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之言
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內生風險以第三方擔保等形式黑箱化,這樣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實際已不單是野蠻成長,而是一種缺乏建構的破壞性創造。
最近宜信8億壞賬風波,著實把披著“普惠”外衣的互聯網金融從云端拉下“神壇”。宜信的反駁縱然快速,但隨著今年以來廣融貸等十余家P2P相繼勁爆出現提現危機或倒閉,P2P已引發市場反思。
其實,與高收益“勾肩搭背”的互聯網金融縱然可標樹為反“金融壓抑”的尖峰戰士,勾勒起人們對剛性行政式管制的“叛逆”與“缺信”思緒,但收益與風險的匹配性原則不會因選擇性拔高而銷聲匿跡。
以野蠻成長來形容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既源自其既突破了傳統民間借貸賴以生存的熟人社會的根基,又未能衍生出超越現有正規金融體系的新風險收益平衡方程式,同時在國內市場信用體系不健全下,又或隱或顯地從事信用中介服務,進而在貪求交易便捷革命之際,又未能更新出有效的風控體系,最終以平臺變相允諾擔保,抑或第三方擔保等各種形式來把風險管控“黑匣子”化,扮演著又一場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徑依賴。
大數據、云計算等是互聯網金融營建交易信用的信息池,而第三方擔保下的高收益“明示”等,則成為了目前國內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網羅客戶信息的殺手锏,且互聯網金融公司把通過平臺網羅的信息據為己有,這無形中增加了信息配對和印證成本。因為開放互證是互聯網技術對信息去偽存真的關鍵,而讓信息供給者自我管理自身信息質量的信息產權安排,才有助于降低互聯網信息互證成本,讓說真話成為信息供給者的最優選擇,第三方擔保卻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信息回路。這是包括P2P在內的國內互聯網金融風險暗流涌動的重要病癥之一。
如果開放、共享和分擔等是互聯網金融構筑的前景描述,那么當前包括P2P在內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將是個信息更為透明的出清市場——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風險定價將是完全市場化的,而不是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暗箱,甚至不需要第三方擔保。因為第三方擔保倚重的不是其資金優勢,而是專業的信息優勢。互聯網金融的要義之一是信息的極大對稱性(不是信息對稱性,因為信息不完備性是不可取代的,且若信息是完備的就不需要市場和企業組織了),這預示著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處置可以是完全市場化的,公司化風險內控所帶來的長尾風險在未來真正的互聯網金融生態中被降到最低。
因此,當前宜信壞賬風波應足以引起市場的警覺,互聯網金融創新值得鼓勵,也可探尋迥別于傳統金融機構的監管秩序,但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內生風險以第三方擔保等形式黑箱化,這樣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實際已不單是野蠻成長,而是一種缺乏建構的破壞性創造。
□劉曉忠(財經評論人)
(原標題:互聯網金融的“病根”是第三方擔保)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