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金融圈(ID:New_Finance)
截止12月19日收盤,A股“定海神針”招商銀行已連續暴跌三日,12月截止目前跌幅超過11.07%;比2月“白馬回頭”行情錄得的10.72%跌幅還嚴重。
而此次暴跌的直接原因是一則關于2019年招行可能零利潤增速的傳言;但深層次原因是,招行的零售銀行面臨預期與邊際增速“雙透支”;而另一方面,與10年前相比的網點優勢、服務到位相比,如今的零售銀行業務更比拼的是深度資產管理能力———顯然在這方面,招行不具優勢。
有關招商銀行“零利潤”的謠言正在漫天飛。
12月19日,媒體報道招商銀行接受“窗口指導”,要求部分銀行“適度控制利潤增速”,招商銀行內部則定調將公司利潤增速“定調至個位數”。
或傳言受此影響,12月19日,招商銀行收盤大跌4.08%,12月20日大跌3.21%,截止發稿,招商銀行連續三天收綠,三日跌幅超過9.04%——作為對比,中證銀行指數(399001)同階段跌幅僅為2.56%。
2018年3月,《亞洲銀行家》主辦的“2018國際零售金融服務卓越大獎”,招商銀行斬獲五個獎項,其中便包括“亞太區最佳零售銀行”。
諷刺的是,獲獎前的一個月,招商銀行A股月線錄得了自A股2016年1月流動性股災以來的最大月度跌幅10.72%。而截止發稿,招商銀行12月跌幅已經來到了11.17%,超過了2月時的跌幅。
“傳言”引發暴跌
12月19日,媒體報道招商銀行接受“窗口指導”,要求部分銀行“適度控制利潤增速”。招商銀行內部則定調將公司利潤增速“定調至個位數”。
12月20日晚間,招商銀行出面否認謠言,稱未接到通知,未上報定時會研究,不知傳言從何說起。
事實上,招商銀行2017年歸屬股東凈利潤增速在14.11%,2018年前三季度凈利潤達到14.80%,對于2019年“零利潤”的提法,市場顯得有些莫名。
招商銀行出現大跌之后,大部分較為客觀的市場分析認為,巨量來自于機構投資者砸盤——因社保持倉等在年底關鍵時期拋售可能性較小,加之人民幣匯率穩定,海外機構投資者拋售可能性也較小。
而因時至年底,機構投資者進入調倉換股的窗口期,招商銀行“零售之王”炒作多年,相對等體量股份制銀行估值過高,諸多因素都會刺激機構投資者在2019年選擇低配招商銀行。
招商銀行大跌之后,截止12月20日,招商銀行動態市盈率為8.30倍,在28家上市股份制銀行中排名第六高;作為對比,上述銀行平均市盈率達到6.93倍,中位數為6.26倍。在16家非次新銀行股(即原始股限售未解禁)中,招商銀行估值排名第一,遠高于平均市盈率6.0。
但即便如此,部分機構賣方仍然高位唱多招商銀行。
19日大跌之后,國泰君安銀行分析師邱冠華呼吁,外界關于招行凈利潤增速大幅放緩的傳言,其實經不起推敲,招行凈利潤出現零增長的情況基本沒有可能。而申萬宏源則更為直白發布《招商銀行:請務必珍惜謠言之下的優質標的上車機會》的觀點,以零增速站不住腳,多提點撥備并不利空估值的論據,號召投資者買入招商銀行。
而從機構持倉情況來看,根據Choice數據,2017年年末基金持倉招商銀行為8.87億股,2018年中報則下降至8.43億股,總持倉凈減少0.44億股。
“零售之王”邊際效應遞減
那么關于零利潤的傳言從何而來呢?網上流傳的一份調研紀要,或可部分解答投資者疑惑。
該份調研紀要為安信證券銀行組12月19日調研公司董秘辦時留下的材料。有意思的是,公開渠道無法查詢獲得安信證券針對招商銀行董秘辦的調研記錄,機構調研登記數據上,近期也沒有任何機構對招商銀行公開調研的記錄。另外,作為這份調研紀要的源頭,社交媒體賬戶在招商銀行“辟謠”之后,竟然主動刪除了這篇調研問答。
在這篇紀要中,招商銀行董秘辦在陳述招商銀行投資邏輯時,比較少見地傳達了一定程度的悲觀預期,以下為上述會議紀要的部分摘要:
1. 招行“本身盈利能力沒問題”,但“投資者希望明年撥備前利潤高,但招行覺得不太容易,少損失一些就是盈利做貢獻了”;
2. 降息周期下,由于招行活期存款比例較大,息差改善空間相比其他結構性存款較多的銀行有限,這一部分會壓制利潤;
3. 理財子公司落地“進度沒有大家想象那么快”,系統在反映多層嵌套產品估值時存在困難;
4. 作為支撐招行零售業務的一個核心業務板塊,同時作為零售客戶資產配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理財產品的供應,客群的流失會很快;
5. 零售業務投入線性增長,“邊際效應遞減”,有天花板。預計明年“三分之二”新增貸款為零售。這里作一個對比,零售業務突飛猛進的交行,后者今年新增貸款前三季度73%為個貸;
6. 擴大消費金融征信一年以后,招行仍然沒辦法完全審核在做信用卡業務時風控方面完全把握風險,稱“最大的隱患在于數據缺失,銀行只能在客戶的準入方面有要求,包括穩定的職業、固定的工作場所、現金流水以及征信記錄都有要求”;
7. 招行版本“零售3.0”試圖通過開發APP打開零售天花板,完成“非線性增長”。
其余通篇傳遞的信息,歸納起來就是,零售業務有天花板,來年資產質量隨著部分經濟部門的出清存在下滑風險,而為了預備風險,保守計提,可能會影響利潤。
截至今年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為8.1%,再創階段性新低。而這對于銀行業,尤其是將零售業務作為主打品牌的招行來說,無疑是一種利空預期。
而隨著各大銀行對于零售業務的愈加重視,競爭對手的零售業務占比也在不斷接近甚至超過招行。
工行今年上半年個人金融業務營收1559億元,在總營收中占比40%。個人金融業務利潤788億,在總利潤中占比40%;建行今年上半年個人金融業務利潤總額807億,在利潤總額中占比44%。
平安銀行近年來著重發力零售業務,雖然體量不及招行,但是根據2018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在總利潤貢獻比例方面,平安銀行在2017年就超越了招行,并在2018年上半年保持領先。
對手的進步相對應的是招行在零售業務占比上的停滯不前。
根據招商銀行中報,公司零售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850億。相比之下,對公貸款較年初增長1178億,對公貸款增速已經快過零售,票據貼現更是增長1094億,增速達到94%;而零售貸款占比從今年年初的50.08%,下降至48.24%,為近年首次下滑。
從招行近年來的零售稅前利潤比重看,2017年相比2016年出現了下滑,截至2017年末零售貸款總額為17642.96億元,占本公司貸款和墊款總額的53.36%。2018年上半年略有增長,為54%。
當問及零售業務為何停滯不前時,招商銀行常務副行長李浩在公司2017年股東會上對此做出了回答:“零售業務未來還會不會提高到70%、80%?我們的態度是,雖然零售是我們的品牌,但我們追求的是零售貸款、公司貸款、票據的貸款三者比例合適,讓公司的RAROC最高。
據悉,所謂RAROC,是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是國際上采用的以風險為核心的新的考核盈利的指標,傳統的ROE、ROA沒有將風險考慮進去,目前只有招行公布這一數據。
但是零售業務作為低于經濟周期風險的重要砝碼,如果要特意設置一個占比上限,邏輯上恐怕說不過去。
深度資管能力缺失
而作為招商銀行并不擅長的資產管理,其略微滯后的理財子公司進度,不如平安銀行一樣夸張的線下銷售團隊,或許會讓零售客戶流失加快。
今年6月份,招商銀行管理層在2017年股東大會上表示,按照資管新規要求,招行資管規模會從目前的2.3萬億元左右下降到1.5萬億元,其中結構性存款和保本理財產品會下降大約6000億元的水平;同時由于非標資產不能通過資產池滾動發行、期限不得錯配,投資非標資產會有所萎縮,非標資產的規模也會下降,帶來理財產品規模的下降。
事實上,根據Choice數據,今年以來,招商銀行累計發行理財產品數量1417個,不僅低于中農工建四大行、低于同場競爭零售之王的交通銀行(10998個)、平安銀行(2563個)也低于傳統理財大行南京銀行(3226個)、江蘇銀行(3146個)。
而從2018年半年報中間收入環節來看,招商銀行托管以及受托業務傭金收入同比減少4.77億元,降幅3.99%。
從泛財富管理數據來看,招商銀行上半年受托理財收入為55.40 億元,同比下降 11.20%,相比之下,代銷基金、信托卻出現增長,其分別增長46.82%和24.82%,流量變現似乎用錯了地方。
而以上的問題,都被招商銀行歸結為資管新規后的正常調整。
央行行長易綱近日意外提及“影子銀行是重要組成部分”一說,似是資管新規理財經理暖冬。但從招商銀行董秘辦調研的口吻,資管新規的壓力,仍然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延續。
“在央行 720 打的那個補丁之后,非標壓降節奏沒有明顯放緩,對于整個過渡期的大要求沒有變,銀行執行時會考慮轉型的成本問題,現在不轉未來壓力會更大些,政策面雖然有點模糊,但銀行還沒有收到通知。這個節奏的問題還是各個銀行自己把握,涉及到理財產品的到期、底層資產的到期等等,招行沒有主動去放緩,招行一直嚴格符合監管要求。將來如果政策有放緩,招行也會按新政策去做。”
路在何方?
就在大跌的同時,網傳招商銀行2018年終盛典疑似辦起風水大陣,祈求2019年風調雨順。
說到底,招商銀行2018年的回調,與丟了天時有關,一定程度也反映出管理層沒了方向。
2016年到2017年間,全國房地產行業出現全面限購限貸政策,商業銀行房屋貸款萎縮,零售貸款則逆勢增長。消費升級成為熱門名詞,提前消費成為新風尚。
根據招商銀行2017年年報,招商銀行全年凈手續費以及傭金收入640.18億元,結算與清算手續費收入同比增加37.47億元,57.42%的增福也是中收中最亮眼的一環。
然而在這一切的背后,房屋貸款需求如堰塞湖,信用卡和消費信貸端則成了宣泄口。
早在2004年,招商銀行轉型的迫切性,提出將發展零售銀行業務作為戰略重點。彼時,國內銀行業普遍倚重高收益高產出的對公業務,而對零售業務的重視程度較低。
原招行行長馬蔚華曾公開表示,“不做對公,今天沒飯吃;不做零售,將來沒飯吃”。
搶占先機的招商銀行,借助行業發展與消費升級的大趨勢,2003年至2008年的五年期間,招行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達到56.71%。然而隨著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央行數次降息并大規模釋放流動性,國內銀行業普遍出現了凈息差收窄的情況下,招商銀行在2009年出現了業績倒退。
2010年招行提出“二次轉型”:提高資本效率、貸款風險定價、費用效率、價值客戶和風控水平。隨后,在2014年又提出了“一體兩翼”和“輕型銀行”的戰略方向。2017年一季度,招商銀行的凈利潤成功超過交行,躋身國內前五行列。在別家銀行逆周期“吃灰”的時候,招商銀行在2016、2017兩年,逆勢將凈利潤增速做到了兩位數。
現在,零售之王又到了關鍵時刻。
根據招商銀行2016、2017兩年年報數據,零售貸款中房貸項目2016年全年增長2288.7億,增速達到驚人的68.57%;而僅到次年,房貸項目增速就下跌至1050.82億,增速下降至14%。而另一方面,信用卡貸款增長20%,其他貸款(消費貸款、商用房貸款,汽車貸款,住房裝修貸款等)增長23%。
2017年年底開始,情況有了變化——現金貸進入樓市開始遭到嚴格管控,招商銀行則首當其沖。招商銀行消費貸款客戶都會不約而同地收到“補充消費憑證”的要求,希望坐實貸款人消費行為,避免消費信貸流入房貸。
而其造成的結果就是,客戶不愿意再用招商的貸款了。
2018年上半年,信用卡貸款增速較年初增長4.24%,其他貸款余額增長1.9%,零售貸款相比過去年20%以上的增長明顯熄火。
招商銀行零售之王的桂冠,幾乎戴了十多年,而無論是從行業規律還是,政策趨勢,2019,零售之王的皇冠已經開始搖搖欲墜。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楊群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