款準備金率)上繳至該商業銀行,存放于另行建立的準備金賬戶以作為放貸的總風險儲備;在每一筆交易達成后2個工作日內繳納到位;商業銀行在收到宜信公司針對某借貸交易繳納的風險準備金后,方可對該筆借貸交易進行放貸劃款。
6.商業銀行收到借款人還款后,按照受托機構的電子化備案借貸要素對出借人劃付投資回款;扣除商業銀行應計提的各項托管費用(含代為扣除的受托機構服務費)后,再將余款返還宜信公司。如借款人未按電子化備案借貸要素還款(即發生壞賬),商業銀行對出借人劃付投資回款以借款人實際還款額扣除各項托管費用的余款為限;如仍不足,宜信公司需補足該各項托管費用,并在事項發生日(借款人未能足額還款)后2個工作日補足到位。商業銀行同時將借款人未能足額還款的事項通知相應的出借人和宜信公司。
7.受托機構、商業銀行、宜信公司,三方各自按月度向監管機構上報該月度“P2P”借貸的經營運行情況、壞賬處置情況,包括但不限于各類數據報表、信息披露報告等。
總體的思路,就是剝離宜信公司既做會計又做出納的多重角色。宜信公司、受托機構、商業銀行,三者作為“發起機構、受托機構、資金保管機構”彼此獨立。“牢牢把握錢款的流轉動向”,在各個環節留痕;所有借貸均按透明規范的流程進行,杜絕任何暗箱操作的可能。
同時,強力壓縮宜信的經營杠桿,控制風險;預扣15%比例的總風險儲備(相比較大型銀行的20%、中小型銀行的16%,已算政策寬松),(500億的借貸規模,宜信需要上繳75億至商業銀行專門建立的準備金賬戶),這是對宜信放貸潛在風險的必要對沖,也是對所有投資者利益的有力保障。
筆者這里敬告出借端投資者:
必須客觀認識到,10%的無風險利率是不現實且不可持續的。GDP名義增速才10%,如果風險加權后的收益10%和無風險收益10%一致,還會有任何實體經濟運行的必要嗎?
2009-2013年,享受投機的高息套利,是建立在資產價格膨脹的基礎之上。從2014年開始,國民經濟深度調整、持續下行,當資產端收益低于資金成本的時候,耳熟能詳的“龐氏騙局”還能進行下去嗎?
只希望你們能夠做一名理性的投資人;賺得利益,也要能接受得了損失。不要向“房價漲了沾沾自喜,房價跌了就去砸售樓處”式的——“只能占便宜、不能吃虧”的劣根性看齊。
筆者這里勸言戰略投資者KPCB、 IDG資本和大摩亞洲投資基金(MSPEA):
來個對宜信的波特矩陣分析:
2006-2008年,燒錢創業——鋪設渠道、建立團隊、營銷模式,處于“P2P”初創期。
2009-2011年,處于資產泡沫、低利率管制環境下的“明星成長”期;資產端和負債端同步快速擴張。
2012-2014年,各類資產端擴張逐漸乏力,負債端雖有優勢但挑戰頗多;放棄僅在“P2P”領域深耕,進軍高風險領域;渠道鋪設邊際收益降低,運營維護成本高企;風控質量嚴重跟不上資本逐利要求,超高杠桿運作捉襟見肘,處于“亞健康現金牛”階段。
2015-2018年,外部政策監管趨嚴,既有運作模式會遭到顛覆。資產端收益進一步下降,負債端成本進一步提高,借貸產品存量增長陷于停滯,將被迫大規模裁汰冗員壓縮運營成本。行業同質惡性競爭激烈;外部資源的獲取不足又將導致內部勢力范圍之爭頻現。經濟深度調整下壞賬損失問題此起彼伏,風險資本準備嚴重不足,超高杠桿岌岌可危;處于 “問題和瘦狗”階段。
2019年以后,如果能邁過“監管合規、壞賬控制”這一命門,即使還能存活下來,其經營領域也將極為受限;宜信或許仍能在資本市場的邊緣角落里討得一席之地,但也就只限于如此了。
在這么個已跨過頂峰的行業周期現實下,如何了結你們的私募股權投資,你們自行考慮吧。
筆者這里代為致歉借款端融資者:
筆者深刻理解你們的痛苦,如果不是無路可走,沒有人愿意以30%的高利貸融資。
金融機構作為國民經濟命脈,責無旁貸地應該幫助真正有發展前景的實體企業走出困境、走向輝煌;而不應是成為資金掮客只求自身暴利的吸血鬼和寄生蟲。服務這些有希望的企業,本該是主流金融機構應該花大力氣、下大工夫來做的責任義務;我們沒有做到位,使得民間宵小有機會跳梁,是我們的失誤。作為主流金融機構的一員,筆者為此深深感到慚愧。
在政府微觀扶持政策的導向下,主流金融機構必須積極資源下沉,全力把“廉價、便捷”的金融服務提供給那些真心創業、創造就業和增量財富、作為國民經濟基石的中小實體企業們,與他們一起成長。近年來已經有很多機構開始為個人、微小企業提供12%左右的低息信用貸款,何不去試試?
再辛苦,也不能抱怨;再艱難,也要正能量;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與驕傲!(待續)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