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國金融學會承辦的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中國人民銀行主場論壇“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對話 提升全球經濟金融韌性”上,與會嘉賓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對話與協調,提升金融韌性和扛風險能力,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合作共贏。
——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對話與協調
論壇主持人、中國金融學會理事、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在開場詞中提到,當前國際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各國經濟與貨幣政策周期變化加劇了經濟增長、金融穩定的不確定性。今年4月份,硅谷銀行、簽名銀行、第一共和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先后出險,國際同行進行了有效的應對。經濟金融的發展需要我們攜手同行,務實合作。
“開放促發展,合作贏未來。”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王紅說,北京將持續高質量擴大開放,進一步強化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奮力開創新時代首都金融工作新局面,為金融強國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一個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北京蘊含著重大的機遇。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表示,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是明智選擇。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金融治理,與各國特別是主要經濟體保持并強化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對話與協調,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我們真誠希望各國間加強對話,深化合作。”宣昌能提出了四方面建議。一是切實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對話與協調,尤其在世界經濟增長、風險防范、數字經濟、綠色發展、氣候變化等重要領域,共同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金融穩定。二是堅定推進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構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三是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四是加強綠色金融領域的交流合作。
法蘭西銀行亞太首席代表Stéphane Latouche提出,國際社會可在四個方面加強國際協調。一是促進跨境支付和數字化,以實現更高效的國際支付系統。二是制定一致的監管框架,確保加密資產和私人穩定貨幣的發展不會削弱公眾對金融體系的信心。三是當前的多極國際貨幣體系應遵守穩定可兌換原則。四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綜合政策框架的原則,加強危機預警能力。
萬事達卡國際聯席總裁凌海表示,對于企業而言,要在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中保持蓬勃發展,韌性也是重中之重。為了確保構筑一個有競爭力、安全且具備足夠普惠性的數字生態,“互聯互通”與“數字普惠”這兩大要素尤其值得密切關注。
“作為‘數字普惠’的基石,信任是一切事業的起點。當我們將信任內化為技術的‘初心’,數字經濟勢必將更加充分地釋放潛力。構建以信任為基石、以技術為導向、并實現多部門通力合作的數字普惠,也必將提振全球的經濟韌性。”凌海舉例說。
匯豐銀行全球首席經濟學家Janet Henry認為,世界經濟復蘇并非一帆風順,仍面臨增長與通脹權衡的壓力,但一些研發支出、制造業投資支出增速較快的新興經濟體有望實現較好的增長。
——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與會人士普遍認為,隨著宏觀調控組合政策發力見效,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回升態勢明顯,經濟運行中亮點在增多,預期在好轉,展現出較強的發展韌性和潛力。
宣昌能表示,今年以來,隨著宏觀調控組合政策發力見效,中國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回升態勢明顯。預計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長,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仍將名列前茅,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力量。
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谷澍表示,經濟與金融共生共榮,結合日常經營實踐,我國經濟韌性來源于超大規模的市場“內核”、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底座”以及創新驅動的“引擎”。
“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人均GDP超1.2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超4億,擁有全球最具潛力的需求市場,這是我國經濟保持韌性的重要優勢。”谷澍表示,盡管疫情影響尚未完全消除,但在一系列擴大內需、提振信心的政策舉措下,國內需求繼續擴大,積極因素累積增多,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依然明顯。
與此同時,在需求不足以及增長動能放緩的背景下,我國經濟也面臨新的挑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世錦表示,如何挖掘新增長潛能,將是推動我國經濟進入穩增長軌道的關鍵。他建議,當前應當啟動和深化短期穩增長、中長期增強發展動能的新一輪結構性改革,要點包括以進城農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的需求側結構性改革;以穩定房地產等既有支柱產業,激發企業家精神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未來產業為重點的供給端結構性改革;以擴大有效需求、轉換資產負債模式、化解防控風險為重點的資產負債端改革。
中國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提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與人口發展新常態相遇的“雙新常態”下,中國金融發展面臨新的要求。
蔡昉分析,潛在增長率越是依靠生產率提高,金融越是要從傳統功能(積累和培育產能)轉向支持熊彼特式的創新(創造性破壞);保持增長速度越倚重需求擴大,越要求金融從擅長的刺激短期需求功能,轉向更具有普惠性,更善于培育長期需求功能;居民消費越成為常態制約,越要求金融從以投資者、企業為服務對象,轉向善于為居民服務,更加強調家庭本位。
“總體來看,保持合理增長速度歸根結底要靠改革,要求金融善于為改革鋪路搭橋和保駕護航,同時也分享改革紅利。”蔡昉說。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